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朱艷玲?朱秋娟
摘 要:中國原始藝術的歷史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大階段,而圖騰崇拜觀念占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貫徹整個中國原始藝術的一條線。這些圖騰文化展現出來的華夏美學中的理性精神、創造性價值與生生不息的內在生命力,充分顯示出東方式的智慧,我們在設計上或多或少都會被這種圖騰精神影響。本文從美學的角度來探析中國的圖騰文化,研究其設計美和對后世設計上的啟發與指導。
關鍵詞:圖騰文化;設計;審美意識
1 設計美學和圖騰的概念
什么是設計美學?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講就是設計加上美學的一種課程,再確切點講,就是從人文、歷史、價值、藝術等方面,以解析的方式來看設計。
中國審美一直以敬畏天和自然為原則,又講究“天人合一”,重表現象征和抒情意義,所以中國的很多藝術品不像西方那般講究寫實和逼真。回顧中國原始藝術歷史,不難發現,圖騰文化誕生的原因就是原始社會人們對于自然的崇拜,即因無法對自然中的雷電、暴雨等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思維就逐步轉換為崇拜神明和圖騰?!秷D騰》一書中曾經提出: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等當作自己的保護神,在原始人的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種特定的物種,相信他們有一種超自然力,會保護自己,并且還可以獲得他們的力量和技術手段,以此來解釋和定義那些未知的東西和一些難以解釋的自然或非自然現象,在那時候人的眼里,圖騰實際是一個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當人類的思維有了一定發展后,人類了解到人類與獸類之間有很大差異后,他們不再認為圖騰可以生人,但圖騰祖先的觀念影響深遠,于是產生了圖騰保護神的觀念。[1]
2 新石器時代的圖騰設計
彩陶是中國原始社會中卓越的工藝技術,而彩陶上的紋飾則是中國最早的圖騰,這些飾紋中主要有動物紋、幾何紋、編織紋。原始社會的人們所能接觸到并能清晰畫出來的動物也不多,以魚、蛙、鹿、鳥為主,以黑線勾勒動物的大體形象,非常生動,線條不分粗細,但是以色塊來區分面,并且,從人面魚紋彩陶上可以看出那個時候的設計已經有了對稱與均衡的概念,通過人面魚紋、魚鳥結合,也可以看出那時候設計概念的進一步發展。其余的幾何紋和編織紋的設計兼具復古感和美觀,幾何圖形重復變化,并且規整流暢,講究對稱和疏密得當,并有自己的一番體系規則,這是我們學習設計時先打好的基礎,這種設計給后世帶來了啟發。仰韶文化后期的舞蹈紋彩陶紋設計開始向豐富飽滿的方向擴散,并且開始以人物為設計的啟發點進行創作,人們開始創作漩渦紋、波浪紋和螺旋紋,這是三個非常具有社會特點的紋飾,并且從造型來看非常具有美感,給人一種由靜到動的感覺,這種造型一直到現在都非常受歡迎。新石器時代的圖騰,大多以蜿蜒起伏的形象為主,例如魚,原始社會的人大多將魚作為圖騰標識,以此表達他們對自己氏族生生不息的愿望。新石器時代,人們的思維行為都非常淳樸,從他們的圖騰紋飾中可以看出原始人生活的平等和諧、自由自在和無憂無慮,同時,圖騰紋飾中有捕獵和祭祀活動的場景,顯得非常嚴謹,并且是帶有原始宗教意義的藝術,表現出原始人對自然的向往、尊重和對衣食無憂生活的意愿和推崇。與其他時代的圖騰藝術相比,新石器時代的圖騰紋飾功能性顯然大于裝飾性,他們將自己的希望與愿望刻在陶器上,希望以此與自然相通。
3 圖騰發展的鼎盛時期及民族的圖騰文化審美意識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圖騰設計由一開始的簡約變為復雜。生產力的進步導致人們的想象力更加豐富,在動物形象的基礎上添加了很多其他因素,甚至加上了“人”的部分特征,這時候的圖騰形象已經變成人們心中的圖騰圣物。
中華民族一直以“龍”作為民族象征,它是一種綜合形象,這種形象表現出中國古人的包容精神,而從殷商開始,龍的形象設計就各有不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古人的創新精神,龍的形象一直在不斷創新,正是這種執著的精神,才讓龍文化綿延長久。大部分龍圖騰設計會做成圓形,或以圓圍住騰云駕霧的龍,這符合“天圓地方”的準則,形象生動的龍紋比石器時代的動物紋多了一分復雜精美,畫畫的工藝進步許多,將石器時代波浪和螺旋紋行云流水的特征加入,又有云紋的襯托,龍紋顯得既霸氣威武,又帶有飄然出塵的感覺。
《易經》講究陰陽平衡,既然有龍圖騰,那一定有鳳圖騰。在鳳凰圖騰的設計中,鳳凰尾羽的設計感是最強烈的,重復的橢圓形加上少許變化,加上流暢的曲線條,整體造型顯得生動活潑,雖然一片一片的尾羽造型重復,但是精致的刻畫加上從窄到寬的鋪開,顯得非常華麗,古代的“鳳袍”皆以此為造型。鳳凰圖騰一般會有兩種形象,一種是側面型,鳳凰引吭高歌,向天飛去,這種造型表明了人們希望鳳凰可以將自己的愿望帶到天上,向天神訴說,另一種造型是正面型,鳳凰雙翅展開,有一種對稱和諧的美感和翅膀劃下的利落爽快。[2]
“人獸同體”圖騰相比上面的例子來說,是一種怪異的審美文化現象,也就是把人的部分軀體經過演變轉移到獸的身上,這種重構意識影響到了后世許多設計,例如意大利藝術家丹尼爾的人體彩繪以及豹紋、斑馬紋在衣物上的運用。
參考文獻:
[1] 陳小雙.淺談中國圖騰文化[J].魅力中國,2014(14):108.
[2] 李西建.原始圖騰與民族審美意識[J].文藝研究,1997(1):42-46.
[3]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2-3,30-31.
[4] 吳顏媛.龍圖騰與中國傳統審美意識[J].民間文化論壇,2000(Z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