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蕾
摘 要:鋼琴演奏家在演奏鋼琴之前,要對演奏的曲目進行作品分析,這是鋼琴演奏的首要工作。只有做好作品分析,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演奏家不僅要對新作品進行分析,而且要對以前的作品重新進行分析,加入新的理解、新的感悟、新的把握、新的技巧,這是鋼琴演奏中的基本要素。
關鍵詞:鋼琴演奏;要素;技巧
鋼琴演奏屬于器樂范疇,又屬于整個音樂范疇,因此,鋼琴演奏者必須具備一定的音樂學養。
1 技術技巧運用
鋼琴演奏中更為重要的是鋼琴演奏實踐中技術技巧的具體運用。諸如音階、琶音、跳音、雙音、裝飾音(顫音、倚音、回音、波音)、連奏、斷奏、非連奏、連斷奏、保持音、八度、和弦等各種技術技巧,都要靈活運用。其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完整性。鋼琴演奏作為一項復雜的藝術創造系統工程,必須具備完整性特色。各種技術技巧只是“零部件”,它們都是為體現鋼琴音樂的完整性而服務的。這種完整性,包括演奏過程不能中斷、立體音響結構完整無缺(包含縱向與橫向兩方面,以及理想樂曲展開的邏輯、意境、風格等等)。
第二,歌唱性。歌唱是人類最早出現的音樂形式,從本質上說,所有的器樂都無法與人聲的音樂——聲樂相比較,而所謂歌唱性,指的是“如歌地”演奏。為達到歌唱性的演奏效果,必須從3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心中有歌。即演奏者真正感覺到所彈的曲目就是歌唱一樣的音樂,并在自己心中先唱出來。例如鋼琴協奏曲《黃河》,就有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歌曲旋律。二是運用巧妙的觸鍵方法。即把歌唱的感覺從嗓子轉移到手指上。歌聲有明、有暗、有悲、有喜,彈琴的手指也要有明、有暗、有悲、有喜,要用心理的情感指揮生理的手指與物理的觸鍵。例如優美的歌聲不會彈得很硬,進行曲的歌聲也不會彈得很軟。三是正確劃分樂句。歌唱要分出樂句,句句意味不同,句句要換氣。樂句包含著語氣,這是歌唱生動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要具有歌唱的語氣、語調等要素,歌唱性的特點也就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了。
2 情感運用
情感是鋼琴曲的生命和靈魂,也是鋼琴演奏的生命與靈魂。鋼琴演奏的主旨與要務,就是把曲作家在作品中的情感化為演奏者的情感,再通過“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演奏,把這種情感傳達給聽眾,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最終達到“以情動情”的效果。鋼琴演奏的情感表現,有以下幾種手段:一是通過力度處理表現情感。力度是鋼琴演奏技術技巧的重要手段之一,力度的變化可以表現情感的起伏。例如鋼琴協奏曲《黃河》中,許多地方都通過加大力度表現中華民族的昂揚向上、不可征服的英雄氣概與奮發有為的思想感情。二是通過速度處理表現情感。速度也是鋼琴演奏技術技巧的重要手段之一,速度的變化也可以表現情感的變化。例如肖邦的《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中,就通過快速手指跑動的技術,表現樂曲中節日的歡樂氣氛。三是通過氣息運用表現情感。氣息運用也是鋼琴演奏的技術技巧之一,同樣可以表現情感,例如“似斷非斷”“音斷氣不斷”“音斷意不斷”“無聲勝有聲”等,都運用氣息表現情感。我國民族化的鋼琴曲《夕陽簫鼓》《野蜂飛舞》等,就運用氣息的舒、屏、提、馳等手段,表現出各種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第四是運用高超的演奏技巧表現情感。所有鋼琴的演奏技巧,都是為表現樂曲的情感服務的,演奏的技巧愈高超,情感表現就愈豐富、愈有力。同樣,在肖邦的《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中,就通過高超的“如歌地連奏”技巧,達到手指動作的連貫性與聲音的統一性,表現樂曲中溫馨、柔美的情緒。
3 心理調控
在鋼琴演奏中,演奏者的心理自我調控也至關重要。這種心理自我調控,包括以下重要內容:
注意力集中。注意是心理過程中最重要的特點,“注意就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兩個特點”。“注意的指向性,其實就是一種選擇性,把需要感知和認識的事物從眾多事物中挑選出來。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把主體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選擇的事物之上。”緊張在心理學上指的是精神處于高度興奮時的心理狀態。緊張心理是常見現象,尤其是年輕的鋼琴人,更易出現這種情況。克服緊張心理,有以下幾種辦法:一是準備充分。要對演奏曲目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要練到十分熟練的程度,做到心里有底,出現任何意外情況都不會緊張。二是精神放松。要舒展、輕松、自然、沉著、冷靜,并以精神放松帶動身體各部位的全方位放松。三是建立足夠的自信心,堅信自己是優秀的。四是排除雜念。不要想與鋼琴演奏無關的事,更不要杞人憂天。五是心理調節。可采用深呼吸、自我暗示、注意力分散、注意力轉移等辦法,克服緊張心理。
4 個性展現
鋼琴演奏作為一項藝術創造工程,以張揚個性、展現個性為主,最忌“東施效顰”。古今中外的鋼琴家,無不以鮮明的個性彪炳鋼琴界。當然,個性是以廣博的知識、深厚的造詣、出色的創造為基礎的。
鋼琴演奏之所以稱為“演奏”,就是帶表演的彈奏,因此表演十分重要。這種表演是綜合性的,既包括鋼琴彈奏的音樂表演,又包括演奏者姿態、表情、動作的全面表演。而這種綜合表演,又透著風度與氣質。
參考文獻:
[1] 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52:85.
[2]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