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琍萍 沈妙莉 董萍 黃鶯 常亭玲

【摘 要】 目的:探討結構化的運動和音樂干預對改善女性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癥狀及生活質量的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女病房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65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32例,對照組33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組按受為期4個月的結構化運動和音樂干預。采用SF-36健康調查簡表在干預前、干預4個月后對兩組進行評估。結果:干預前,干預組與對照組SF-36各維度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與對照組SF-36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對住院女性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簡單的結構化運動與音樂干預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可作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
【關鍵詞】 慢性精神分裂癥;運行與音樂干預;生活質量
精神分裂癥是最影響人健康的常見病之一。精神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高,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如吸煙、肥胖、低水平的運動與鍛煉可能是影響其健康狀況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抗精神病藥物所致的體質量增加也增大精神分裂癥患者患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1]。鍛煉已被認為是一種有效應對這些健康風險的方法,但也有報道認為運動干預對改善精神病患者健康狀況效果并不明顯[2]。近年來,音樂治療作為藥物治療的輔助治療方法得到廣泛認可,本文作者探討結構化運動和音樂治療對女性慢性精神分裂癥的影響,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本醫院精神病區住院的女性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65例,采取隨機分組方法分為干預組32例和對照組33例。入選標準:患者診斷符合DSM-IV和CCMD-3標準。排險標準:急性呼吸道疾病、中風、肢體疼痛或骨折或急性精神病患者或精神病復發患者,年齡大于65歲。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組按受為期4個月的結構化運動和音樂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干預知識講座:召集干預組患者,由康復護理護士向患者講解結構化運動療法和音樂治療基本知識,向患者簡要介紹音樂治療的目的,干預的方法和要求、注意事項,運動和音樂治療的康復作用,以調動患者參與干預活動的積極性,減少干預中途退出。
2)運動干預方法:運動干預時間每天上午9∶30開始,在病房康復室進行,運動內容包括做廣播操、廣場舞、運動器材跑步、球類運運(乒乓球)4類運行項目,每天由康復護士安排1~2個運行項目。
3)音樂干預方法:每天下午15∶00~15∶30,組織患者到病房康復室進行音樂干預,欣賞音樂前,根據患者的病情、心理狀況、教育背景、性格、興趣及樂曲欣賞能力等因素指導合理選擇樂曲,要求樂曲內容健康、明快、歡樂,避免選用抑郁、喪感曲目。使患者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勇氣,在患者欣賞音樂的同時介紹音樂的內涵,以便引導患者盡快進入意境。音樂的強度由小漸強,音量大小適宜,囑患者在欣賞音樂時輕閉雙眼,盡量放松,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欣賞音樂。
4)干預時間:干預組由護理人員在康復室組織實施,每周5d,干預期4個月。對照組則采用常規護理方法,患者可自行活動。
1.3 評價方法
在干預前、干預4個月,經過專業培訓的兩名精神病科主管護師使用量表,分別對干預組和對照組患者進行測評,評價護士采取單取單盲法進行。采用SF-36健康調查簡表,由浙江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教研組翻譯的中文版本,該量表共有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職能、活力、總體健康8個維度。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組間評分比較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用(±s)表示,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干預前,干預組與對照組SF-36各維度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干預4個月后,干預組與對照組SF-36各維度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顯著,且干預組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原有的生活功能、社會功能喪失,生活質量日益下降。通過實施有效的運動干預,可增強患者體質,改善飲食和睡眠,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機體防御機能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音樂干預是運用音樂的特性,使患者在疾病或醫療康復過程中改變身心健康的一種輔助治療方法,患者通過聆聽舒緩怡情的音樂,釋放其不良情緒,促進人際關系改善[3]。運動和音樂干預的有效結合可提高治療依從性,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中音樂與運動干預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作為一種改善精神病患者健康狀況的方法,是精神病患者藥物治療的有效補充,這兩種方法患者的接受程度較高,干預成本低,對干預人員專業要求的難度也并不高。
但是對運動鍛煉的積極態度和參與意愿往往會影響鍛煉的實際效果,可能因為1)運動干預的強度不足;2)干預過短尚不足以導致患者有意義的健康狀況改變;3)運動的出勤率低和較高的中途退出率;4)患者自身特殊原因,如吸咽、肥胖和嚴重的并發癥等。本研究干預過程中也同樣存在這些問題,但這些問題可通過良好的組織,干預計劃的制定和人性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克服,為將來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媛,張敏.附加藥物干預對第二代抗精神病藥所致精神分裂癥體重增加的影響[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7,50(01):81-84.
[2] 顧靜蓮.運動療法在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上海護理,2016,16(04):5-8.
[3] 鄭嘉璇,陳偉觀,沈光宇.音樂療法在神經系統疾病康復中的研究進展[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8,40(02):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