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杰文
摘要:初中化學是學生進入化學領域的入門課程,初中化學九年級開始學習,學生不能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因此初中化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應當將理論學習結合生活實際,以三個生活著力點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化學;生活化;著力點
初中化學是學生進入化學領域的入門課程,隨著新課改要求的不斷深入,化學教學實踐也發生了改革。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下冊為例,探索生活化教學新模式。
1從生活經驗出發,優化教學情境
研究表明教師的教學內容越接近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越高。因此在化學的實踐教學方面,教師應當從生活經驗出發,將化學知識和學生生活的實際結合,優化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1.1妙用生活素材
教師應當熱心搜集生活中與化學知識相關的實際素材,應用于化學教學實踐。在化學教學課堂上,引入生活實踐素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學習“分子”這一單元時,兩者都是微觀且抽象的,看不見摸不到,教師在講解中存在一定困難,學生也無法直接理解。在課程導入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教師將一勺食用鹽放在裝有水的燒杯中,食鹽溶解。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水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變化。運用生活素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分子的概念和運動規律。
1.2聯系生活體驗
在化學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總結生活現象體現了哪個生活知識,讓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增加學生化學學習的幸福感。在進行“燃料及其利用”第七單元的學習時,鼓勵學生分小組探討在蠟燭的燃燒中除了可見的煙、火焰,還有什么看不見的物質或能量的產生。結合生活的經驗,學生在小組交流談論和教師啟發下利用理論知識,總結了實驗中的燃燒現象,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1.3引發認知沖突
認知沖突是學生原有認知和新知識產生沖突的現象,在進行第十一單元“化學肥料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認為化學肥料促進了植物的生長,但在有些植物生長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化學肥料延緩植物生長或消滅植物。利用這一認知沖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豐富了課堂內容。
2從生活現象出發,拓展課程資源
化學學習是以實驗為核心的學科,因此需要借助實驗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實驗中總結生化學現象,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多參與生活、參觀生產活動等方式拓展化學學習資源。
2.1觀察生活中的現象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善于利用生活材料模擬生活場景,拓展化學課。比如在學習第十單元“酸和堿”時,要求學生采摘校園中的牽牛花,和學生一起提取酸堿指示劑,將只是家滴入醋、肥皂水中觀察現象,根據反應現象教授學生熟悉酸堿指示劑。從而提升學生化學知識運用能力。
2.2參觀實際生產活動
有目的的帶領學生參觀學習工廠化生產活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化學的實用性,明確化學的實際應用價值。在教學第三單元“水的凈化”時,教師可以聯系自來水廠,帶學生參觀自來水生產的操作流程。通過參觀工廠,學生可以體會化學原理,也可以體驗工廠化的工作流程,學以致用。參觀實際生產活動拓寬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體會化學學科在生產中的應用。
3從生活運用出發,提升化學素養
學習化學知識的目的是運用知識,為人類生活提供便捷。
在化學學習中,從生活應用的角度出發,擺脫成績論,提高學生化學運用、思維的能力,從而鍛煉學生化學理解的能力
3.1將知識運用于生活
在教學“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后,教師給學生布置化學作業,分析自己的一日三餐,寫出三餐中的食物對應的營養物質,判斷自己的飲食是否健康,并且完善飲食食譜。這一過程是促使學生將化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加深學習印象。
3.2親歷化學探究過程
在化學的實踐課堂中,啟發學生關注生活,自主進行化學問題探究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鍛煉學生思維應用的能力。在教學“金屬材料”時,教師布置實驗探究內容,學生自行組成探究小組,調查校園中金屬制品的生銹情況,查閱資料安排防護措施方案,進行可行性,在課堂上進行成果分享。
3.3體驗化學的實用性
在學習“酸和堿”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判斷生活中洗衣液、醋的酸堿程度,并提出問題洗衣液為什么能清潔衣服,具備去污能力,醋為什么可以清洗水壺的水垢。學生應用化學的理論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了化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
4結語
在初中化學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改革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將三個著力點滲透到教學中,優化化學的教學模式,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在生活化的化學教學過程中,使化學教學資源更加豐富,提高化學的實用性,培養學生化學思維能力,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強.淺談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效率的有效辦法[J].考試周刊,2019(13):144.
[2]劉萬茹.初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模式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