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生智
【關鍵詞】 高中;作文教學;弊病;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8—0122—01
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如何運用人文精神引導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轉變成寫作素材,是一個十分重要且有益的課題。在談論具體的作文教學前,本文就以往作文教學中出現的脫離生活傾向、追求作文形式價值等慣常作法做一例析,并嘗試提出解決辦法。
一、高中作文教學中的弊病
1. 寫作目標日常化。比如,扣住題意、中心明確、內容具體、層次清楚、語句通順、卷面干凈等。目標表述均從語言出發,而不是從生活出發,于是作文教學不去深入思考作文的內容、思想及作文產生的根源,這樣便丟失了作文的“靈魂”,只留下作文語言的軀殼,從而催生了背離生活的虛假作文,只見語言,不見“人”,只見形式,不見生活,忘卻了生活是寫作之源。
2. 寫作命題指向化。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指向中寫作。在給定題目、做出限定的情況下讓學生寫作,成了寫作教學的基本做法,這就成了問題。學生只是根據要求、命題,搜腸刮肚地去尋找生活,而真實的寫作一般是對生活有所領悟、有所觸發,形成話題,然后表達成文,而我們的寫作教學恰恰來了個反方向。
3. 寫作指導技術化。作文指導的基本做法則是:傳授寫作技巧、技法,然后讓學生運用這些方法來寫文章,依葫蘆畫瓢。這種做法也許會奏一時之效,但寫作是充滿個體靈性的活動,以缺乏靈性的技術代替學生的創造性活動,最終扼殺了學生的創造精神。動筆寫作只留下技巧、技法,卻沒有寫作的沖動,寫作水平又如何能夠提高呢?
二、針對高中作文教學弊端的解決策略
1. 讀寫結合是授與受之間的橋梁。寫作知識是一種抽象知識,必須結合具體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領會,還需嘗試將領會到的知識付諸實踐,這就突出了“讀寫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師應盡量發揮教材的潛在因素,讓學生在閱讀風格迥異的課文時,理解寫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識體系。《荷花淀》讓人記憶猶新的是這樣一段描寫:“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好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隆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花香。”在這里,作者將單調枯燥的勞動詩化,這“女人”仿佛成一位仙女,生活在充滿誘人清香的玉宇瓊閣之中,從而襯托出人物潔白無瑕的心靈之美。很多同學對這段描寫有異議,認為殘酷的抗日戰爭環境中怎么會有這樣美的生活,這是否真實?為了幫助學生弄清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關系,筆者在教學中引用了文藝理論中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論述,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寫作原則,引導學生弄懂了孫犁的作品是以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對抗真實的抗日生活的描寫。
通過以上有目的的引導分析,借助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的感染以及各種教學手段(如聲情并茂的誦讀)的強化滲透,學生以情景交融這一寫作知識怎能不達到具體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2. 仿寫是讀寫結合橋梁上的首發車。常有教師因埋怨學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準模仿,其實,一味要求學生作文有創新、不落俗套不符合實際。“依樣畫葫蘆”是貶義,但若能照著樣畫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畫竹能達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經過千萬次的“摹竹”。由仿到創是學生掌握技能的一條普遍規律,仿寫(注意:這和“抄襲”是截然不同的,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正是讀寫結合最初最直接的途徑。事實上,很多作文寫得好的學生就是最初借助模仿的方法慢慢摸出門道的。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模仿能力強的優勢,在結合課文傳授寫作知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仿寫練習,達到既鞏固知識,又鍛煉能力的目的。實踐表明,學生用仿寫法完成的作文,形式上與原文是那么相似,但內容上絕不雷同,這不正是讀寫結合的具體成果嗎?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別的行當大體如此,寫文章恐怕只能是“師傅指指門,修行在自身”。學生在“規矩方圓”的基礎上,多寫多練,摸著了門道,再進一步經過實際操作,相信會對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禆益。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