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濤?王曉燕
摘要: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互聯網課程逐漸由計算機專業的專業課變成各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本文嘗試梳理在大學計算機課程中不同教學模式的不同應用,以期進一步推動大學生計算機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混合教學模式;大學生;計算機課程
一、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目標
當前,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面臨的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就是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的起點在不斷的更新,而在不同區域的學生在計算機技能方面存在較大差別。為了在教學中照顧到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真正做到人人進步、人人提高,我們應該在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的前提下,想方設法開展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在本專業與相關領域的計算機開發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文化素質的基本目標,提出了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計算機技術基礎教育和計算機應用基礎。
二、現行互聯網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制定適合二十一世紀大學互聯網課程教學的新模式,首先必須認清該課程的教學現狀,互聯網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交叉學科,涉及很多概念和技術,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存在著一些不合理性。例如,教學內容更新慢,開設的課程單一,課程學習時間較短,教學目標與社會需求有較大差距,課程學習比較獨立,與其他課程特別是專業課學習聯系較少等。這種計算機課程的設置,不能使學生系統和完整地學習計算機知識、及時掌握計算機新知識、新技術,不利于其計算機能力培養的連續性,也不利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教學中容易出現教學目標定位不清、教材和實驗項目難以選擇等問題。
對于該課程,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普遍反映是課堂上可以理解,但印象不深,不能獨立分析和解決網絡方面的實際問題,缺少綜合應用網絡技術的能力。學生對考試的反映是名詞、概念多,理論分析和計算偏復雜。學生的總體反映是難學、實用性不強。針對互聯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應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著手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互聯網課程新教學模式的構建
互聯網課程的教學目標又大致可分為網絡基本應用、網絡管理員、網絡工程師3個層次,其中:網絡基本應用目標為第一個層次,即要求學生掌握互聯網的基礎知識,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能熟練地應用各種網絡資源和搜索工具,能進行簡單的網絡連接和設置,能解決簡單的網絡問題。
網絡管理員目標,即要求學生掌握網絡管理、網絡安全、網頁制作、圖形圖像處理等知識和技能,能夠從事網站建設、網絡管理與維護、各種服務器架設等工作。
網絡工程師目標,即要求學生掌握網絡集成、綜合布線、網絡編程等知識和技能,并對其中的一項或若干項有所專長,可以勝任網絡規劃設計、網絡或小區智能綜合布線、網絡軟硬件產品的維護和開發等工作。
互聯網課程應根據文科和理工科的學科特點分別確定教學目標。比如,文科的互聯網課程應該以網絡基本應用和網絡管理員培養為目標,力爭使學生具備基本的互聯網設計能力和解決基本網絡問題的能力。文科學生應學習互聯網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課程教學應當以應用為目的,沒有必要讓學生學習那些現在用不到、將來也不會用的內容。
互聯網教程的體系和內容理工科的互聯網課程應該以網絡管理員和網絡工程師培養為目標,應在講授網絡理論和數據通信技術的基礎上,分層講述互聯網體系的結構,著力培養學生的組網、綜合布線、網絡編程等能力。
設計課程教學內容時,應注意以下問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需求,包括學生考研的知識需求;要注意課程內容與“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網絡知識部分的銜接;要考慮到不同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在企事業單位工作時可能用到的知識和技能,要有一定的理論內容,便于學生對網絡知識和理論進行探討;基本的教學模塊設計中,應該考慮實驗或驗證的內容,以達到提高技能、鞏固理論、學以致用的目的,多方面應用最新的教學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工具軟件。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這樣既有利于抽象理論的直觀表達,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把服務端的數據傳送、域名的解析過程等內容做成動畫形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
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傳統教學模式下大部分學生都是被動地學習,缺乏主動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的意識。
培養學生計算機思維,引導創新思維。教師在實踐環節上安排Flash動畫制作和多媒體技術等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使學生學有所用。同時,教師給學生留一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題目,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完成,學生可以分組,也可以獨立完成,從而培養獨立工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創新思維的能力。
培養討論習慣,觸發創新思維。創新教育要求老師和學生之間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諧氣氛,教師要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和教學體系。在教學中,尤其是實驗課中允許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展開討論,這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討論的過程實質是相互競爭、相互誘導、相互激活的過程,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在討論中一旦被觸發,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洶涌的創新思維浪潮。
參考文獻:
[1]白雪,白永國,孫維福.“MOOC+SPOC+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在高校計算機公共課中的實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7 (04).
[2]嚴耀偉,王方.互聯網技術及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3]蔡翠平.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術[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梁濤(1983-)男,新疆昌吉市人,本科,主要從事計算機教學研究。
王曉燕(1983-)女,重慶市石柱縣人,本科,講師,主要從事計算機輔助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