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平
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第一目標是“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這也是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落腳點。其中,“優質教育資源”是指使用率較高、效果最優的數字資源;“信息化學習環境”是指包含資源、軟件、硬件規則在內的社會環境。一般而言,學校的某種基礎設施,其本身并無優劣可言,判斷教育信息化建設成功與否,歸根結底還是要看學校的實際應用,以及應用背后所秉承的教育理念。
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大體包含學校信息化基礎建設、信息化資源建設以及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建設三個方面。學校信息化基礎建設是指基礎網絡、多媒體終端、校務管理系統等,它是現代教學活動的支撐,其作用是服務教學;信息化資源包含多媒體素材、多媒體課件、電子題庫、網絡課程等,它是現代教學活動的信息化主體,其作用是承載教學活動;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現代教學活動的保障,包括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能力和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的能力。
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著力點是提高信息資源的應用效率?!叭巳丝上碛袃炠|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的核心是“享有”,價格昂貴的硬件設備、軟件平臺和信息資源如果被束之高閣,決不能稱之為合格的信息化建設;“享有”的體現是高效率地應用,只有高效率地應用才能體現信息化的價值。因此,筆者認為,學校進行人人可享有的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服務,應從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建設、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等方面入手。
一、基礎設施建設
(一)理清以應用為導向的資源建設思路
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出臺,大量資金涌入中等職業教育,一些學校決策者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照搬普通高校、高職的模式,使建設與應用脫節,投入與產出比較低。這一現象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硬件的閑置,如教室配有高端的大尺寸觸控一體機,但教師僅在上面展示word教案,有的甚至連PPT都不做;部分學校上馬高性能服務器,卻未安裝有效的應用軟件。其次是系統平臺的浪費,在示范校建設資金的保障下,有的中職學校片面地認為軟件就是數字平臺,為追求一步到位而部署功能繁雜的校務管理系統,導致這些在普通高校已經應用成熟的系統,在中職學?!八敛环保貌坏接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一些學校較少考慮教師的信息化能力與水平,也沒有做到以用促建、分步實施,進而達到同步提升學校教輔人員信息化能力的目的。因此,在進行基礎設備及系統平臺建設時,學校要建立以應用為導向的資源建設思路。顯然,只有充分考慮、把控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及需求,學校所建設的信息技術資源才可能得到高頻度的使用。
(二)找準專業建設方向,服務區域經濟
當前,各職業院校的網絡硬件建設已經基本就緒,信息化資源建設也如火如荼地進行了一段時間,但精品課程的信息化資源訪問量還遠未達到預期。筆者認為,附屬于專業建設的信息化資源建設與區域經濟的匹配度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從而得以找準專業建設方向,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二、資源建設
就目前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進程來看,已經建成的軟件硬件資源的應用效率較低。而優質資源建設是當下信息化建設的主要著力點,為使已建設資源能被高頻度地使用,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建立資源自產自銷機制
一些學校精品課程資源庫之所以訪問量日漸下降,是由于建設者與使用者分離。職業教育的主陣地還是師生共同構建的課堂,包括理論的知識和實踐的內容,課堂上需要完成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設計,教師可以資源的形式將其發于云端,這些教學內容與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姑且稱之為“云學案”,這樣的“云學案”是教師完成教學的“劇本”,同時也是學生完成學習的教材。教師既是編劇又是導演,這種自產自銷的教學資源利用率自然會高。
(二)建立優質教育資源評估、評價和激勵機制
受制于教師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學校建設“云學案”應該有相應的激勵機制,激勵的前提是有一套優質教育資源評估、評價體系。其實,對于教師所創建云資源的數量與質量的評估與評價,本身就是一種激勵?!霸茖W案”應當包含教與學活動的所有內容、方法、素材,“云學案”系統平臺也應能兼容圖片、聲音、視頻、動畫等媒體形式。
(三)建立校內校際共享機制
教師所創建的云資源應能在可控范圍內共享,這樣的共享有利于教師之間的協同與交流,有利于教學管理者的監督與指導,有利于學生的課上課下的自由學習,同時也可以避免資源重復建設。
(四)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機制
共享并不是無償提供,這個“償”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質的。教師創建的高質量資源在為其他人所用的同時,理應獲取一定的物質報酬,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廣大教師參與數字資源建設的積極性與熱情,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建立實時互動的遠程教學機制
早在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就提出了“五個對接”,即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因此,教師創建的云資源應該能夠和所服務的行業、企業協同發展,以達到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目的。
(六)建立資源應用實時反饋機制
信息化資源需要在使用中不斷修正完善,以實現數據更新,最大化滿足使用者、學習者的需求,因此資源建設的工具應當具有反饋機制。也就是說,創建云資源的教師要能夠收到使用者、學習者、管理者的反饋信息,比如留言等。
(七)建立資源應用交流機制
跨班級、跨地域的協同學習在信息化環境下已經成為可能,分散的認知主體和同一個認知客體構成一個范圍域,他們在這個范圍域內溝通交流,完成協同學習。協同學習使學習者認識到,同學之間不再是競爭對手的關系,而是促進學習的互助者?!皡f同學習目標在于獲得教學協同增效”,也就是說,協同學習能有效提升教與學的效率,并使學習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和易于接受。因此,資源應用者之間的交流機制必不可少。
(八)建立用戶終身學習機制
《決定》也提出了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的要求。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抑或是民族、社會都需要與時俱進。而終身學習的大發展,關鍵在于學習資源建設的突破。盡管終身學習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的學習資源,但是學習者未來將更多地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教師的云資源創建工具應該兼顧學習者的終身學習需求,記錄使用者的學習足跡。
(九)建立泛在學習機制
移動互聯已經像空氣一樣滲透到現代社會周圍,教學活動不應該排斥它,而應積極利用移動互聯服務于實際教學活動,包括課上和課下。事實上,泛在學習使人類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移動顯示終端, 隨意獲取當前所需要的學習資源。教師創建的分布式網絡存儲云資源要能夠適配手機、PAD等移動設備。當然,這一技術并不需要教師在創建資源時刻意考慮,而是校方在部署云資源平臺時設計全終端兼容功能,這樣學習者便可隨時隨地實現泛在學習。
三、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一)轉變教師信息化理念
當前,職業學校的主流還是公辦學校,這些學校普遍存在著一批理論業務扎實、年齡偏大的教師,他們雖能夠引領學校思潮,但他們對信息化、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應用于教學的接受程度不盡如人意。因此,轉變這部分人的思想理念至關重要。
(二)提升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信息化理念的確立只是前提,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才是根本。教師應能夠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講解、啟發、示范、指導、評價等教學活動,在學生具備網絡學習環境或相應設備的條件下,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學校要將教師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作為常態工作,并設置專門負責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的職能部門。當然,信息化能力提升不應只局限于教師,還要包括校務管理等教輔人員,教輔人員的信息化能力同樣是學校優質信息化環境創建的制約因素。同時,學校還要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評聘考核的重要依據,把信息技術數字資源應用量納入教師考核范疇。
總之,中職學校應該打造一個支撐信息化應用技術的團隊,專司職工信息化能力提升、數字資源管理、系統平臺維護之職,讓信息基礎設施及資源被高質量高頻度地應用,從而營造出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責編? ?李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