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倩 王成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9 — 0064 — 03
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式寫入憲法,使其在思想層面、實踐層面、觀念層面、社會制度層面有了憲法的保障,凸顯其重要意義。新時代大學生要全面而充分地理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有效整合我國社會意識、凝聚社會價值共識的重大舉措,是保證我國經濟社會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支撐,意義重大而深遠。2018年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新教材經過修訂后,以人生價值—理想信念—精神狀態—價值理念—道德覺悟—法治素養為基本線索而逐次展開,其中“價值理念”所對的第四章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新增的一章,是貫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邏輯主線。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1〕高校肩負著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重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既是對黨中央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也是高校進一步提升立德樹人成效的重要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其生成方式來看,既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傳承,也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凝聚。從“基礎”課(2018版) 教材新內容上看,包括人生的青春之問、堅定理想信念、弘揚中國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等內容。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如文明、誠信、愛國、守法等內容,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也是“基礎”課教學的內容。因此,結合融入其中的基本內容來看,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考量。
全體人民共同價值追求成為“基礎”課教學的精神指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新時代國家發展理念,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遵循,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要求,是增進社會團結和諧的最大公約數。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從農業小國到經濟大國,中國用自己的理論和實踐一再證明,只有建立共同的價值目標,一個國家和民族才會有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才會有統一的意志和行動,才會有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2〕這一思想體系蘊含了“基礎”課對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指向,是在面對當前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青年一代人如何堅定理想信念、弘揚中國精神,以更理性地去解決人生的諸多矛盾和沖突,進而不斷追求自我內在高尚品格的精神依據。
堅定價值觀自信成為“基礎”課教學的價值引領。“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4〕這種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的精神狀態,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高度自覺自信狀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憑空產生的,是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中運用價值觀自信理念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價值引領來詮釋當前青年大學生“應樹立怎樣的理想信念,怎樣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如何弘揚中國精神,做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與“思想道德修養與專業技能提升的內在關聯”等根本性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歷史與邏輯相統一,使教學內容真正落到實處。
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成為“基礎”課教學的實踐方向。青年一代是引社會風氣之先的力量,青年一代的價值取向,既關系著自己的成長成才,又決定著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正如習近平指出:“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回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5〕大學生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始終離不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這就要求做到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無論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堅定遠大理想和崇高理想、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個人的法治素養還是在社會具體實踐過程中,都可以結合國家的歷史重大事件、現實的重大活動、傳統的重要節慶日等契機,緊密圍繞一個主題,廣泛開展特色鮮明的主題實踐活動。進而引導大學生在具體社會服務實踐中提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理解。
2018年6月,自改革開放40年來教育部第一次召開了全國會議專門研究部署高校本科教育工作,形成了《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重要施工圖,這對新時代更好地培養本科生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高等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這就需要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提高思政課質量,打造思政“金課”。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的目標是“以統編教材為基礎,建設思想性、科學性和可讀性統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體化教材體系。”〔5〕“基礎”課最新版教材更凸顯出教材內容立足新時代、貫穿新思想、著眼新要求、運用新話語。首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教材。“基礎”課的第四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別從思想來源、形成過程、價值引領等維度詳細解讀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引導大學生自覺將個人理想同社會理想、個人發展同國家發展同進步、共發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道德觀和法治觀。其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外教材。當前隨著大數據和多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網絡資源、電視節目、移動媒體,如易班平臺、各位微信公眾號、微博、慕課、各大學習網站等越來越成為課外教材的重要內容,其影響范圍也更加廣泛。如全國范圍開展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啟發學生積極從道德模范身上獲取前進的動力,做社會良知的守望者、積極傳播者和踐行者。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從宏觀上看,2018年版的“基礎”課教材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并依據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治國基本理念,其相關內容在“基礎”課中占據的地位應是超越部分而成為貫穿課程整體的內在線索。從微觀層面來看,它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底蘊、如何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這些內容的全新增加無疑是緊跟最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這是堅定中國文化自信最深層的價值觀自信的凝結與表達,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形象。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語態和新姿勢,可以適當結合中國慕課平臺、易班平臺,將“基礎”課相關專題內容和網絡資源有效結合,可以進一步拉近師生之間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同時也可以活躍學生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頭腦”。一是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教師頭腦,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新時代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重要性,要求思政課教師尤其是高校思政課教師堅定理想信念,吃透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要自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這就要求教師要明確“基礎”課是針對大學生成長中面臨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的核心課程,它與價值觀的培育結合最為緊密,因而在教學中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顯得尤為重要。〔6〕二是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學生頭腦。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指出: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到國民教育中,貫穿于各個層面的教育,并落實到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和各位教輔工作人員,做到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2018年版“基礎”課教材的修訂,在總結過去的教學經驗基礎上,伴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創新發展,各類信息化平臺的涌現大大推動了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實施。
協同校園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基礎”課教學的融合。校園文化是融合一個高校全體干部、教師和職工的群體性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校園環境載體,在“基礎”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校園文化內容極為豐富,如能充分將“基礎”課的實踐教學與校園文化相結合,通過挖掘校園文化中隱性的情感教育,構建出更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教學模式,使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重視網絡載體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育人功能。隨著多媒體和互聯網+的廣泛快速發展,網絡資源和網絡平臺已然成為思政課教育模式的重要載體,“慕課平臺”“雨課堂”、“翻轉課堂”等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媒體”改革的重要方向。“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7〕在“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更好適應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形勢,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占據網絡陣地來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充分利用“微傳播”和“融網絡”平臺,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的價值趨向和思想動態,增強凝聚力和時代感,進而實現價值的正確引導。
培育社會實踐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效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傳播新時代新理念的一種理論系統,在融入“基礎”課教學過程中需要進行深入而全面的講授,但是如何才能將抽象的理論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行為中,這一過程不可或缺的環節就是實踐。正如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論及人的發展時提出:“發展和培養不能給予人或傳播給人,必須用自己內部的活動和努力來獲得。”〔9〕開展一定課時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對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考量,也是對思政課的課堂教學成果的考量。充分挖掘有利的社會實踐資源,教師可積極聯系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遺跡、文化藝術場所優惠條件,形成實踐教學基地;廣大學生可利用寒暑假自行尋找社會實踐場所,提升自我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加強與企事業單位合作,為學生社會實踐和未來就業創造良好的資源平臺。
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傳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系統而又復雜的工程,如何引導大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需要我們認真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環境,從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踐中尋找問題并解決問題,扎實有效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基礎”課作為思想政治理論中的一門思政課,準確把握該門課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主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基礎”課教學有機地融合起來,才能切實提高“基礎”課教學內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才能充分挖掘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價值,不斷從新時代的前進道路中汲取新鮮養分;才能抵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渲染的腐朽思想文化的滲透;才能真正將“基礎”課建設成為大學生受益終生、真心喜歡的優秀課程。
〔參 考 文 獻〕
〔1〕黨的十九大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
〔2〕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7.
〔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1.
〔4〕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2).
〔5〕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通知〔Z〕.教社科〔2015〕2號文,2015.
〔6〕吳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基礎”課教學研究〔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7,(04):95-101.
〔7〕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8〕高微,肖鐵巖,蒲清平.自媒體時代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0):26-28.
〔9〕〔德〕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袁一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8.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