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福興
【關鍵詞】 新課改;小學;班級文化建設;內涵;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039—01
一個班集體師生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的總和就是班級文化。它是以教室為主要活動陣地,以師生為主體,以班級物質環境和精神風貌、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它的形態包括以教室文化建設、設施成列為主要內容的物質文化,以各種活動為主所彰顯出的班風、學風等班級精神文化,以班級規章制度為內容的班級制度文化,是一種“潛在的教育”、“隱形的教育”。
一、班級文化的內涵及構成
說到班級文化,很多人對“班級文化”的概念理解得不夠準確,往往將班級文化理解為一個班級的物質文化建設,卻忽略了班級文化的覆蓋面和折射度。其實,班級文化不僅包括外顯的物質層面,更為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層面,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班級文化具有彌散性、日常性、價值性,具有更豐富的內涵。
班級文化不僅影響著學生的認識以及對人生價值的追求,還直接影響并反映著教師的教育觀念體系,所以班級文化內隱在教師的教育觀念、行為方式,內隱在學生的日常習慣,內隱在班集體的班風、學風中,其核心是一種有活力的組織所彰顯的人文情懷。所以,班級文化是師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相對穩定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和生活態度的總和。
二、變革與提升班級文化建設的方法
1.設計具有精神感召力、創新活力的班級名稱。作為班主任,應該要有立志讓自己所帶的班富有勃勃的生機和強烈的凝聚力的豪情,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在這個班成長的快樂的激情。要想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就要將教師的意圖變成學生的意圖,師生找一個自然和諧的結合點,有一個統一的奮斗目標,充分調動每一個孩子關心集體的熱情和創造精神,將外在的班級名稱變成學生內在的共同追求,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行為規范、價值取向,使整個班集體形成積極向上的班風。
2.形成班級管理獨特的基本模式,提升班級品味。為了能體現出學生高度的班級主人翁責任感,在競爭中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班級內要形成輪流執政的干部制度;為了班級同學之間凝聚力的產生、上進心的培養、互助精神的發揚,在班集體要形成易于競賽的小組結構;為了將班級建設置于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將思想熏陶從封閉性走向開放性,要敢于利用班外的一些積極因素增強班級管理文化和觀念文化的形成。在班級內部創設一部分屬于大家的共同財產,交給學生自助管理及使用,以此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情操。這樣一個班集體就具有一套先進的管理理念,一套有創新意義的教育行為方式,一套具有感染力的班級制度。
3.班級文化建設要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價值原點是學生文化。因此,其基本出發點也應該是“以人為本”,這就要求我們要將尊重學生的發展需求作為第一任務,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而構建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班級文化。
“以人為本”的班級文化,在小學教育中應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童心”、“童真”、“童趣”的兒童文化。班級文化是在“學生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要反映學生的發展需要、生活體驗、行為和意識上的傾向性。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生需要的是教師的全面理解,學生就像一顆火種,需要教師去點燃他,而不是作為容器一樣只需要將它塞滿。為此,我們應該使自己與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保持一致,用孩子們的眼睛去觀察,用孩子們的耳朵去傾聽,用孩子們的情感去熱愛,只有這樣,形成的班級文化才能貼近學生們的心靈,才能充分發揮班級文化在學生行為習慣、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導向作用,進而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第二是“積極”、“健康”、“向上”的教師文化。教師文化直接影響并反映教師的教育觀念體系和教育理念,支配教師的教育行為和方式,教師文化的形成,能讓教師成為優秀的搖籃人,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風貌、班風和學風。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