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彬彬 田思思
摘要:指出了在現代高職教育中,不論是專業課教師還是公共課教師,在課堂中都應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語言素質拓展課作為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下的公共必修課程之一,力求將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和融入到語言素質拓展課中,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職業素養。但由于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和束縛,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進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從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言素質拓展課的重要性和現狀出發,探索并提出了兩者融合可操作、有效果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語言素質拓展課;融合;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294-02
1引言
傳統文化類課程是高校開設通識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后,各高校加大了傳統文化通識課開設力度。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學校,為做好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工作,開設了語言素質拓展課程,并積極探索將傳統文化融入到課程中去。
2優秀傳統文化融人語言素質課的重要性
2.1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
我國傳統文化以道德文化為基礎,特別是儒家思想代表的價值體系,提出了做人應該具備的道德準則,如仁愛、尚義、自律等。在對高職學生進行語言素質拓展課教學時,可針對不同的專業特色和特點,通過調研不同專業對應的職業素養需求,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與職業素養教育相結合,甄選合適的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和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未來可持續發展能力。
2.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人到語言素質拓展課教學中,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實用性和實操性,也為轉變課堂形式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隨著高職教育改革創新的深化,課堂教學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斷的更新。在進行語言素質拓展課教學中,借助信息化教學、翻轉課堂、角色扮演教學法等一系列新型教學方法,以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切入點,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進課堂活動中,進一步豐富課堂活動和課堂形式,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形象、豐富、可操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范圍,讓學生喜歡上傳統文化。同時,也可結合學生的專業特色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使傳統文化和校園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2.3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和教學效果
許多通識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有課堂上氣氛不活躍、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不明顯或不理想的感受。因此,必須增加多種授課方式,融人更多授課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利用信息化課堂教學、反轉課堂等形式,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融人進語言素質拓展課內容,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在活動中學習課程內容,提高職業素養,將被動學變為主動學,不僅能提高學習效果和課堂教學效果,還能提高教師的課堂幸福指數。
3優秀傳統文化融人語言素質課現狀
根據學校目前教學情況,即使在沒有要求的情況下,大部分授課講師在課堂中都會融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但由于沒有深入研究和系統的規劃,許多教師的融人是碎片式的,不成體系。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需要多層面、多角度、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高職學生正處于接受能力強、認知變化快的階段,需要在適應高職學生的身心發展的前提下,通過實踐尋找豐富有效的組織形式和授課方式,將優秀傳統文化融人進課堂、延伸到校園活動中,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素質和水平,服務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
4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言素質課的方法
4.1利用信息化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語言素質拓展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禮儀、演講、求職、應用文寫作等豐富內容,課堂上基本是教師講、學生聽,缺少課堂討論和師生互動。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注重對知識的深透講解,結果往往是教師累得口干舌燥,學生卻提不起興趣,更談不上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進課堂。
在教學改革大的方向指導下,教師可充分使用云課堂、超星、抖音視頻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的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以課程中“禮儀”這一章節為例,將日常禮儀要求同傳統文化中的“禮”結合起來,教師可先在手機上發布討論任務: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哪些優秀的會面禮儀、你所知道的我國的飲食文化有哪些等,讓學生自主思考,在討論區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發布教學任務,學生自學,再到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框架,引導學生了解正確的禮儀知識和規范。同時,在課后布置任務,給出規定情境,讓學生利用抖音等視頻軟件,錄制相應的禮儀規范和舉止。同時,教師利用信息化課堂教學,可實時了解和觀測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學生也可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學習其他同學的學習情況及優缺點,實現生生、師生的良性互動。
4.2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長期任務,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任務驅動法”逐漸成為高職課程所采用的主流教學模式。以語言素質拓展課中“朗誦”這一章節為例,可將中國傳統文學中經典的詩詞歌賦作為朗誦的主題內容,采用任務驅動法,發布朗誦任務和要求。將班級學生分組,以小組討論形式確定朗誦題目和朗誦形式。在每組朗誦時,注意朗誦的發音、情感、體態等要求,每個小組朗誦完成后,其他小組成員在云課堂APP或抖音視頻上為其打分或評價,讓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采用任務驅動法的教學模式,一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和挖掘知識點,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填鴨式”的灌輸;二是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在任務中不僅學到了技能知識點,達到“做中學、學中做”的效果,也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了解了傳統文化重要性,在潛移默化中將傳統文化的內涵體現到求職中。
4.3積極探索第二課堂,豐富校園活動
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已經成為高校育人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課堂可以促進學生消化第一課堂的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高職院校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時,可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這個強有力的陣地,堅持以“學生為根本”的原則,借助中國傳統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七夕節等節日,讓學生了解這些節日的來源,組織開展傳統節日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傳統文化。同時,教師也可以聯合學校學工處、社團等,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校園辯論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借助競賽活動,促進基礎扎實、學習認真的學生更深層次學習。通過第二課堂服務于學生的同時,不僅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感受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可以促進學校內涵建設提高。
5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要培養高職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文化自信的理念,就是要想方設法的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人進課堂中。高職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和專業技能,更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職業道德。在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方向下,高職學校的語言素質拓展課可借助各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和平臺,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內涵融人進課堂,讓中國傳統文化更廣、更深、更有力地融入高職教育,服務現代職業教育,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重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