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云
周慧玲,1949年10月出生,退休教師,鄭州市二七區大學路街道康橋華城社區居民。她從教42年,先后獲得“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先進個人”“河南省教育系統首批家庭教育專家”“河南省文明市民”、全國“百姓學習之星”等榮譽稱號。
周慧玲出生在軍人家庭、教育之家,父親是軍人,母親是教師。幼年的周慧玲跟隨母親在原陽縣一所鄉村小學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母親對學生的寬厚仁愛、對教育事業的忠誠以及對新知的渴望,時時刻刻影響著周慧玲。媽媽工作忙時常把她安置在親戚工作的新華書店里,自此開啟了她與書籍的不解之緣,買書、讀書、藏書成了她的嗜好。
周慧玲把讀書的習慣帶進了自己的家庭。在她的帶動下,丈夫退休后繼續讀書學習,自學成為健身教練,帶領年輕人弘揚奧運精神。2008年,周慧玲夫婦二人成功入選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她的家庭先后被評為二七區“書香人家”、鄭州市“學習型家庭”“十佳書香家庭”以及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
35歲取得大專文憑后,周慧玲繼續考取了本科文憑,又于52歲那年完成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課程修習,60歲的她通過學習先后獲得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指導師培訓教師、學習指導師、學前教育指導師的資格。42年的教學生涯中,周慧玲經歷了小學、中學、大學各個教育學段,先后從事了基礎教育、高等師范教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的教學和管理。
2003年退居二線后,她立即加入了鄭州市關工委“五老”報告團,走上了青少年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學習與傳播之路。走遍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作了1380多場報告,義務接聽15000多個咨詢電話,當面交流1000多人次……15年來,周慧玲以《既要耕好事業的田,又要育好自家的園》為主題,評論教育熱點問題,成為行走在百姓中的教育專家、貼心參謀、青少年的知心朋友。
“不負人民不負國,不負社區不負家”是她對自己的要求。她說:“能與共和國同生同長、共興共榮是我這一輩子的信念、動力和榮幸?!?/p>
周慧玲先后被教育部、全國婦聯授予“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先進個人”,被河南省教育系統評聘為首批“家庭教育專家”、全省“十佳先進工作者”、全省青少年德育優秀宣講專家,獲得了河南省“時代老人”“文明市民”“學習雷鋒標兵”“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2009年在鄭州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感動中原60年·60事·60人”評選活動中被評為感動中原人物,個人檔案被鄭州市檔案館名人檔案庫永久收藏。那一年,周慧玲剛好60歲。
“六十一甲子,萬物又復萌。樂伴朝陽舞,再踏新征程”。2009年開始,周慧玲把自己的關注點延續到社區教育中,為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社會的建設繼續學習、探索和實踐。
富裕不代表尊嚴,尊嚴來自于文化的給予。2008年,周慧玲入住鄭州市二七區大學路街道康橋華城后,發現鄰居們“同在屋檐下,相見不言語”。由于家長們不交往,孩子們不出門兒,而被“宅”化了,社區內“富而不貴”的不文明現象隨處可見。對于孩子們社會教育的缺失,周慧玲認為,社區居民、鄰里長輩是孩子的第一個社會教師群體,孩子與同伴的關系是成年人際關系的提前演練?!敖逃⒆硬粌H僅是一家一戶的事情,而是整個社區、村莊的事情。鄰里關系、社區環境、左鄰右舍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舉止就是孩子身邊的社會教育?!裘夏福瑩襦徧帉ふ业木褪呛⒆由磉吜己玫纳鐣逃h境。”
“國之安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情相通、心相連。情通則心連,心連則民親,民親則國安,國安則本固,本固則邦興,邦興則萬象生。”“康橋人家不僅要在物質上奔小康,更要在文化上、精神上、道德上、品質上奔小康。”周慧玲希望自己一輩子的新家園——康橋華城能成為一個“現代都市精神文化新村落”,康橋人家能夠成為“行走在道德文化高地上的集體自尊的高貴新族群”。
為此,周慧玲謝絕了五所民辦高校和十幾家教育機構的邀請,毅然加入社區文化建設志愿者隊伍。她建言社區黨支部、居委會辦康橋學堂、建雷鋒團隊、搞“書香工程”,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子興家、社區文化建設的第一要務和基礎工程,把中華文化、現代文明、雷鋒精神作為社區文化建設之魂。在她的帶領下,社區活動熱火朝天地開展了起來。
在周慧玲等人的呼吁下,社區建立了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書法室,成立了悅讀社、詩文品讀社文藝團體。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社區開設了多種居民學習課程、學生寒暑假公益課程及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快樂營等活動,成立了鄭州市首家社區“關工委”,聯合周邊學校成立了“幸??禈蛏傧汝牎?。
周慧玲在康橋學堂義務授課,開辦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文化建設、志愿服務系列講座40余次,帶領孩子們晨讀晚誦,主編社區小報《康橋故事》,參與策劃組織每年開展的“學雷鋒精神,育美德少年”“人間四月天,讀書好時節——4·23世界讀書日”“談家風,憶家訓,講好家庭好故事,傳遞康橋好聲音”“冬至餃子大派送,愛在康橋大流動”“國慶中秋雙節同慶 ,天上人間家圓國圓”“重陽情,鄰里愛,夕陽樂伴朝陽舞,興文化 育新人,詩書傳承繼世長”“匯千家米,熬幸福粥,暖萬人心”“康橋華城一家親,除夕年飯敬親人”等上百場社區文化、節慶活動。此外,周慧玲先后拿出上萬元向鄰里贈送書籍、購書券,向物業困難職工捐款、慰問老同志,為鄰里鄉親排憂解難,義務參加社區黨支部、居委會、物業的接待講解等。 對于每年上千小時的志愿服務,她不覺得累,反而感到收獲滿滿,笑稱“每天都生活在自我成長和被人需要的幸福之中”。
在周慧玲的引領下,讀書、學習、服務成了康橋人家生活的常態。社區老同志們說:“我們每天忙得不亦樂乎,都顧不上憂愁、顧不上害病、顧不上老了!”
春風化雨潤萬物,文化教育興家園。
康橋人家在學習、服務、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以鄰為伴、與鄰為善、共同溫暖的社區文化;各家各戶的優良家風疊加,匯成了社區淳樸厚道的民風鄉風,濃郁興盛的學風文風,務實高效、清正廉潔的黨風政風;催生了康橋華城社區獨有的黨支部與群眾、居委會與物業、物業與業主、群眾與群眾之間的“四魚水”關系,破解了社會學家認為由于高樓高墻、鋼筋水泥造成的人情冷漠的社會難題,走出了老年人“文化養老、精神養老、健康養老、科學養老、奉獻養老”的居家養老新路子,孕育了“同檐結鄰里,交融似相親”的愛家愛國、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
(責編? ?李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