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萍
摘 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教師的義務所在。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還相對有所欠缺,因此就不能充分把握自己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所以,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就要注重發展學生文化意識。在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就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養策略這一主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化意識;教學方法
文化是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瑰寶,它們對時代的發展情況進行了體現。所謂文化意識,就是指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深入挖掘、探討文化內涵的意識。同時,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在教學工作過程中,不但要注重教授學生理論知識,還應注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下文就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1.創造良好的精神環境
伴隨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也愈加關注教育事業。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教師應當著重發展學生文化素養,讓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學習,最終培養其文化意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所形成的文化意識,久而久之能夠給他們創造良好的精神環境,從而發展學生的文學素養。
2.幫助學生表達內心情感
語文課程教學主要是通過對各種課文的學習來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會對不同類型的文章進行接觸。只有學生深入分析這些文章的內在含義,才能對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把握。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幫助學生表達內心情感,激發學生內心的愛國之情以及社會責任感,并引導他們將這些思想、情感向實際行動進行轉換,從而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養策略
1.在語文文字教學中培養文化意識
初中生已經具備相應的語文學習基礎,所以學生對初中語文課程的學習相比其他未接觸過的課程而言更為輕松。我國教育部門在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在初中課文中選擇了諸多具備民族文化特色的文章,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學習。文化的表達與漢字產生了直接的聯系。所以,我們可以從文字這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學生在認識一個文字的時候,應當先對其特點進行分析。我國傳統文化講究的是以形表意,也就是說,漢字的外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該字所具備的意義進行體現。
初中語文課本中涉及諸多古文知識,教師在進行講解的時候,就可以對其中的文字、文學內容進行說明,并適當引導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就《夢溪筆談》這篇課文為例,在這篇文章中涉及諸多地理知識,同時還具備很多精辟的語言文字。教師在教授該篇課文的時候,應該引導學生了解沈括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具體寫作背景,學生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從而引導他們對先進的傳統文化進行學習。
2.在閱讀訓練中培養文化意識
初中語文教師還應當注重讓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得到發展。比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養成深入思考的習慣,并學會在學習過程中標注重難點內容,從而方便學生在復習的時候進行查閱。又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背誦一些好的文章或者是段落,學生不但能把它們作為自己寫作過程中的優秀素材,還能對文章中的寫作技巧進行學習,從而讓自身文學素養水平得到發展。
比如,教師在對《七律·長征》這篇文章進行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文章的拓展閱讀,從而讓學生對毛澤東同志在革命時期的事跡進行了解。在毛澤東的很多詩作當中,我們都能夠體會到他堅定革命必將勝利的信心,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些文章,可以讓學生的文學水平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發展,同時能夠有效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3.在寫作訓練中培養文化意識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實踐中,寫作教學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寫作對學生的寫作技巧以及平時的閱讀中的廣泛積累都有所要求,只有在兩個方面共同努力,最終才能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發展。與此同時,在初中語文寫作訓練中,教師應當盡量不對學生寫作主題、內容兩方面進行限制,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讓他們能夠進行自由發揮。同時,給學生提供寬松的寫作環境,把學生的寫作靈感充分激發起來,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寫作學習。此外,學生在進行寫作的學習過程當中,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涉及有關時事的文章,從而讓他們更為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總而言之,要想培養初中生文化意識,教師應當注重在把握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文化滲透,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三觀,最終促進他們的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琳琳.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7):67.
[2]王雪菲.淺談初中階段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漢字文化素養及文化認同感的實踐策略[D].天津師范大學,2018.
[3]董連明.初中語文情感教育教學的探析[J].學周刊,2018(14):45-4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