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
摘 要:在視唱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聲音條件較好的或較差的學生,聲音條件好的學生對音高的把握能力較強,而聲音條件差的學生對音高的把握能力較弱。同時,聲音條件不那么好的學生在視唱練習的過程中會表現出不自信,因此,為了使有各種聲音條件的學生都能夠有能力有信心地把握不同音樂風格并富于表情地演唱,教師對學生人聲音色的處理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音樂情緒與性格方面來對視唱作品進行風格劃分,同時結合實際音樂作品,來分析人聲的不同處理方法。
關鍵詞:視唱 風格 人聲
一、不同聲區的人聲處理
在平時的視唱訓練中,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無外乎“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這主要就是音域的問題。音域的范圍是由聲帶的長度和厚度決定的。人的聲帶的長度和柔韌性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如果演唱者的自然音域沒有經過訓練,則很難完整地演唱視唱曲目。
在低聲區中,一般使用胸腔共鳴:用聲帶的全部長度和厚度發出的樂音,包括嗓音中的最低音。在演唱低音區中的強音時,全身都會感覺到振動。音調越低,越放松越明顯,不僅喉嚨,還有上腭下的肌肉。在這個聲區逐漸向上唱時,我們能感受到肌肉的緊張和呼吸的壓力。可以把音唱得相當高,但永遠不會超過一定的高度。若達到這種高度并繼續用打開的喉和正確控制的呼吸往上唱,喉的機能在改變,聲帶略有不同的自我調節,就是說另一個聲區開始起作用。這就是通稱的中聲區。
在中聲區中,應逐漸打開笑肌,在音的逐步升高中漸漸露出牙齒。口腔有明顯振動的感覺,好像是上面的牙齒在震動,音調越高,振動的感覺慢慢向牙齒后面轉移。
在高聲區中,更多地使用頭腔共鳴。如果我們輕輕地唱高音,這時把手放在下巴和喉嚨之間,就會發現只有輕微收緊的肌肉,如果漸漸把音唱響亮,頭腔振動的感覺會越來越大,直至達到盡頭的牙齒,這就是我們說的“頭聲歌唱”。想要達到這種效果,就必須合理地運用我們的笑肌,微微露出上牙,感覺下唇與下牙相抵。
聲區中的高低范圍是一個變化中的整體,我們在演唱一首視唱曲時,恰當的聲區將不自覺地自我顯示出來。在各個聲區的轉換中,喉部不能僵硬,不會擔心由于漏氣而浪費氣息,這樣的轉換輕而易舉、流暢自如。因此,雖然有三個聲區,但當正確發音時,可以說它們是嵌在一起的,像是形成一長串均勻的嗓音。一定要注意,在任何聲區中,音調越高,則同時需要相應地增加呼吸和氣息壓力,但避免使用蠻力吶喊。
二、視唱中人聲的處理應以符合風格為主
從科學和藝術的角度來看,發聲的正確性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站在科學的角度來說,發聲方法正確與否,主要看其是否符合人的嗓音的發展規律,在其應用于視唱中對嗓音的健康是否有傷害。從藝術的角度來看,發音的正確與否,主要取決于它是否符合歌唱藝術的要求,是否符合作品的風格。但其實這兩種角度所得結論是不相背的,雖然在風格上需要有響亮的聲音,但同時也要兼顧科學的發音方法。
風格的形成有很多種: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音樂作品有著不同風格;同一時期不同作曲家們有自己獨特的個人風格,比如浪漫時期的作品,肖邦的音樂風格就比較憂郁,而門德爾松的風格清新流暢些;不同體裁所形成的不同風格,如進行曲、小夜曲、藝術歌曲等;不同節拍、不同速度所形成的不同風格,比如三拍子律動的舞曲風格和二拍子鏗鏘的行進風格、Presto(急板)和Adagio(柔板)也會刻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象。筆者則主要從音樂情緒與性格方面來對視唱作品進行風格劃分,同時結合實際作品,來分析人聲的不同處理方法。
(一)悠揚柔和風格
悠揚柔和風格的視唱作品能夠帶給我們一種田園、舒緩、悠遠、愛情和自然的意象,樂曲中通常連線和長音較多。作曲家往往是在表達一種意境,因此我們在演唱這類風格的視唱作品時,需要控制聲音,既要自然細膩,又不失內在的熱情。如譜例1:
這首李斯特的《愛之夢》NO.3是由鋼琴曲改編,第2小節的mi處于弱拍,音量較小,持續時值較短,是一種引入的感覺,應為第3小節do的展開做氣息上的準備,演唱這類后半拍起音的曲目應把握“力度的推送感,音量的對比控制,以及重音的突出位置”三個特點。演唱第3—4小節的do時,要一氣呵成地將三個do貫通到底,語勢放開、音量加強、氣息流動,富于歌唱性,但一定注意要把每個音咬準,切忌模糊不清。同時要求在第三個do上做出漸弱,氣息與呼吸的控制要均勻,胸腔深處有一種像在吸的感覺。演唱這首作品要求氣息柔和,始終有一種平穩流動的運動感,同時保持發聲器官足夠的張力,來展現美好的浪漫氣息。
其次,悠揚柔和風格的視唱曲比較常見的作品大多來自藝術歌曲,這是因為藝術歌曲追求柔美、連貫的聲音和優美的旋律線條。長音常見于藝術歌曲,是一種持續性的情感表現,在聲音持續的過程中,要注意內在的張弛變化,否則很容易產生僵直生硬的音色。
(二)清新明快風格
清新明快風格的視唱作品是一種活潑、俏皮、天真、五彩繽紛和舞蹈的感受,速度多為快板或小快板,音符較密集。在演唱此類視唱曲時,一般采用“收”的語態:即氣息少并富有彈性,既靈巧又集中,語氣既興奮又熱烈。在氣息穩定的前提下,一方面稍微增大咬字的力度并適當控制音符持續的時間(頓音、跳音、斷音);另一方面要求舌尖靈活有力、下巴迅速彈開、聲帶閉合有力并且加強擋氣的力量,特別是要求橫膈膜保持足夠的彈性。
一些作品為了活潑而跳躍的律動的需要,音色上呈現出短暫的迸發感,演唱時聲音在氣息的支持下突然迸發而出,以形成節奏鮮明、情緒明快的演唱風格。長、短樂句的并置出現意味著情緒的動蕩,演唱時要注意將并置的長、短樂句視為一個整體。如譜例2:
短樂句的演唱要在氣息運動的張力上為長樂句做準備,而長樂句的演唱也應在語氣上為下一個短樂句的出現做鋪墊。演唱時一定要在八分休止符之前快速頓收,以體現活潑、爽朗的氣氛。同時,聲音應該比較“活潑”,發音時咽腔以上的部位站穩,把嘴巴張成喇叭的形狀,聲音透出就比較容易。這樣不管原來的音色如何,聲音聽起來總感覺比較“開朗”“靠前”,以體現出作品俏皮、活潑的態度。
(三)激越昂揚風格
激越昂揚風格的視唱作品大多鏗鏘有力,堅定而又緊張,塑造了一種“外向張揚”的性格。在演唱時需要咬字鏗鏘、發聲果斷,具有聲音豐滿嘹亮的藝術效果。同時音色處理要開闊、雄渾、奔放激烈。它要求吸氣快又多,呼氣又猛又強,給人一種熱血沸騰、震撼人心的力量。如譜例3:
激越昂揚的風格大多在強拍上起音,因此演唱時情感堅決而肯定。在演唱強音時,氣息是強勁的,聲音的輸出方面是外向的,肌肉張力要加強,同時共鳴腔體要有力地擴張。因此,有必要唱出強烈的情感和興奮的狀態。整首曲子的基調為Maestoso(高貴而莊嚴),第1和3小節每個音都要做重音處理,腹部用力,在保持氣息的前提下使音符堅定有力地跳起。在第4小節做逐漸寬廣的處理,聲音有力但深沉。伴奏聲部同樣是堅定有力的柱式和弦,各聲部同時進行,更有利地表現出莊嚴的個性。
(四)深沉憂郁風格
深沉憂郁風格的視唱曲往往表達一種嘆息、低沉、訴說、黯淡、深刻、落寞的感情。它們的演唱聲部通常在低音區,旋律趨勢逐漸低抑,在演唱這類視唱曲時,要做到音弱聲低、氣沉速緩。如譜例4:
這首視唱曲采用“嘆息音調”,即第1小節伴奏聲部的下行音階,奠定了整首曲子的憂郁性格,與演唱聲部形成寬廣呼吸的旋律。演唱第2—3小節時要有柔韌的推送感,氣息綿長,聲帶放松,聲音的輸送方向靠后,像是一種訴說。而第4—5小節旋律下行,音量漸弱,近似嘆氣說話的感覺。在每個小節結束的時候可以在“大節奏”不變的情況下產生一種呼吸的推送感,使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
演唱這首視唱曲時,需把咽腔調節為比較長的管狀共鳴,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聲音是豎著、立起來的,這樣音色就會帶比較多的“O”的成分,聽起來自然就比較“暗”。
三、結語
總的來說,視唱時應主要處理好氣息、聲音、情感三者在力度和速度方面的配合問題。不要為了強烈的情感體現而出現氣息沖撞、聲音喊叫的現象;也不要為了突出聲音的效果而使情感的體驗超越了整首視唱曲的情感氛圍。
筆者深知對于風格的劃分絕不是這幾種類型所能概括的,并且各種風格的曲調有時會出現在同一首視唱作品中,不然也就不可能顯示出音樂旋律色彩的豐富性。但以此為論點,總結出視唱曲中幾種常見的風格,對于今后研究視唱中人聲的處理也是有微薄的幫助的。
參考文獻
[1]林華.《音樂審美心理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2]謝·斯克列勃科夫(俄).《音樂風格的藝術原則》[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3]于丹丹.《關于視唱練耳教學中音色感知能力的培養》[D].吉林藝術學院,2012.
[4]弗·蘭皮爾蒂.《嗓音遺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5]鄧月遙.《科學用嗓與視唱音準》[D].中央音樂學院,2015,04—01.
[6]張倩.《視唱的藝術——論視唱訓練中的藝術表現》[D].西安音樂學院,201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