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香 奚含 周琪



摘要: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和加快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現實需求,二者的有機結合催生了以家庭農場經營者為投保對象的新興農險市場。文章利用SPSS進行模型構建,分析美國農險模式對該國農場主增收的影響。并結合公共經濟學相關理論,探討政府補貼農業保險的適當規模、合理結構。
關鍵詞:政府補貼;農業保險;家庭農場;美國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要求。而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投入大、專業化和市場化程度高,風險造成的損失遠遠大于傳統農業,因此減損、平衡收支的農業保險需求也更為旺盛,同時也是多向的。政府需要解決受災農戶因災返貧的問題,為家庭農場經營者營造穩定的生產保障環境;保險公司加大對農險的投入既與增長的需求相適應,也有利于企業開拓新興市場;而農險無疑可使投保方即農民得到更全面的保障。但目前針對家庭農場此類對象的農業保險發展的滯后卻成為了制約其投資發展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加快發展農業保險,探索對以家庭農場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學補貼規模與結構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一、農業保險經濟屬性判定
學者Siamwalla和Valdes認為農險和農業科研活動不同,屬于私人品,但印度學者Mishra認為這無法解釋農險的正外部性。本文采取的是李軍和馮文麗撰文指出的農業保險因其正社會效益被歸為準公共產品的觀點。沒有政府的補貼,一般性商業性保險公司出于營利目的,多不愿進入這一發展不充分的特殊保險市場。但農險對于減少意外農災帶來的損失,平衡特殊情況造成的收支不匹配,從而使農民收入穩定有保障具有較強的社會效益。所以在此,將我國的農業保險定性為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質的政策性保險。
二、我國農業保險制度實施現狀與效果分析
我國農業保險在商業保險的框架內試驗是從1982年開始的,進入21世紀后舉步維艱,到2003年幾近停滯。直到2007年政府開始對農險提供財政支持,將農險費補貼列入公共財政預算,才使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掀開新的篇章。
近年來,我國農險的業務規模迅速擴大,總規模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成為全球最活躍的農險市場之一??偟膩砜矗kU作物面積逐漸擴大,現已占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0%以上;保險品種逐步增加,基本覆蓋了關系國計民生和糧食安全的大宗農產品;保障程度不斷提高,從2007年的1126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79萬億元,累計提供風險保障6萬億元;農險經營體系日臻完善,形成了商業保險公司為主、多元化保險經營主體參與的供給體系??梢哉f,農險已成為我國現代農業風險管理體系和現代農村金融體系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防火墻”和“安全網”作用。表1展示了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具體情況.
保費補貼資金逐年遞增,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農業保險賠款及給付從2007年的5.29億到2016年的299.20億;保險深度不斷提高,2017年已達到0.73%。2007年中央財政列支農業保險保費補貼21.5億,2016年達158億,截至2017年累計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已超30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9430元提高到2017年的13432元,平均增速42.4%。結果顯示,農業保險補貼政策能夠有效減少農民損失,保障農戶收入。
2007~2011年農業保險有了新發展,保費收入及賠款給付趨勢呈弧形,保費補貼與賠款增幅大致相同,一定程度上,保費補貼帶動保費收入的增加;2011年以后,保費補貼對保費收入及賠款的作用更明顯;特別的是2016年保費補貼出現下降,而保費收入及賠款仍在不斷上升,可以推測的是:農業保險推廣效益初步顯現,保費補貼“四兩撥千斤”效果有所體現。
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以年均22.09 %的速度,從2007年的53.33億元到2017年的470.06億元,同比增長14.69%;財產保險以年均39.23%的速度從2007年的1997.74億到2017年的9834.66億元。雖然農險保費收入的絕對數不斷增長,但占財險保費收入比重卻在不斷下降,與財險保費收入相對差距不斷加大,農險市場的發展仍滯后,有較大提升空間。
補貼品種日益增加。2007年,中央財政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品種僅限于6個試點省份的玉米、水稻、小麥、大豆、棉花等5種農作物,十年間種類逐步增加,基本涵蓋了種植業、養殖業主要農產品,至2018年,已形成如表2所示的農業保險品種。
補貼比例不斷提高。2007年,玉米、水稻、小麥、棉花4種農作物的中央財政保費補貼比例為25%,2018年該比例最高升至65%;2018年,中央財政對中西部省份的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農業保險補貼也提高至50%。以農作物保險保費為例,如果將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保費補貼加總,各級公共財政對主要農作物的保費補貼合計占農業保險保費總收入的比例可達80%。
補貼地區有所擴大。開展農業保險的區域已經由初期的6個試點省份擴大至大陸的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基本農產品品種實現全覆蓋。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已從局部地區試點發展階段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三、美國家庭農場農業保險補貼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
目前世界上有40多個國家在發展農業保險,美國的農業保險無疑是當今最具有代表性的保險制度模式,經過80多年的發展,農業保險已經成為美國農民和農場主最有效、最主要的保證基本種植收益的方法。美國聯邦農作物保險之所以能夠成功運行,其中一個重要的外部條件就是農業生產的高度規?;6彝マr場這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適度規模經濟效應,對農業保險的潛在需求和實際需求空間巨大,為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條件。因此,本文分析了農業生產規?;潭容^高的美國的農業保險補貼結構對于該國家庭農場主增收的影響,以此給我國政府補貼農險的補貼規模、合理結構提供借鑒。
2000~2014年16年間美國農險指標數據如表3所示進行數據分析。從補貼規模來看,1981~1994年,聯邦農業保險計劃年均財政支出規模為6.1億美元,1995~2000年以及2001~2014年分別升至15.8億美元和57.0億美元。從補貼結構來看,政府從保費補助、經營費用補貼和再保險支持三個方面對農業主體進行補貼。其中,保費補貼支出最大,總保費收入與賠付逐漸提高,與我國發展情況類似。農業收入也呈現出波動上升趨勢,農業發展態勢良好,2014年達到16年間的最大值4705515億美元。其次為經營管理補貼,2001、2014年分別占政府補貼農險總支出的74.3%和20.8%。
2000年以來,再保險支持的最大年度支出是2012年的54.1億美元,最小為2013年的-27.7億美元。再保險支持雖然所占比重很小,但年間波動非常大,是影響聯邦農業保險財政補貼規模的主要因素,也是確保農業保險健康可持續運行的關鍵。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再保險因其特性難以歸結計量,所以僅選取保費補貼和經營費用補貼兩項指標16個數據進行分析,運用SPSS軟件進行計量模型建立,通過回歸分析找到這兩項指標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這將為本文理論分析提供基礎。
經過回歸分析,得出回歸方程為y=2.882E8+21455.840x1-751.818x2(x1為保費補助,x2為經營費用補貼)。如表4所示,相關系數0.905,二者間的相關性較強,政府的農業保險補貼支出對農業收入有著重要的影響,且起推動作用。R^2=0.819,調整后的 R^2=0.789,擬合優度較高,該回歸能夠較好的解釋農業收入這一因變量。
由表6,F值為27.181,P 值(Sig) 0.000,回歸標準化殘差呈正態分布,回歸模型具備統計學意義的,可較好分析政策性農險補貼投入與農業收入之間的關系,具有使用價值。
由此看來,保費補貼和經營費用補貼是影響農業收入的重要因素。據斜率,二者大致呈28倍的比例關系,即在預算一定的情況下,可得政府補貼農險的合理結構。但回歸模型中X2經營費用補貼斜率為負,對于該補貼是否對農民收入增長有利提出了疑問。對此做出的解釋是:經營費用補貼的對象是商業保險公司,私企出于營利目的,未將補貼資金的運營機制公開,信息不對稱導致市場失靈,而政府也難以對其實行有效監管。相對于投保對象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帶來的農險效率損失,保險公司是否真正貫徹國家政策,是否做到補貼資金合法運用、理賠過程合理等,對于我國農險市場的完善和健康發展顯得更為重要。
因此,補貼并非越多越好,更要關注規模適當和結構合理。我國有的地方財政補貼比例高達保險費的90%,據世界銀行在65個國家的調查,保險費補貼平均是44%,加上管理費補貼和再保險補貼,平均是68%。相比之下,中國的補貼是最高的。這些國家之所以都要求農民承擔一定比例的保險費,并不完全是因為政府的財力所限,關鍵是要培養農民的風險和保險意識,同時也考慮了財政補貼資金的效率和效果。
充分認識到優化規模結構的重要性,建立三者間合理的補貼分配比例,發揮“四兩撥千斤”的財政補貼效益,才能促進我國農業保險可持續性發展,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四、完善我國農業保險制度的政策建議
1. 優化農業保險補貼規模結構。結合公共經濟學的有關效率理論對政府補貼農險規模的探索,并借鑒美國對家庭農場農業保險的補貼機制及三大補貼方式的結構影響。規劃適當的補貼規模、制定合理的補貼結構,找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政府補貼優化方式,實現家庭農場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雙向促進。
2. 完善農業保險產品體系,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多層次的風險管理需求。2017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美國農業保險在產品開發和保費收入補貼上通過多年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中國農業保險向縱深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只有創新產品形式、擴大產品經營覆蓋面,才能實現差異化需求的有效對接。
3. 完善再保險體系機制。美國政府通過再保險方式分散巨災風險,建立了以政府提供再保險為主體、私營再保險公司為補充的再保險體系。2012年我國中央一號文件再提“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成為中央指導再保險工作的重要信號。目前,我國農業再保險體系是以商業再保險市場為主,仍處于探索階段,可通過借鑒美國或國際上成熟的理論和經驗,結合我國農業再保險近年來發展的實際情況,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建設。
4. 平衡好政府、農民和保險機構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努力實現農業產業政策與財稅政策、保險政策“三位一體”協同推進,形成產業有保障、農民得實惠、補貼高效率、機構可持續的多贏格局。
參考文獻:
[1]李建英,許世瑛.農業保險政府補貼的國際比較及啟示[J].三農金融,2011(02).
[2]肖衛東,張寶輝.公共財政補貼農業保險: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J].中國農村經濟,2013(07).
[3]庹國柱.略論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04).
[4]袁祥州,程國強,黃琦.美國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機制及對我國的借鑒[J].保險研究,2016(01).
[5]馬劍鋒,佟金萍,秦騰.中國農業保險發展:市場推動還是政策激勵[J].金融發展研究,2017(02).
[6]胡炳志,彭進.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最右邊界與方式探討[J].保險研究,2009(10).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