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我國的資源大省,黑龍江文化產業布局合理、整體規模逐年擴大,對互聯網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互聯網+”理念的興起也為黑龍江文化產業創造了機遇。在對黑龍江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進行細致分析的基礎上,文章提出采用集群化發展模式、龍頭企業帶動模式、“互聯網+文化”新業態發展模式等推動黑龍江文化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文化;產業融合
一、引言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明確提出,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產業升級、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與文化的融合乃是水到渠成,文化需要交流與創新,而互聯網恰恰是最好的交流與傳播的媒介。進入5G時代,互聯網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視頻、網絡音樂、網絡動漫等“互聯網+文化”的產物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熟知、喜愛和推廣運用。新時代的“互聯網+文化”不僅為傳統文化產業提供互聯網平臺以便其進行提升、融合發展,而且互聯網技術還大大有助于實現文化產業的創新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近幾年,黑龍江實行“文化興省”戰略,著力推進文化體制的轉型與創新,黑龍江文化產業快速壯大,并展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在《2019年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黑龍江省省長王文濤提出,文化產業要培育新型業態和消費模式,而推動“互聯網+文化”的深度融合就是黑龍江省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二、黑龍江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一)文化資源豐富、產業規模逐年擴大
作為資源大省的黑龍江,文化底蘊深厚,冰雪旅游文化、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紅色歷史文化等獨具特色。“凍人”的冰天雪地是黑龍江重要的文化資源,僅在2017年春節黃金周期間,黑龍江冰雪旅游業共實現收入136.32億元,占全年旅游業總收入的7.14%。赫哲族的魚皮文化、鄂倫春族的狩獵文化、滿語的傳承等構成了黑龍江特有的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紅色歷史文化如虎頭要塞、林海雪原等也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熟知,成為文化再創作的源泉。據統計,2016年黑龍江文化產業增加值為586.95億元,占省GDP的比重為3.8%。文化產業正逐步向黑龍江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邁進。
(二)發揮資源優勢、產業布局合理
黑龍江文化旅游業、新聞出版業、數字動漫游戲業、影視傳媒業等傳統文化產業穩步發展,市場占有量逐年增加。享有黑龍江名片之稱的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在2018年運營期間,創下自開園以來最高單日游客入園量,達到5.8萬人次。到黑龍江賞冰玩雪,已經深入民心。黑龍江出版集團、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等深化改革、加快業務轉型,積極利用大數據平臺,建設“數字校園”、打造門戶網站和手機APP,拓寬發展空間。黑龍江動漫產業(平房)發展基地出品的《云奇飛行日記》獲得2012年戛納秋季電視節最佳動畫片獎,2017年創作的《大衛貝肯之倒霉特工熊》票房過億。原創動漫產品的成功推動了黑龍江動漫產業的日益壯大。截至2018年末,黑龍江共有142家影視制作行業企業,而黑龍江廣播影視傳媒集團、黑龍江省廣播電視局的成功組建將會極大地推動黑龍江影視傳媒業的平穩快速發展。
(三)依托產業園區、培育壯大文化企業
隨著黑龍江“十三五”規劃的實施推進,各地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優化資源配置,淘汰過剩落后產能。整個黑龍江省都在致力于推動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和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建設,例如大慶動漫產業區、冰雪大世界文化旅游基地、群力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松雷集團音樂劇創作基地和平房動漫產業基地等。在推進產業園區建設的同時,黑龍江大力培育文化產業集團做大做強,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哈爾濱文化旅游集團、牡丹江新聞傳媒集團等龍頭企業成績斐然,蓄力前行。黑龍江新洋科技、哈爾濱品格文化等一批國內知名民營文化企業的作品不斷創新,行業競爭力穩步提升。
三、“互聯網+”環境下黑龍江文化產業的發展機遇
(一)政府高度重視“互聯網+文化”行動計劃
黑龍江省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助推“互聯網+文化”的快速、密切融合。2014年,黑龍江省政府出臺《黑龍江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扶持資金管理辦法》,對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給予專項財政資金支持。2015年,《黑龍江省“互聯網+文化”行動計劃》從互聯網與傳統文化、創意文化、文化服務、數字文化、文化遺產、文化營銷、文化眾創、文化金融等八個方面的融合為突破口,深化黑龍江文化產業改革。2016年,黑龍江省政府推出《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重點實施“互聯網+文化”行動計劃。2017年,黑龍江省文化廳制定《黑龍江省文化廳“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鼓勵文化企業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信息技術推陳出新,尋找新的贏利點。政府政策的扶持無疑為文化產業的變革和創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互聯網促進社會文化消費需求
如果缺少消費需求的拉動,那么文化產業不僅會止步不前,甚至還會倒退。市場消費需求的增長是推動黑龍江文化產業穩步發展的主要動力。近幾年,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媒體技術對文化市場消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新媒體技術消除了地域和人群的限制,使得文化供給無處、無時不在。人們已不再滿足被動接受的現狀,而是自己動手制作、創造互聯網文化產品,文化消費迅速普及、升級。“互聯網+文化”形成了一種生產與消費緊密結合、良性互動、相互滲透的文化消費新模式,市場消費需求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借助互聯網傳播,龍江黑土文化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和津津樂道,市場對旅游、影視、動漫、非物質文化遺產、網路文學、音樂等服務和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為黑龍江文化產業騰飛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互聯網助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凝聚著我國傳統文化精髓與活力的文化遺產正經歷著時間的洗禮。隨著歲月的流逝,一些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了傳承的斷檔,古籍、字畫、古建筑等受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而漸漸褪色、破損,甚至是消失。互聯網、三維、人工智能、VR等數字化技術十分有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2018年,黑龍江省博物館借助先進的數據采集系統和微噴工藝對館藏早期北大荒版畫進行數字化復制,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原貌。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利用VR和三維動畫技術將字畫、古玩等進行可視化處理,借助網站、手機APP進行展示,在不損壞原件的同時又進行了數據保留和宣傳,可謂一舉多得。
四、以“互聯網+文化”為契機探尋黑龍江文化產業新模式
(一)集群化發展模式
集群化發展模式可以實現稀缺資源的重組。在集群網絡中,各個企業不但可以保留自己的發展模式,也可以與其他企業實現友好合作,促進創新,優化集群內部的結構,提高集群的整體優勢。作為一個十分復雜的發展模式,集群化不僅需要政府、行業與企業之間步調一致、和諧統一,還要求企業與企業之間能夠進行及時、有效地溝通。只有集群主體齊心協力,才能真正推動文化產業實現集群化發展,進而健全文化產業體系。要做大做強黑龍江文化產業,就必須采用集群化發展模式。
首先,黑龍江應打破傳統的地域、地區限制,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行政壁壘、地域界限束縛了文化企業的手腳,使得文化企業只能被動選擇某一座城市作為駐地來開展業務,不利于其整合資源。“互聯網+文化”則打破了傳統的行政劃分,突破了地域束縛,有利于市場發揮基礎性決定作用。
其次,黑龍江應想辦法、出政策發揮產業園區、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合理分工、鼓勵競爭,實現企業技術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贏。依托哈爾濱平房動漫產業基地、大慶動漫產業區等發展較為成熟且基礎設施齊備的產業園區,整合資源,引入競爭機制,創新產品,構建黑龍江動漫產業集群;以哈爾濱的冰雪大世界和太陽島、牡丹江的雪鄉、大慶的濕地、漠河的極地等旅游資源為基礎,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形成以著名景點為核心的旅游產業集群;由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會牽頭,探尋組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集群之路,將方正剪紙、樺樹皮制品、魚皮畫、少數民族舞蹈等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永遠傳承下去。借助中心城市和產業集群的示范效應,政府應調動廣大農村地區參與文化產業建設的積極性,進而提升黑龍江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整體水平。
(二)龍頭企業帶動模式
龍頭企業是黑龍江特色文化閃亮的名片和代言人。經過多年的發展,黑龍江已涌現出一大批文化龍頭企業,如黑龍江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樂松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就目前的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而言,現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未能完全顯現。一方面,政府需加大支持力度和宏觀引導。在構建文化市場信用體系、強化動態監管等方面,政府要有所作為,切實發揮政府職能,確保政策落地,不缺位也不越位。另一方面,傳統品牌企業的經營體制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亟需變革。已經完成轉企改制的黑龍江省雜技團有限公司重新煥發活力,以原創品牌——冰上雜技作為突破口,借助互聯網等媒介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努力打造龍江特色冰雪演藝品牌。在黑龍江省雜技團有限公司的帶動下,冰雪度假地產、中俄冰雪文化創意產業等項目也在如火如荼地籌備、展開。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將有助于提升黑龍江特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三)“互聯網+文化”新業態發展模式
由于體制約束少、市場化程度高,所以,近幾年,“互聯網+文化”的發展速度極快,發展空間巨大。“互聯網+文化傳媒”產業能夠利用先進科技開拓各類傳播渠道,借助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終端傳輸、播發,滿足各種時間、地點、人群的需求。“互聯網+文化旅游”產業有助于在微博、微信、網絡視頻等新媒體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實現品牌化發展并帶動文創開發。例如,文創企業可以雪鄉、亞布力滑雪場、冰雪大世界為場地,參照《冰雪奇緣》,拍攝一部浪漫愛情電影或童話電影,進而吸引觀眾到拍攝地身臨其境地體驗做主人公的快樂。以“哈夏音樂會”為契機,推出整合了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赫哲族伊瑪堪、鄂倫春族摩蘇昆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少數民族歌舞,打造黑龍江特色演藝品牌。“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可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精神文化素養為目標,整合服務,豐富公共文化產品。“互聯網+文化”新業態需要政府給予政策傾斜,增強影響力、凝聚力和市場競爭力,帶動黑龍江文化產業整體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佳.黑龍江省文化金融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環境分析[J].黑龍江金融,2016(04).
[2]王偉建.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與發展模式研究[J].藝術教育,2015(09).
[3]李航,張英.黑龍江省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17(05).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互聯網+背景下黑龍江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項目編號:18JLE520);黑龍江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深度融合培養保險專業人才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SJGY20180410)。
(作者單位:黑龍江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