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霞
摘要:從當前的教育改革發展現狀來看,幼兒園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形勢下也在積極的深化改革,教學中為能提高整體教學的質量,這就需要從集體教學活動教學方面提高有效性。本文先就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不足加以闡述,然后就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措施詳細探究,希冀能為實際教學起到一定啟示作用。
關鍵詞:幼兒園;集體教學;有效性
0.引言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集體教學活動作為促進幼兒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方式,在具體活動開展方面就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方式,為幼兒的良好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通過集體教學活動有效開展,就能有助于升華幼兒間友情以及提高幼兒學習質量。
1.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不足
從當前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開展現狀能發現,受到諸多層面的因素影響,使得整體的教學活動開展的效果不佳,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1.1教師教學水平有待提升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由于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沒有達到標準,教師素質參差不齊,這就會影響集體教學活動開展的質量。由于教育背景考核把關不嚴,以及教師的后續教育沒有加強,這就使得幼兒教師隊伍的素質參差不齊,整體的素質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1]。如果沒有掌握扎實的集體教學的相關知識,這就會影響集體教學活動的良好開展,對幼兒的全面素質的發展也會產生一些不利影響。
1.2沒有重視非智力教育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只注重幼兒學習成果,而在非智力的教育方面沒有充分的重視,對幼兒的情感以及興趣和意志等方面性格以及心理因素的重視度不高,這就必然會影響教育的質量效果,忽視了非智力的教育這就必然無法保障集體教學活動的高質量開展,無法實現教育教學目標。
1.3思維引導不注重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高質量開展,就要充分注重從思維引導方面加強重視,要充分注重師生間的良好交流,對幼兒積極引導,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但從實際現狀能發現,由于在集體活動當中教師對幼兒的思維引導不重視,問題的提問比較單調,很難將思維引導的作用發揮出來,這就會造成集體性教學活動的效率低的現狀[2]。
2.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措施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措施的實施,從以下幾點要加強重視:
2.1提高教師專業教學能力水平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良好開展,這就需要及時自身要提高專業教學能力水平,在集體教學活動中能及時轉變教學觀念,運用創新的教學理念和集體教學活動相結合。幼兒是集體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所以要在教學當中調動幼兒的主動積極性,和幼兒形成良好的互動,教師要及時的更新教學要求,在知識傳播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幼兒情感價值的引導[3]。教師只有自身提高了專業教學能力,豐富專業理論知識,提高職業情操,才能真正的為集體教學活動的良好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2.2充分重視非智力因素教育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開展中對幼兒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加強重視,這是幼兒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素質內容,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對幼兒合作學習意識的培養加強重視,讓幼兒在集體性學習當中從整體上提升學習效率,注重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幼兒從實踐當中能更為方便的理解知識,從而促進幼兒積極探索問題,激發幼兒學習主動積極性。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當中激發幼兒學習積極性,也要注重對其情感體驗和心理教育,讓幼兒能對參與活動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表達,深化幼兒對集體活動的參與認識。
2.3良好互動促進教學有效性
提高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這就需要構建良好的師幼互動關系,只有在良好的互動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的和幼兒開展活動,互動的效果也會直接影響集體教學活動的效果質量。集體教學活動中互動是貫穿始終的,所以幼師作為是幼兒成長發現比較重要的引導者,幼師的言行以及情感價值觀,對幼兒也會產生影響,所以這就需要在互動的過程中,能夠嚴謹的對待和幼兒的活動,通過和諧的互動關系幫助幼兒初步的認識正確價值和觀念,促進幼兒的積極情感發展,讓幼兒和幼師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4]。
2.4挖掘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有效性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開展,這就需要從教學內容的深度挖掘方面著手,幼師自身要注重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教學內容,對幼兒的體驗要充分重視,把握活動發展方向,對于情景的創設要和幼兒的生活有緊密的聯系,這樣就能為幼兒獲得良好的體驗打下基礎,也是促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基礎。
3.結語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額開展當中,通過對集體活動的審視能發現,在具體實踐當中教學活動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發展的重要舉措,要能從多方面進行優化,促進教學的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都美杉.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研究[J].學周刊,2018 (01):208-209.
[2]王小燕.談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9 (09):177.
[3]榮瑩.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功能、價值及有效性的思考[J].貴州教育,2017 (11):20-21.
[4]肖荷香.淺談如何保證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8 (0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