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媛
摘 要:《楊香武三盜九龍杯》是揚州評話大師李信堂先生僅以手稿保存未曾出版的揚州評話話本。話本以楊香武盜寶為主要故事情節,宣揚下層社會江湖俠客懲惡揚善的俠士情懷。其言語妙趣橫生,內容生動形象,極具當地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雅俗共賞,作為揚州評話業內文學作品極具研究意義與傳承價值。
關鍵詞:揚州評話;楊香武;數字化整理;藝術價值
一、揚州評話與《楊香武三盜九龍杯》
(一)揚州評話
揚州評話屬于說唱曲藝中評書或評話這一大類別,南方沿海叫評話,北方和華中地區稱為評書,其最大特點在于沒有音樂伴奏,沒有節拍,多用家鄉方言進行表演,通常題材為奇聞異事、江湖俠義故事,篇幅一般很長。藝人坐在桌旁說書,以敲擊醒木為開始,伴有豐富的動作表演和面目表情。
(二)李信堂與《楊香武三盜九龍杯》
李信堂從小和父親李洪章學習說書,后又師從王建章、王筱堂、王少堂,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揚州評話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他的表演博采眾長,形神兼備,情意相貫,張弛有度,代表作有長篇評話《水滸》《楊香武三盜九龍杯》等。《楊香武三盜九龍杯》這一話本是李信堂三代人的藝術與智慧結晶,極具傳承價值,但并未公開出版。該作品一直廣受大眾喜愛,主要是因為話本中所描寫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當地建筑特色栩栩如生如同歷史再現,這其中很多細節包括歷史遺跡都值得后人考證與實地調查,同時對話本自身的語言特點進行評注也很有必要。
(三)《楊香武三盜九龍杯》的由來
李信堂先生的經歷和學養比較獨特,他六歲學說書,十三歲過海,說了多年《彭公案》之后,才轉入王派《水滸》。《彭公案》系列的藝術影響揮之不去,他還進一步把《彭公案》改編成《楊香武三盜九龍杯》。這一改動,在立意上較原作提高一步,在審美情趣上則反映了李信堂先生個性化的選擇。這就是注入幽默詼諧樂觀的趣味,褒貶評價寓于風趣故事之中,形成特殊的調笑風格。在《彭公案》原書中,楊香武三盜九龍杯,是出于對黃三太的羨慕和嫉妒。他是一個輕功很高但是心胸不寬的人物,是書中一個配角。而李信堂改編的楊香武,責怪黃三太沒有綠林骨氣,于是三盜九龍杯,給黃三太出難題,聊示懲戒。這樣的故事氛圍真實輕松,楊香武主動出擊,但是并沒有血海深仇,或者逼上梁山的無奈,這只是一種懲戒。李信堂先生把這描述成一個武林怪杰對各種達官貴人、自以為是者、得意洋洋者的戲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人物語言由此沿著兩條路徑展開,對比反差非常強烈,喜劇效果也非常強烈。楊香武這個武林怪杰,被描繪得仿佛鄉下怪老頭,穿戴打扮很普通,還總是自己背著個包袱。他又瘦骨嶙峋,好像一陣大風就能吹倒。這副模樣很不起眼,有地位的人看不起他。他到王府去找熟人,但是一大群門官挺胸疊肚、鼻孔朝天,不讓他進去,也不給他通報。楊香武的性格被塑造成憤世嫉俗又帶著冷幽默,喜歡惡作劇,言語陰陽怪氣的樣子。這樣楊香武碰到“上等人”及其狗腿子,經常會產生各種沖突和戲劇性,產生很多笑料,沖突的結果基本是楊香武占上風。上面這個情節的結果,或者是王府里的重要人物知道楊香武厲害,親自迎接出來,給那群不長眼睛的門官一些尷尬,或者是楊香武自己有特殊辦法進去,把失職責任留給門官,讓聽眾覺得有趣又好笑。
二、內容與對比研究
(一)內容研究
通過閱讀評書版《楊香武三盜九龍杯》了解整個故事來龍去脈:清代康熙年間,河北才子楊光之子楊香武自幼習武,身懷絕技,賀號“賽毛遂”,行俠仗義除暴安良。黃三太打虎救駕,御賜黃馬褂,楊香武心中不服,夜入宮中,盜出九龍杯,不料又被人盜走。楊香武二次盜回九龍杯,送回宮中。索親王不信楊香武有此絕技,他三盜九龍杯,使得索親王心服口服。故此為“楊香武三盜九龍杯”。在了解故事的基礎上我們開始進行手稿的錄入。
在整理過程中,我們發現李先生自己著力打造的楊香武其人,并不是按照傳統的英雄形象來刻畫。楊香武打扮土氣,干瘦干瘦,像貌平平。但是詳細描繪中,楊香武又給人深刻印象——“這個人多瘦啊,就像瘦得三根筋攀著一顆頭。不過,瘦雖瘦,這雙眼睛有神,黑珠子漆黑的,周圍雪白的,一點斑點都沒有,眼珠子好似銅絲穿就一樣,滴溜溜滾圓亂轉。”這一形象和我們想象中的英雄人物差之千里,更突出了評話藝術的滑稽、活潑的色彩,引人入勝。
其生動的地方性語言的表達方式更作為書中一大特色,人物間多對話,例如:“賢徒!不要難過,趕快回去看望你的父親,請醫調治。”“師爺!小徒不僅是為父病難過。”“那你還為什么流淚?”“小徒是為的前途。”“此話怎講?”“因小徒是弟獨子一個,如回去父親病好不了,如家父有不測,小徒就不能分身回來同恩師學藝了。我學藝未成,前途就沒有了。小徒為這兩件事才難過的。”“哈……好!”黃三太一聽心里叫好,年輕人想到前途哭下來,有出息的,就怕為吃穿哭下來,就沒出息了。“賢徒放心,你只管回去,替你爹爹治病,你父親痊愈最好,如有不測,就不要你分身來學藝,我到山東去找你,教你的武藝。”此段話中,基本為兩人的對話,并無其他旁白注釋,通過語言我們便能得知二人的師徒關系以及人物性格,徒弟恭敬有禮,尊師重道,滿懷理想抱負,黃三太俠肝義膽、重情重義,對徒弟也有心栽培、關愛有加。同時,語言的生動描述更容易讓人產生畫面感的聯想,通過語境構建情景再現。
(二)橫向對比
同題材不同形式文學作品對比。在研究評話的同時為了對故事情節本身加以透徹的了解我們閱讀了相關文學作品,《楊香武三盜九龍杯》作為《彭公案》里不可缺少的重要情節,李信堂的評話作品把這一情節細化放大,形成另一種風格的藝術作品。由于李信堂先生的經歷和學養比較獨特,他六歲學說書,十三歲過海,說了多年《彭公案》之后,才轉入王派《水滸》。《彭公案》系列的藝術影響揮之不去,他還進一步把《彭公案》改編成《楊香武三盜九龍杯》。《楊香武三盜九龍杯》在文學作品中作為一節章回,更多的是作為情節需要的串聯,體現文學價值,語言華麗,客觀呈現故事,賦有文學色彩。而《楊香武》這一情節成為獨立劇目是通過加入大量細致入微的描寫和情節剖析,并且以藝人評述為主,更強調主觀意識。
除了生動的對話表達外,揚州評話中對事物的刻畫也是細致入微、栩栩如生,例如:“在山峰后面躥出來一只猛虎,頭一低嘴一張,尾巴一翹,望住康熙,潑牙舞爪,擺尾搖頭,連聲呼嘯,康熙一吼,望住老虎,心直跳動,這只老虎那塊來的,要死多大啊,像古牛一樣,說它眼似銅鈴,光閃電,虎尾如同竹節鞭,爪似鐵戈牙似劍,全身毛發似金線,一聲西叫驚人膽,嚇得飛獸萬獸驚,眾百姓不得命了,人都朝外擠,擠也擠不出去,一擠人更亂,有的人都被擠得抬起來了。”這段話是對猛虎的形態描寫,從局部到整體,沒有直接寫老虎的兇猛,而是通過對老虎的特征描寫便能讓人感受到陣陣威力,加上眾人的反應作為側面描寫更烘托反襯出老虎兇猛逼人和當時情況的危急,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三)縱向對比
南北評話對比的研究。涉及了解北方同題材“楊香武三盜九龍杯”評書版本,進行南北方語言特點比較發現,北方多以靠近普通話的“京片兒”為講述語言,普遍大眾都能聽懂易接受,節奏適中,多以敘述故事情節為主,受眾群體廣。揚州評話在內容上更為細致精彩,同時還兼有藝人的評論部分,最重要的是其語言特色,用地方方言來演繹故事需要的獨特尺寸,必須用方言講述出來才能有想表達出效果的尺寸。這種方言式的評話演繹藝術形式在與其對應的方言區演出效果特別好,而這樣的藝術形式很難離開本鄉本土也成為了揚州評話擴散發展的最大掣肘。在遇到這樣的問題后,規范和細化李信堂先生手稿中專業性詞語或特殊方言成為我們主要集中精力攻克的問題。
三、《楊香武三盜九龍杯》的藝術價值和研究意義
本課題以評話藝術家李信堂《楊香武三盜九龍杯》手稿為研究對象,對揚州評話和李信堂先生的藝術特點及其藝術價值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讓更多人認識到揚州評話這一藝術奇葩應該在怎樣的社會條件下傳承、發展和創新,使它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揚。數字化錄入不單單是將其手稿以電子文檔的方式呈現,其中涉及方言文字的求證轉換,從揚州評話的起源入手,在表演成份和要素,原始資料的查閱,語言語法的結構,敘述的交流形態,及口頭性與書面性的雙向研究上對手稿加以完善與搶救,激發大學生創新和發揚平民文學、民間曲藝的意識。
李信堂在總結自己的藝術人生時強調,揚州評話得以傳承的背后,最大的秘訣就是“常說常新”。“常說常新”是李信堂一生的追求。揚州評話在經歷了自己的發展和輝煌之后,正面臨著傳承、創新和發展等諸多難題。對于這些問題,李信堂嚴肅認真地指出,揚州評話要想再次復興,必須創新,也只有創新才是出路。李信堂反復強調,評話是老百姓的藝術,藝術必須來源于生活,深入觀察理解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揚州評話創新的生命。
在揚州評話的發展過程中,各種民風習俗元素的融入,不僅讓故事更加真實,更讓中華傳統文化植根于揚州評話中。對于普通市民,“民俗風情自然融入他們的生存環境,形而上與形而下的東西就統一在民俗風情中”。鄉土文化、民間禮俗在普通民眾精神生活中,既是必須了解的社會生活知識,也是一種娛樂需求。
《楊香武三盜九龍杯》的話本搶修整理不只是對評話界內作品豐富度的完善,更對當地地方文學研究和民俗文化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作為本次SRT項目內容,我們將繼續投入對手稿的錄入整理,使《楊香武三盜九龍杯》作為揚州評話中一重要經典話本得到其應有的藝術與歷史文化價值體現。
參考文獻:
[1]董國炎.揚州評話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董國炎.李信堂先生評話藝術特色初探[J].江海學院學報,2009(2).
[3]李燕.揚州評話《楊香武三盜九龍杯》的文化與藝術價值[J].藝術百家,2017(5).
作者單位:
南京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