李小凡 丁建偉 張涵悠
摘要:本文在基于視覺要素概念及其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原則基礎上,對現代服裝設計提出幾點個人建議,其目的旨在為服裝設計師提供些許設計思路,以使其設計出的服裝更能滿足大眾的訴求,在修飾體型的同時,彰顯著裝者的獨特氣質,進而推動我國服裝產業的向前發展。
關鍵詞:視覺要素;服裝設計;原則;應用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國民經濟水平有了明顯提升,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而其對于服裝的要求,也開始轉向時尚、個性、美觀,在這一訴求趨勢下,作為服裝設計師,更應嚴格律己,積極拓寬自身的設計思路,并將視覺三要素合理的搭配,進而設計出令大眾滿意的服裝。
二、視覺三要素相關概述
視覺三要素是指文字、圖形、色彩,而這三種要素是視覺傳達領域的基礎要素,使設計師手中的瑰寶,其通過自身對于藝術審美及視覺效果的理解,將之合理的搭配,進而在提升作品視覺沖擊力的同時,實現信息的傳遞。
(一)文字
文字作為語言的有形符號,是人類智慧的有力見證,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的記錄者。我國使用的文字為漢字,在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后,其字形、結構不斷演變,最終成了現代人使用的簡化“漢字”,但無論如何演變,其都是可視的信息載體與傳遞的符號,因此,它是視覺要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圖形
圖形是由點及線再到面而形成的,是具有局限性與可識別的形狀,它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規則圖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另一種是不規則圖形,但無論哪一種圖形,都是視覺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于藝術作品的信息傳遞和藝術表達,均具有重要意義。
(三)色彩
色彩與文字、圖形一樣,都是可視的視覺信息,其色彩的搭配,會對人的內心產生較強的影響,因此,色彩的搭配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它大致可以分為無彩色系與有彩色系兩種,無彩色系是指飽和度為0的顏色,而有彩色系是飽和度大于0的顏色,如紅、橙、黃、綠等顏色,但無論是哪種色系,都需進行合理的搭配,才能激起大眾的情感共鳴。
三、服裝設計的基本原則
現代服裝設計是集實用性與藝術性為一體的領域,但無論采用何種手法、方式,進行設計與制作,都需建立在基本設計原則的基礎上進行。
(一)統一原則
統一原則是現代服裝設計所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其是指服裝的部分與整體之間或部分與部分之間的統一協調,其中包括服裝所涉及的線條、圖案、文字、色彩等多種視覺元素,若這些視覺元素的搭配過于雜亂,則會降低服裝的整體視覺效果,使服裝看起來不夠協調。
(二)加重原則
加重原則,是在遵循統一原則的基礎上,在服裝的某一處,設計的特別醒目,以此為服裝的趣味中心,可用色彩的變化或圖案、線條等得以實現,如某一款式的休閑上衣,其拉鎖可設計為從右到左、由上至下的傾斜式設計,以增添服裝的視覺沖擊力。
(三)平衡原則
平衡原則也是服裝設計師所需遵循的原則之一,它可分為對稱平衡與非對稱平衡兩種,對稱平衡是以人體的中心為平衡點,進行服裝的設計,如我國的唐裝,而非對稱平衡則是尋求感覺上的平衡,如我國清朝時期的女性旗袍,它的前襟就是非對稱設計,但這種設計,從整體上來看,卻更顯女性的嫵媚與優雅。
(四)比例原則
比例原則在追求時尚與個性的今天,其規則正不斷被打破,它是指衣兜、衣領、衣袖等的按比例分布,如我國民國時期的中山裝,就是比例原則十分凸顯的服裝類型,而在今天,一些設計師為了迎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刻意放大、縮小或移動、刪減服裝的各個基本組成部分,使服裝更具獨特風格,備受青年人群追捧。
四、視覺要素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建議
(一)色彩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建議
色彩不僅是視覺傳達設計的基礎要素,也是服裝設計的基礎組成元素。它的合理應用,能將服裝的美感大幅度提升。以童裝的色彩搭配為例,鑒于小孩心理年齡的因素,因此,在色彩的搭配上,一般可選擇多色彩搭配。
(二)文字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建議
文字作為人類文明的有力見證,它在服裝設計中的合理應用,猶如一個璀璨的寶石,鑲嵌在服裝上,增添服裝的韻味。文字在服裝中的具體應用,一般是從字形和字意兩方面入手,從字形角度而言,是將文字在能識別的情況下,進行字形的變換,甚至可以設計成以形寓物寓人,增強服裝的藝術亮點,而從字意方面,一般多用于青年和少年人群之中,以勵志、幽默、搞笑等語句為主,將其置于衣服的前胸或背部的中間偏上位置,提升服裝的意境與內涵。
(三)圖形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建議
圖形是服裝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無論是正裝,還是休閑裝,都有圖形元素的身影,筆者以卡通圖案為例,卡通圖案一般適用于兒童或青少年服裝,因此,將這種卡通圖案置于服裝上,能夠使他們聯想起關于圖案的動畫內容,且符合于他們的心理年齡,讓他們在動畫圖案的映襯下,顯得更加活潑、可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滿足當前時代下的大眾訴求,服裝設計師應繼續專研視覺三要素的精髓,并將其合理的運用到自身的服裝設計中,進而提升服裝作品的視覺效果,激發大眾的內心共鳴,實現服裝的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
作者簡介:李小凡,遼東學院;丁建偉,遼東學院;張涵悠,遼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