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自信是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與堅定信心,在指導中國聲樂作品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探討了文化自信視域下高師中國聲樂作品教學的優化對策,包括精準聲樂作品選擇、加強文化背景分析、融入民族聲樂技巧、注重文化內涵闡釋,希望對高師中國聲樂作品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文化自信;高師;中國聲樂作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文化自信的觀念。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將文化自信納入“四個自信”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既有深刻的歷史基礎,源于中華民族在漫長發展歷程中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有深厚的現實依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高師中國聲樂作品教學以具有民族特色的聲樂作品為教學內容,文化自信的融入不僅能夠強化聲樂作品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1 精準聲樂作品選擇
隨著聲樂教學民族化的不斷深入,中國聲樂作品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比重不斷提升,這為聲樂教學中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了強化聲樂教學中的文化自信,教師要精準選擇聲樂作品,以契合民族文化內涵與民族審美心理的聲樂作品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比如古典詩詞作品。中國現代藝術歌曲不少均以古典詩詞為歌詞,如近年來在高師教學中較為常見的《釵頭鳳》。《釵頭鳳》為南宋詩人陸游的作品,作曲家周易為其進行了全新的譜曲,借助三連音、四連音、五連音的分解和弦,娓娓講述了陸游與唐琬的凄美愛情故事。又如民族民間作品。民族民間作品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區域性,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如四川民歌《梅花幾時開》、內蒙古民歌《嘎達梅林》等。
2 加強文化背景分析
“知人論世”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評的重要原則。對中國聲樂作品的欣賞與學習而言,“知人論世”同樣是最為基本的要求。中國聲樂作品大都有著獨特的文化背景,對文化背景的分析不僅是對學生全面把握聲樂作品的基本要求,也是借助中國聲樂作品教學來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客觀需要。就以《杏花天影》為例,《杏花天影》為南宋時期的聲樂作品,為南宋著名詞人姜夔所作,民族音樂的奠基者楊蔭瀏先生譯譜,《杏花天影》以托物起興、借景抒情的方式表現了作者的離愁別緒。教師在教學中要融入姜夔的生平介紹、創作風格以及古代詞曲鑒賞的主要內容、基本原則等文化背景,讓學生對聲樂作品有全面系統的了解。又如,在《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民族戲曲、《紅樓夢》等文化背景的融入。
3 融入民族聲樂技巧
聲樂是語言的藝術,借助音樂與語言的有機結合來傳情達意。我國有著悠久的聲樂歷史,并形成了富有民族語言特色的聲樂技巧,這些聲樂技巧不僅可以有效彌補美聲唱法在中國聲樂作品演唱中的不足,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高師中國聲樂作品教學要融入民族聲樂技巧。首先,咬字技巧。漢字獨特的發音方式使得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必須咬字準確,這是確保聲樂作品美感的先決條件。清代成書的《顧誤錄》指出:“每字到口,需用力從其字母發音,然后收到本韻,字面自無不不準。”教師要從漢字語音的構成出發,加強學生字頭、字腹、字尾的發音訓練,確保字頭發音清晰、字腹拖腔穩定、字尾歸韻準確。其次,行腔技巧。中國古代聲樂極其注重韻律美,而行腔則是聲樂韻律美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聲韻變化的角度來凸顯行腔的流暢性與圓潤性,做到依字行腔,從而得到字正腔圓的效果。
4 注重文化內涵闡釋
中國聲樂作品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對作品文化內涵的解讀與闡發,是強化作品教學、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教師在中國聲樂作品教學中要重視作品本身文化內涵的闡釋,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揭露作品的文化價值,為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與發展夯實基礎。就以《陽關三疊》為例,這是中國聲樂作品中的古代琴歌佳作,作品譜寫自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如古代的贈別文化。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傳遞文化情感的角度演繹歌曲,比如在“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演唱中,要著力處理好“盡”字的演唱,將離別時的獨特情韻呈現出來。
5 結語
中國聲樂作品教學是高師聲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不僅在學生的聲樂學習中有著突出的價值,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從文化自信的視域出發,從作品選擇等多個角度優化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 何斌.高師聲樂教學中聲樂作品的選擇[J].四川戲劇,2015(05):142-144.
[2] 王麗.美聲唱法演唱中國作品的“字正”與“行腔”[J].歌唱藝術,2017(12):39-42.
作者簡介:張藝臻(1990—),男,安徽淮北人,碩士研究生,淮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