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提出人工智能將在未來對繪畫產生沖擊,對基礎藝術教育和繪畫技術等方面產生較大影響。我們需要從攝影影響繪畫的歷史經驗出發,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和引導即將到來的沖擊。
關鍵詞:人工智能;繪畫;藝術教育;攝影
1 人工智能時代的特點
隨著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已經步入人工智能時代。不論是alphago打敗李世石,還是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都讓人們認識到人工智能將大幅度改變人類未來的生活。
從人類自身智能的特點出發,去衡量人工智能,[1]可以總結出如下四個特點:具有感知能力;具有記憶與思維的能力;具有學習能力及自適應能力;具有行為能力。
從這些特點可以預見,人工智能在將來確實有可能替代如秘書、文員等職業,那么,繪畫這一古老的技術是否會被沖擊?
2 歷史上新技術給繪畫帶來的危機
其實,繪畫已經被新技術徹底沖擊過一次,那就是攝影技術。[2]攝影對繪畫的沖擊是革命性的,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攝影的影響是正面的。
在攝影術出現之前,以“摹仿”為主的寫實主義繪畫是西方的主流繪畫,追求自然逼真,畫面力求造型嚴謹。在19世紀,法國科學院向公眾公布了達蓋爾發明的銀版攝影術,能夠把世間的真實形象永久固定和保存下來,此后,攝影術以閃電般的速度征服了世界,不但動搖了西方古典寫實主義繪畫的根基,甚至還形成一個新的藝術門類。
自此,“攝影解放了繪畫”。[3]攝影術出現之后,一批具有時代先鋒精神的藝術家開始探索繪畫的不同形式,西方繪畫開始出現以“表現”“抽象”為主流的表現手法,不以達到“再現自然”為最終標準。
3 人工智能關于繪畫的不可替代性
人工智能似乎是當年攝影技術的更高級別版本。不同的是,它對人類世界的很多方面都產生了沖擊。
3.1 人工智能對繪畫藝術的沖擊
以大數據和超強運算能力為基礎的人工智能,結合照相或掃描技術,可以快速地模仿各類繪畫效果,甚至模仿某特定的風格進行創作,對人類繪畫產生巨大的沖擊。
雖然以現有技術水平來看,人工智能本質上還是數據和算法的結晶,并不能完全替代人類繪畫,[4]但它可以替代人類繪畫的很多步驟,讓沒有太多繪畫技巧的人制作出較高水平的作品,讓人類學習高難度繪畫技巧的動力受到極大影響。
3.2 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人工智能不具備真正的創作意圖,不能自主產生有說服力的創作思路,更不會開辟創新的道路,即使有“創作”,也是因為后面有控制和編寫程序的人類。[5]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在繪畫領域是一個技巧高超的畫匠,而不是具有開拓精神或創新意識的畫家。
4 人類繪畫的發展方向探討
我們要反思的是,繪畫過程本身對人類的意義是枯燥繁重的,還是快樂享受的?
如果繪畫過程是繁重和枯燥的,我們應發展人工智能來替代它;如果繪畫過程本身是享樂的,我們何苦發展人工智能來剝奪自己的樂趣呢?
4.1 繪畫的心理學意義將更加突出
在人工智能時代,繪畫的心理學意義將更加突出。畫家強調自己創作靈感的獲得與表現,繪畫愛好者則要享受繪畫的過程,并因成果的出色產生滿足感。
根據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理論,繪畫過程容易使人沉浸其中而獲得快樂,且會因觀者對繪畫成果的肯定而獲得滿足感。[6]
4.2 技術層面的工作將被淡化
就像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區別一樣,繪畫也有著基本技法和高超技法的區別。大多數愛好者只要掌握最基本的作畫技巧,就可以進行繪畫創作,但成果有局限;專業畫家必須掌握高超的技巧或開辟新的理念。
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普通人獲得較完美的畫面,達到近似專業畫家的水平,即在技術層面淡化了專業、業余之分。
4.3 藝術教育將重視基礎素質而非專業技巧
人工智能技術的幫助下,人人都可以進行藝術創作,那么關于高級繪畫技巧的教育和學習就會缺乏動力,但沒有好的創意思想指導和基本美感控制,人工智能也無法輔助作畫,所以這些基本功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這些教育對人們的基本素質、性格養成和心理健康等有較大的幫助。[7]因此,未來的藝術教育將更注重基本素質的培養,甚至有專業的人工智能學習程序指導人們學習繪畫。[8]
4.4 應用層面的技術將被突出
當我們有了一幅比較滿意的作品后,需要用各種技術手段將之呈現出來,如視頻制作、平面印刷或各種衍生產品制作。當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足夠高的水平,藝術作品應用過程將變得非常輕松,且手段更多、效果更好。[9]
5 以一個積極的心態迎接人工智能
技術的發展是正面還是負面,完全在于人的引導。核技術可以發電造福人類,也可以成為戰爭終極武器毀滅人類,關鍵在于人類如何去利用它,人工智能也是如此。
我們應該以一個積極的心態去發展人工智能,在藝術領域亦是如此。可以想象,在不遠的未來,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人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是設計師。
參考文獻:
[1] 黃偉,聶東,陳英俊.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學派及特點[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3):73-75.
[2] 應愛萍.西方攝影史——從技術史到藝術史[J].新美術,2012(5):10-15.
[3] 劉從蓉.淺議攝影對現代繪畫發展的影響[J].文藝生活旬刊,2014(10):47.
[4] 劉潤坤.人工智能取代藝術家?——從本體論視角看人工智能藝術創作[J].民族藝術研究,2017(2).
[5] 曹源.人工智能創作物獲得版權保護的合理性[J].科技與法律,2016(3):488-508.
[6] 洪柳,郭佳逸,葛仕鈞.心流理論與用戶體驗設計[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09(3X):178-180.
[7] 葉中鋒.論加強美術心理學教學的必要性[J].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2010(1).
[8] 吳曉如,王政.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發展趨勢與實踐案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8,28(2):5-11.
[9] 趙楠,缐珊珊.人工智能應用現狀及關鍵技術研究[J].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2017(6):590-592.
作者簡介:孟慶濤(1976—),男,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