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彥君 胡一真
摘要:民族民間舞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蘊藏著深厚的民族情感,現如今,高校民族民間舞教育是民族民間舞最重要的傳承方式之一,但目前在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改進,如教材脫離現實、教師素養不高、教學方式落后等。基于此,對高校中民族民間舞在教學方法中的探索與改革進行研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民族民間舞;教學
一、引言
民族民間舞有很強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舞者在表演民族民間舞時,要想將其精髓展現出來,必須了解民族民間舞的文化背景知識、當地文化等,只有這樣才能賦予舞蹈靈魂。然而,很多高校教師對這一點缺乏清晰的認識,指導學生學習民族民間舞時,將主要精力放在舞蹈動作的指導上,忽視了文化的滲透,導致學生展示出來的舞蹈僵硬、缺少靈性,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
二、目前民族民間舞教學實況
我國民族民間舞起源于古代慶豐收、祭祀等活動,是根植于社會生活,反映大眾生活、情感的一種舞蹈。所以,從某種層面來講,民族民間舞是我國各個民族百姓生活的縮影,不同民族文化的寫照,積淀著民族情誼和文化底蘊,但目前民族民間舞的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教師與學生對這種文化積淀、民族情感沒有很好的認識,舞蹈表現也未根植于此加以拔高,學生因此對民間舞的興趣不高,舞蹈表現也不夠生動有力,嚴重地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高校中民族民間舞在教學方法探究
(一)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交流文化背景知識
中國民族民間舞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能夠將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文化信仰等反映出來。換言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有深厚的人文內涵。所以,在舞蹈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了解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在表演的時候賦予舞蹈以靈魂。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關注學生對舞蹈動作、技巧的掌握,還要帶領學生深入研究舞蹈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充分了解并掌握民族民間舞的文化特征和藝術風格。就目前高校民族民間舞教學情況來看,雖然也有部分教師對這方面予以重視,在指導學生學習民族民間舞時,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但是多以灌輸式教學為主。這種情況下,學生對民族民間舞背后文化知識的了解主要依賴教師的灌輸。此種學習形式下,學生對民族民間舞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在展示時也就難以將其魅力充分展現出來。因此,教師應創設寬松的環境氛圍,讓學生也能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共同探討民族民間舞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
(二)科學選擇教學材料
為了加快高校民族民間舞教學改革的步伐,保證整體的改革質量,首先必須選擇一套能夠當前和舞蹈教學需要相符合的教學材料,既能夠體現出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當代特色和時代精神,又能夠體現出民族民間舞蹈的深厚文化內涵。這樣不僅可以確保教學改革質量,還可以促進培育專業舞蹈人才目標的達成。在選取教學材料方面,高校需要從教學改革實際出發,把學生的舞蹈學習需求和舞蹈教學模式的創新需要作為選擇教學材料的根本依依據。
(三)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
現代化民族民間舞教學中,學生不是一臺學習跳舞的機器,老師不能只在舞蹈技巧、舞蹈文化內涵等方面給予學生指導,更應該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民族民間舞是藝術的一種,也是我國文化瑰寶的一項,傳承發揚的道路上,不僅僅是對以前技巧、動作的模仿,更要創新化,使之具有生命力。因此必須重視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首先,提高學生對民族民間舞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沒有足夠的興趣,那在學習時遇到難點、重點,很多學生會因此而頹廢失望、停滯。其次,老師和學校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發展空間與機會。民族民間舞教學時,老師要預留出空間和機會,讓學生自我摸索和研究,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創造的能力。第三,加大對學生思考問題能力的培養。民族民間舞教學中遇到問題,老師要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的空間,還要引導學生思考方向,不斷啟發拓展其思維邊界,使其養成深思熟慮、多方面琢磨的習慣,探求藝術的本質,領悟藝術的真正魅力,未來才會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不會因為現代社會多種多樣的偽藝術的沖擊,而迷失了自我,具備了自我判斷力、篩選力、創造力、思考力的學生,才是能在藝術道路上走得更遠更久的人才。
四、結束語
民族民間舞蹈是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發展歷史和極高傳承價值的藝術形式,可以說是不可多得的傳統藝術經典。為了推動民族民間舞的發展,使得這門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高校必須擔當起加強民族民間舞教學的責任,同時為了助推民族民間舞蹈在當代的繁榮與進步,要在教學改革方面加大力度,并把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和著眼點放在培養學生創造力上,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藝術素質能夠更上一層臺階,為民族民間舞蹈在當代的創新發展貢獻一分力量。
參考文獻:
[1]趙亮.民族民間舞教學存在問題及現狀分析[J].明日風尚,2018(19):119.
[2]趙佳.新時期我國民間舞蹈教學現狀及策略探究[J].明日風尚,2018(18):207.
[3]劉海燕.民族民間舞教學改革與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探析[J].北方音樂,2018,38(10):227.
作者簡介:潘彥君,云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胡一真,云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