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怡
關鍵詞:新時代;勞模精神;生成基礎;時代內蘊;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D64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9 — 0053 — 03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勞模和勞模精神有過多次重要論述,他強調:“必須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來我們的奮斗目標”“要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的相關論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強調了勞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確提出幸福要由勞動來創造,它并不會從天而降。勞模精神中蘊含的豐富時代內涵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是新時代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闡釋。以此,我們要號召全社會,尤其是青年一代繼續繼承和弘揚勞模精神,積極探索勞模精神的育人路徑,引導青年善于從中國傳統美德中汲取營養,從勞動模范、時代先鋒的故事中感受他們的道德風范,不斷錘煉自身品德修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正能量。
(一)勞模精神生成的思想源泉: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1〕馬克思在勞動中揭示了人的本質及其存在方式,人類不僅通過勞動對自然界進行積極改造以滿足自身需求,也在人與人的活動互換中形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商品為起點,闡述了商品二因素與勞動二重性之間的關系,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揭示了資本家剝削雇傭勞動的本質,揭開了剩余價值生產的秘密,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明確提出要破除資本主義社會呈現出的異化現象,必須消滅私有制,要讓勞動者從雇傭勞動關系中的強制性勞動中解脫出來,真正實現人的解放。使勞動不僅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也成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自我價值和創造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勞模精神作為一種凝結在人們具體勞動實踐中的精神結晶,以勞動為載體,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關于勞動的獨到見解,并在理論結合實踐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二)勞模精神形成的文化根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2〕勞動是創造的基礎,勞模精神是對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勞模精神孕育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汲取了農耕時代“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等詩句中呈現古代勞動者通過辛勞動、誠實勞動體現出的自力更生、勤儉樸素的實干精神,以及岳飛“三十里功名塵與土,八百里路云和月”,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等曠世名言中蘊含的淡泊名利、憂國憂民的忘我奉獻精神等。中華民族向來因勤勞勇敢、熱愛勞動的優秀品德名揚內外,勞動人民把這種優秀的品德融入勞動創造中,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勞模精神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既一脈相承又飽含時代特色。在新時代,我們要繼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基因,讓勞模精神在推動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綻放永久的生命力。
(三)勞模精神發展的實踐基礎: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
勞模精神孕育于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通過組建“生產模范隊”“生產突擊隊”,舉辦“勞動競賽”和“革命競賽”,以保衛紅色政權,調動干部群眾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評比出了我國第一批勞動模范和先進單位。抗日戰爭時期,各個邊區開展了一系列大生產運動,涌現出諸如“邊區工人一面旗幟”趙占魁、新勞動運動旗手”甄榮典等一大批勞動模范,對于鞏固抗日根據地,促進根據地繁榮,盡早取得抗戰勝利有著重要意義。解放戰爭時期,各大解放區的群眾繼承“大生產運動”的革命傳統,不斷擴大競賽范圍,提升勞模評選標準,有力支援了解放前線。新中國成立后,伴隨著社會主義建設步伐的不斷邁進,廣大人民群眾以主人翁的姿態和飽滿的勞動熱情,投身于提升國民經濟的浪潮中去,各行各業陸陸續續傳揚出許多感人肺腑的勞模事跡。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四個尊重”重大方針、勞模精神基本內涵的先后提出,涌現出袁隆平、徐虎、王選等許多勞動模范,勞模精神增添了新的時代內涵,注入了新的活力,鼓舞著一代代中國人奮發向前。
(一)勞模精神的時代特質
1.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艱苦奮斗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以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卓越的勞動創造、忘我的拼搏奉獻,為全國各族人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3]具備人主翁意識是勞模精神本質特征。作為先進工作者、行業精神領袖的勞模們,才以車間為家、以廠為家、以企為家、以單位為家、以國為家,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把個人自由而充分的發展融入國家社會發展的浪潮中,用迎難而上、吃苦耐勞、勇于創新的意志品質促成“鐵人精神”“螺絲釘精神”的形成,表現出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
2.忘我的勞動熱情和無私奉獻的作風
每一個時期的勞模都是憑借自身堅忍不拔的心理素質、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忘我的勞動熱情投身于社會實踐中。回顧以往勞模先鋒除了具有忘我的勞動熱情之外,也飽含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的利他主義作風。“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隱姓埋名30年,投身于我國核潛艇的研發,直到任務完成才與家人團聚。2018年感動中國人物中曾經勇冠巾幗的馬旭畢生節儉,用點滴積蓄支援家鄉孩子的教育等感人事跡中呈現出的無私奉獻精神勢必鞭策著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于實現中國夢和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去。
3.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愛崗敬業的品格
“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精神作為勞模精神的鮮明特征,其核心就是能夠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把個人夢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事業中。勞模精神以心無旁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根本,堅守專業、敬業的基本職業操守,堅持恪盡職守、誠實守信的高尚品德,在平凡的崗位造就卓越的人生,憑借精湛的技藝和高質量的產品實現人生價值。在自己的勞動崗位上踏踏實實做一個有美好追求的人,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勞模精神的價值蘊含
1.勞模精神為營造“崇尚勞動”的社會氛圍持續助力
勞動是一種道德的范疇。“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4〕馬克思充分肯定了勞動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勞動在創造人本身的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變革和發展。勤勞作為一種寶貴的品格存在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勞動光榮的思想不僅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也是對勞動者尊嚴及價值的贊揚和推崇。列寧曾說“勞動創造了財富和豪華,它的勞動是我們全部‘文化的基石”。〔5〕繼承和弘揚勞模精神就是要用勞模們高尚的品格、模范的事跡感染和影響一代代青年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形成以辛勤勞動和誠實勞動為榮的正確勞動觀,尊重一切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奮斗終身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為營造“崇尚勞動”的社會氛圍、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凝心聚力。
2.勞模精神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波助瀾
勞模精神作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呈現,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勞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相通:在文化歸屬上,兩者都扎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的土壤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道德涵養上,勞模精神所呈現出的“愛國、敬業、奉獻”品質,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提倡的公民基本道德標準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泛培育和自覺踐行,都要落實到人們具體的社會生產實踐中,勞模精神深刻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要求。勞模因自覺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成為先進典范,有著“示范”和“激勵”等重要導向作用。因此,勞模精神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闡釋呈現出理性到感性、理論與實踐、抽象到具體的實踐飛躍和邏輯演繹。
3.勞模精神為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勞動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勞模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血液中流淌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優秀民族精神和“勤能補拙”“天道酬勤”等樸素道理在各個重大時期都支撐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性變革和飛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始終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根本力量。”〔6〕勞模作為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精英人群和道德模范,他們身上所呈現出的勞模精神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寶貴精神財富和不竭動力,能引領正確的價值遵循、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氣,發揚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精神激發民族創造力,鼓勵勞動者將個人理想與民族夢想有機結合,形成小夢推大夢、共筑中國夢的澎湃力量。
1.深化科學理論“引”
深化傳承勞模精神的科學理論指引,就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堅定“四個自信”,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時代,要把傳承和弘揚勞模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教育引導大學生增強主人翁的責任感和集體意識,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之間的矛盾,樹立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民族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基本原則。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創造性勞動實現人生目標和價值。培育大學生奉獻精神,引導大學生把勞動創造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作為終極目標,培養一代又一代熱愛勞動、甘于奉獻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添磚加瓦。
2.強化隊伍建設“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要確保教育者能夠先受教育”“好的老師需要時刻做到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教師不但要加強專業學習和培訓,增強育人之能,也要培養和提高教師職業素養,涵養育人之德。一方面,教師要牢牢樹立工匠理念,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練就超強的教學能力、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科研的專業化水平,用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時刻要求自己,做新時代合格的“教書匠”。另一方面,教師要以“德藝雙馨”的高標準樣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養,注重言傳身教和師德感染作用,傾聽學生心聲、做學生的知心人;關心學生成長、做學生工作的熱心人;教育引導學生、做學生的引路人。
3.優化校園文化“熏”
在新時代,高校要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注重具有勞模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和網絡文化陣地的雙向互通。加快勞模精神與思政教學體系的深度融合,促進勞模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設立勞模文化景觀、勞模文化櫥窗展示等設施建設發揮校園環境的感化、育人作用,通過多渠道創設勞模精神傳承載體,開展各類以勞模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傾聽勞模故事、觀摩精湛技藝、感受勞模精神,構筑尊重勞動、勞動幸福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高校要積極響應“互聯網+”時代呼喚,占據網絡文化主陣地,豐富和完善勞模文化、勞模精神特色欄目在校園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的建設,通過文章、微視頻、沙畫、漫畫等多樣化的形式,積極發揮移動終端平臺的高效互動作用,調動學生參與的自主性,促進勞模精神的廣泛傳播。
4.調動多方合力“促”
倡導和弘揚勞模精神有利于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有利于營造“勞動光榮、勞動崇高”的社會風尚。傳承勞模精神需要國家政策支持、法律法規保護、社會輿論引導等多方合力形成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良好社會環境。勞動者練就過硬本領、提升勞動素養是提升勞動者自身地位的根本所在。隨著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化,大學生要根據時代要求和現實需要,結合自身專業特長,積極申請企事業實習崗位,進入企業實訓基地,鍛煉大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將學校學習的理論付諸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技能,使“才”中含有工匠的精湛技能和職業素養;在實踐中養成愛崗敬業、腳踏實地、勇于探索的時代精神,使“德”中具有勞模的寶貴精神和品質。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37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586.
〔3〕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4-29(0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2-433.
〔5〕列寧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8-259.
〔6〕習近平,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4-29(01).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