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佳麗
摘要: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工作的持續進行,社會各界人士更加對人才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在高職院校教育過程中,為了能夠為企業轉型升級以及打造制造強固提供高素質的職業人才,那么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
目前廣泛提出的“工匠精神”,人們可以將其看作是一種態度,那么也可以當作是一種理念,目的就是希望人員能夠秉持正確價值觀,積極的投身到職業發展當中。在高職院校日常教育過程中,出于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目標下,文章提出了幾點有效的途徑,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士提供些許參考依據。
1建立一個學生教師相互促進、教學相長的互動機制
在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過程中,那么教師就應該拉近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距離,構建完善的教學相長互動體系。首先,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工作,本質上并不是學生的工作,為了能夠達到預期理想的培養效果,那么從廣大教師身上出發,就應該自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工匠精神內涵進行充分的了解與分析,在所有教師意識上對工匠精神形成高度關注的基礎上,才能夠在接下來的教育當中,更加科學的制定針對性的教育方案,在構建師生良好相互監督、教學相長的互動教學環境下,更能夠調動學生工匠精神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還應該從工匠精神培養目標下出發,構建長期有效的精神培養過程,做好工匠精神培養工作的全面宣傳工作,積極引導院校能夠與社會上的企業達成合作關系,持續的做出現代化學徒制的優化調整工作。總之,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工作,不僅僅是學生的學習任務,同時也是教師一生需要長期學習的重要環節,只有高職院校廣大教師具備極高的工匠精神,掌握好工匠精神的內部含義,那么才能夠更好的督促自己制定完善的培養計劃,支撐高職院校進行歷史性改革的同時,也能夠達到理想的培養效果。
2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貫穿專業課程教學全過程
在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育過程中,作為學生教育時期最關鍵的部分,此時教師可以融合工匠精神的培養內容,拉近其與學生專業以及實踐教育課堂之間的聯系程度。首先,教師應該先深入的分析學生專業教學課程的特點,然后結合當前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進而在融入工匠精神培養策略時,促使其能夠與學生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相一致,尤其是在學生實踐教學以及評價要求當中,更應該凸顯出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嚴格要求教師和學生,確保學生整體專業教育過程都能夠充斥著工匠精神的教學理念與內容,在學生養成極高工匠精神意識的基礎上,一方面能夠促使教師做好專業課程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另一方面也是學生具備愛崗敬業高貴品質的重要保證。從我國早期的藝徒制度下進行分析,其中的工匠就是在自身長期的訓練當中,持續的經歷困難,保證自身的工藝水平能夠不斷提升,在長期的實踐訓練當中,能夠養成認真仔細,專注的職業態度。從中可以看出,每一位從業者良好的職業素養,往往都需要大量的實踐,進而轉換為內在的品質。與學生理論課程教育工作相比較,對學生實施工匠精神培養工作,更符合職業的工作要求以及氛圍,是學生真正感悟精神這一實質的重要保證。基于此,要想能夠做好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工作,那么教師就應該對實訓環節的教學工作提高重視程度,通過長期不問斷的實踐教學,希望學生能夠從根本上認識到工匠精神的真正含義。
3打造蘊涵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
教師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過程中,除了做好專業課程等方面的融合教育之外,也需要時刻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培養環境,在學生長期置身在充滿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環境當中,真正受到熏陶,在教育學生的基礎上,達到感化學生的教育效果。基于此,為了能夠打造蘊含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首先,教師應該全面的挖掘我國優秀的傳統工匠文化,為培育當今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提供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同時,教師也應該深入的分析工匠精神,結合不同時期下對工匠精神的含義,進而體會到差異性時期下工匠精神所要表達的含義。比如,像引導學生分析學習、生后以及勞動當中不同工匠精神的內涵,圍繞學生的各個方面,都將工匠精神的內涵圍繞在學生身邊,真正促使學生受到良好工匠精神的熏陶。除此之外,在高職院校的日常教學活動當中,像定期開展的校園文化等的建設項目,此時教師也可以凸顯出工匠精神這一理念,積極的引導學生參加各項文化活動,更好的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校園文化環境。
4結語
簡而言之,基于現代化發展背景下,我國制造行業正處于緊張的轉型時期,如果在應用粗放式的發展方式,必然不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同時,更會對我國整體綜合國力的提高造成巨大的影響。而高職院校作為綜合化人才輸出的重要場所,在學生教育過程中,教師就應該秉持工匠精神的教育理念,促使學生具備工匠精神的同時,也能夠為其更加積極發揮出對制造行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