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虎
摘 要: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為一種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結合的科目,課外閱讀不可或缺。有效地促進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讓語文教學走上一條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教學道路,就必須抓好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因此,本文就如何開展語文課外閱讀教學,進行了探析和總結,以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語文 課外閱讀 教學策略 初探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主讀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課外閱讀依賴于自我意識。興趣是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催化劑。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才能積極地參與課外閱讀。
(一)精心推薦讀物,喚起讀書興趣
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進行交流互動的學習舞臺,新課改理念中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有特別強調,所以教師更要重視如何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并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上的良師益友。一方面,教師要對每一位學生都保持基本的尊重,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的相處要平等相待,以真誠之心對待所有學生,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和諧輕松,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在課外閱讀方面存在隨意性和欣賞性,作為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做好課外閱讀的指導工作。在選擇閱讀材料的時候,首先盡可能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材料,先讓學生喜歡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根據不同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知識水平,幫助他們尋找貼近生活、生動有趣的閱讀書籍,或者幫助學生選擇簡單有趣的故事、散文甚至優秀的小說等。他們天生對閱讀感興趣,學生也樂于閱讀,同時也優化了課堂閱讀。課堂閱讀是指導學生閱讀的主要陣地,提高課堂閱讀效率直接影響到閱讀活動的質量和效率。根據語言學科的特點,教師都是以課文為基礎的教材,然后以課堂為基礎來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科學有序地引導學生閱讀和積極探索,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可以在閱讀實踐、經驗和交流活動中獲得閱讀方法,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從而提供有用的方法。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
教育工作者在上閱讀課時,一定要糾正一個觀念,即閱讀就是在課堂讀書這一種形式,而閱讀的形式可以說是多種多樣,只要教育工作者靈活運用,用各種不同方式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從一定角度來說,我們的閱讀就取得了一定效果。教學中可以把班級同學組成讀書小組,比如朗頌、讀書競賽、辯論、故事會、演講會等,讓學生在活動中享受讀書的樂趣,較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保持閱讀熱情。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假期進行閱讀,要求學生閱讀所讀的書籍,認真做好閱讀筆記,規定閱讀筆記的一般格式,即閱讀時間、標題、作者、最喜愛的詞、最喜愛的段落、對自己的經驗或收獲的評價等。通過一份份閱讀筆記的交流、反饋、評議,切實加強對學生讀書活動的指導和引導,增進了師生情感,為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動力支持。
(三)營造閱讀氛圍,培養學生的讀書情感
要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可以利用學校圖書館或者在班級建立圖書角。除了學校提供的讀物,學生們還可以自發地把存放在家里的書籍拿來相互閱讀共享,從而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條件。平時利用學校會議、班會、校窗、黑板報、墻報等多種形式,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創造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在文化宣傳欄、黑板報上撰寫名言,如課外書是你真正的朋友,并且提倡開展班級課外閱讀的主題。通過各種途徑鼓勵學生的讀書興趣,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
二、指導學生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技能
只有讓學生正確掌握課外閱讀的方法,才能提高閱讀技能,從而提高課外閱讀的質量,課外閱讀也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們引導學生掌握的基本閱讀方法有以下五種。
(一)精讀法
集中精力仔細閱讀報紙上的一些重要文章。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口對眼、心對心、手對手,邊閱讀邊理解,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習慣。
(二)瀏覽方式
主要為一些長篇書籍,如《西游記》《水滸傳》等經典著作。指導學生閱讀原著時,要求學生放松瀏覽。這種閱讀不受時間限制,相對容易,文學藝術作品具有故事性和感染力,閱讀速度自然加快。讀完后,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評論。
(三)速讀法
也就是說,不發音、不爭論、不轉移注意力,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并能正確理解文章的閱讀方法。它的特點是速度快,快速閱讀,快速了解。
(四)選讀法
在學習或寫作過程中,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閱讀相關章節。
(五)批注閱讀法
批注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邊讀邊批注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劃出好詞好句,讀后把相關的內容抄到摘抄本上,真正地積累句子。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對優化各課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從學生具體情況入手,根據學生特點,建立一個品種多、內容豐富的書源庫,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閱讀資源。
三、注重學生行為訓練,養成學生閱讀習慣
注意閱讀習慣的訓練,一定要講究方法。方法必須成為學生一生的習慣。
(一)培養用眼閱讀的習慣
減少眼球運動次數,逐漸擴大閱讀視野,縮短發呆時間,減少回視。這不僅提高了閱讀的準確性,而且提高了閱讀速度,形成了無聲的閱讀習慣。
(二)培養閱讀時用腦的習慣
文章大致分為三個方面:敘述、說明、議論。這三個方面有不同的閱讀步驟,如敘事的閱讀步驟為文章標題、文章體裁主角、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事件主題思想。每次閱讀時要理解和運用這些要點,才會實現通過閱讀提升自身素養和寫作能力的目標。
(三)訓練經常閱讀和有限閱讀習慣
經常讀書是指每天在特定的時間讀書,有限閱讀是指每天限制了閱讀時間。
(四)培養不動筆墨不是讀書的習慣
許多學生在讀了很多的讀物后收效甚微,因此,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做好筆記,包括摘抄、評注等。這樣,學生就可以養成不寫不讀的習慣,積累很多知識文化。這自然會豐富學生的內涵,奠定堅實的文化積淀。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對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切實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則應當基于當前實際情況著手,把握時代發展潮流,摒棄效率低下的傳統教學理念與方法,積極嘗試全新教學模式。同時,教師還需要認識到新課改理念中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強調,從而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做好閱讀方法指導,培養學生閱讀技能。教學中要注重行為訓練,養成閱讀習慣。語文課外閱讀教學抓好這幾個方面,就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課外閱讀,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潘海生.淺談如何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8).
[2]傅國亮.新課程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叢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