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佰霞 樂歡 尹德志
關鍵詞:四川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D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9 — 0152 — 03
紅色文化資源是在依托戰爭或重大事件發生地點、會議會址、杰出人物故居、烈士陵園等歷史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革命精神文化、革命紀念基地等紅色資源,四川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具有歷史淵源深,地位重;數量多,分布廣;知名度高,可開發價值大等特點。
(一)歷史淵源深,地位重
四川革命老區是指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實行由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為戰勝敵人在四川境內建立的10大根據地和游擊區。分別是上世紀20年代末,在中國共產黨四川地區負責人的組織下建成的川東、川南、蓬溪等根據地和1932年紅四方面軍建立的川陜革命根據地。革命老區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和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意義。
(二)數量多,分布廣
四川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分布范圍廣、數量多的特點。據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16-202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顯示,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包括廣安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巴中市、達州市、廣元市、南充市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色旅游系列景區;四川紅軍長征紅色旅游系列景區;宜賓市;涼山州等九大紅色旅游經典主線,分布于四川省80%以上的市州,集中于四川東北、西北、西南地區,初步統計已達到120余個紅色旅游景點。
(三)知名度高,可開發價值大
四川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眾多,享譽國內外。據《四川旅游年鑒》(2016卷)統計顯示,2015年四川省實現旅游總收入高達6210.5億元,同比增長27%,其中紅色旅游占相當大的比重,收入可觀。以廣安市為例,擁有國家5A級景區、全國愛國主義示范基地鄧小平故里;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華鎣山等著名紅色文化資源,2003年廣安市紅色旅游總收入為17億元,2011年總收入達到65.7億元,2015年突破250億元,2015年收入是12年前的14.7倍,從2003年到2015年廣安市紅色旅游總收入呈現飛速增長趨勢,助力四川革命老區紅色旅游業發展。
(一)以“紅”促“綠”是整合資源實現優勢互補的重要手段
綠色資源豐富與生態環境脆弱的矛盾并存。據2017年《四川統計年鑒》顯示,四川森林資源覆蓋率為36.88%,森林面積1792.75萬公頃,四川范圍內綠色生態資源豐富,但林業產品產量不多,產值較低,“綠水青山”未能得到合理開發利用轉化為“金山銀山”。并且四川革命老區多為山地、丘陵地形,是全國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地質災害的省份之一,自然環境脆弱,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一定損失。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當前,四川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發,但是紅色旅游模式還較為單一,在旅游旺季,紅色旅游景點每日需要接待大批量的游客,已經超過生態環境的承載量,給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威脅。以“紅”促“綠”,實現優勢互補。革命老區具有顯著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不僅體現在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上,而且還展現在老區優良的革命傳統和積極向上的農民精神面貌上,實現紅色資源與綠色發展的有機結合,實現從農耕文明到綠色引領發展的跨越式轉變,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保護,發揮兩者的優勢,達到整合資源的效果。
(二)以“紅”促“綠”是創新老區農民精神扶貧的有力抓手
在土地革命時期,多數根據地建立在便于開展游擊戰爭的山區,由于處在偏遠地區,自身經濟發展條件受限,在改革開放后的四十年來,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革命老區的一部分區縣仍然處于貧困行列之中,部分地區通過各方面努力實現了脫貧摘帽,但是物質上脫貧的老區農民,仍然存在著不少“等、靠、要”的思想觀念,缺乏穩定長期的脫貧內生精神動力。大力弘揚革命老區紅色精神文化,崇尚艱苦奮斗的老區精神,有利于激勵老區農民奮發向上實現脫貧致富,充分挖掘紅色旅游產業與當地地形地貌、自然環境的契合點,老區農民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建設生態產業園區,擺脫陳舊的農業發展觀念,尋找生態旅游亮點,打造新時代革命老區富裕鄉村。農民長期生活在革命老區的土地上,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下長大,紅色資源能夠創造價值,借助紅色文化資源也能使農民身邊的綠水青山創造出價值,在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也塑造了革命老區優良的文化氛圍,讓農民意識到財富是靠頭腦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創造的,要實現脫貧致富,就要合理的利用身邊的紅色資源、綠色資源,克服思想惰性,踏上社會主義小康之路。
(三)以“紅”促“綠”是建設生態宜居美麗老區的有效途徑
四川革命老區擁有豐富的綠色生態資源,同時也是生態環境脆弱,易發自然災害的地區,汽車尾氣、人們日常生活廢棄物、紅色旅游景點殘留的生活垃圾等都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單純只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缺乏制度保障、利益協調機制的建立是不夠的。明確保護環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與人類生存進步的利害關系,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帶動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壯大,實現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能夠使老區人民在思想意識上明確保護“綠水青山”就是在保護“金山銀山”,革命老區的紅色精神文化可以代代傳承,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可以代代共享。開發復合型的旅游模式,即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身心需求,又將自然風光與人文景點結合,動員老區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到節能環保、減少污染、助力良好生態的隊伍之中,將老區優良的精神文化延伸到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用紅色文化資源改造農村落后狀態,構建生態宜居的美麗老區。
(一)弘揚老區革命精神,堅定老區綠色發展信仰
弘揚老區堅定信念、牢記宗旨的革命精神,培育老區人民共建美好家園的責任意識和擔當。在抗戰時期,革命老區長期為中國革命斗爭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在新時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同樣離不開老區人民的支持。培育老區人民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從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革命宗旨教育入手,通過舉辦革命精神微宣講、生態主題演出等方式,幫助農民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明確自身的責任與使命,堅定老區綠色發展的信仰。弘揚老區求真務實、艱苦奮斗的作風。在農村開展紅色革命文化教育,使農民更有榮譽感和自豪感,營造良好的綠色發展氛圍,自覺將日常生活行為對標節能環保方式。通過電視、網絡等途徑,宣傳綠色消費行為,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弘揚老區開拓創新、感恩奮進的優良傳統。開展綠色生態農業技能培訓,鼓勵發展綠色產業,用創新的思維打破舊有傳統農業發展觀念,打造綠色生態博覽園、美麗鄉村主題民宿、生態主題展覽等,在鄉村形成崇尚自然、愛護環境的氛圍,將老區綠色發展的信仰外化于建設山清水秀老區的行動。
(二)培育紅色旅游資源,促進旅游產業綠色發展
深入研究紅色旅游景點的內涵與價值,借助紅色旅游在全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在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挖掘景點周圍的綠色資源,策劃精品旅游路線,打造形成當地的特色和亮點,做好自然風光的營銷策劃,將“紅綠旅游”的品牌做大,滿足紅色旅游景點愛國主義教育、紅色革命文化宣傳等基本功能,增加陶冶情操、參與體驗等功能,讓游客了解革命歷史的基礎上,走進鄉間,感受鄉風民俗,近距離接觸自然風光,放松身心。結合老區特色對紅色旅游資源進行深度、廣度的開發,進一步規范旅游管理制度,在旅游景區環境保護方面,綜合運用宣傳欄,合理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在游覽過程中,創新解說方式,融入生態教育元素,變一般的解說為體驗式游覽,營造一種以愛護環境為榮的氛圍。對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實行人工修復與自然修復相結合,控制接待游客數量,既做到保護環境的基本要求,又實現綠色可再生資源的經濟價值。
(三)梳理紅色人脈資源,吸引各類優秀專業人才
四川革命老區人杰地靈,孕育了鄧小平、朱德、陳毅、趙一曼等杰出人物,發展紅色文化資源要注重梳理紅色人脈資源,在橫向上,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地風土人情、生態環境,制定科學的紅色文化資源管理方案;在縱向上,以紅色革命人物紀念基地為線索,與周邊自然風光、人文奇觀串聯,形成網狀旅游線路,在了解偉大人物的生平事跡、瞻仰領袖人物風采后,能夠回歸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創造良好的條件和寬松的政策環境,吸引紅色革命人物后代返鄉投資和創業,調動革命偉人后代的老區情懷,創新綠色生態產業融資方式。對革命偉人的后代而言,老區既是他們的父輩為革命奮斗終生的地方,同時也是他們的“第二故鄉”,肩負著促進老區發展的責任與使命,發揮人才、資金、技術等有利條件,實現人脈資源優勢最大化。引進各類優秀的專業人才,充分發揮優秀人才在知識儲備、工作實踐上的優勢,引進優秀人才與自身人才培養相結合,專業知識與綜合素質并重,旅游管理類的優秀人才要將先進的思想觀念引入到老區的生態文明建設上,提高游客體驗感。大學生村官、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崗位等年輕人才要利用平臺優勢,組織相關培訓考核,積極培養生態文明建設后備人才。強化環保人才隊伍的構建,建立綠色發展制度文化,開展生態產業技能培訓,邀請農業專家進鄉村,在田間地頭,講授綠色農作物種植技巧,舉辦農業知識小課堂、壩壩會等,提高農民的農業技能,學會科學使用農業化肥等化工用品,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四)開展“紅綠”文化教育,養成文明和諧幸福鄉風
要實現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的同步發展,需要在老區農民之間做好“紅綠”文化的宣傳教育,一方面,老區農民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未能完全理解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與意義,借助互聯網新媒體進行日常教育,將革命精神宣傳視頻、紅色旅游景點內涵解讀等推送到農民的手機上,定期開展紅色文藝演出、農民夜校等解讀紅色圣地背后的歷史故事,讓農民熱愛自己的家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老區革命精神傳遞給外來游客,講好老區故事,自覺成為老區紅色文化精神的傳承者和宣傳者。另一方面,加強革命老區生態文明建設,要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在老區廣泛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使農民對環境法律法規有基本的認識,明確基本紅線不能觸碰,樹立榜樣標兵,用身邊的優秀事跡感染身邊的人,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在紅色旅游行業的帶動下,為構建良好生態環境建言獻策。通過紅色文化資源與綠色生態發展的宣傳教育實踐活動,用紅色旅游行業的先發優勢帶動綠色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營造和諧幸福穩定的革命老區鄉風。
〔參 考 文 獻〕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區發展規劃〔Z〕.川辦發〔2011〕63號,2011-10-28.
〔4〕關于印發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的通知〔EB/OL〕.(2016-12-30)〔2018-10-9〕.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612/t20161230_833739.html
〔5〕習近平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8-5-19)〔2018-6-25〕.http://www.gov.cn/xinwen/2018-05/19/content_5292116.htm.
〔6〕黃細嘉,宋麗娟.紅綠相映型紅色旅游區構建的實證研究——以江西井岡山為例〔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1(02):78-83.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