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愜寅
摘 要: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要結合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優勢進行改革與創新,力求培養出具有獨立自主和創新意識的實戰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以便更好地適應鄉村建設的需求。
關鍵詞:鄉村振興;環境設計;實踐教學;改革;創新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的一項偉大鄉村復興戰略。鄉村振興需要對村落進行景觀規劃、建筑改造、環境打造以及民宿設計等,這些都離不開環境設計。環境設計實踐教學是高校學生創新與應用能力的集中展現,目前實踐教學環節涉及鄉村規劃與建設的很少,因此我們必須進行改革與創新,以培養更多適應市場需要、能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的專業設計人才。
1 環境設計實踐教學面臨的諸多問題
1.1 缺乏明確的針對性
目前,許多高校都開設有環境設計專業,不同院校的人才培養理念千差萬別。表現在實踐教學上,如專業考察、課程設計、實習實訓等缺乏明確的針對性,沒有從藝術專業的特性進行考慮,尤其是沒有從鄉村振興視角對鄉村建設進行對應的實踐課程設置。
1.2 缺乏系統化的實踐教學系統
許多高校缺乏與之相匹配的系統化實踐教學體系。如景觀工程施工與構造這類課程,需要大量的實踐教學環節以提升教學質量,但是很多高校出于安全、資金等方面的考慮,實踐教學設置不完善,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停滯不前。
1.3 缺乏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平臺
環境設計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專業,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很多高校實踐教學平臺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同時,很多高校盲目擴招,但缺乏與之相匹配的專業實訓室、機房以及實訓教師。因此,必須建設好切實有效的實踐教學平臺。
1.4 缺乏高水準的實踐教學師資
鄉村建設需要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深入鄉村一線進行設計擔當和深度指導。實踐教學環節需要大量有能力的教師的指導和實訓。因此,必須有效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水平。
2 環境設計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2.1 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活動與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鄉村振興背景下,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設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鄉土材料與植物、鄉村民宿設計之類的課程,搭建好與之相對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1)畢業設計。將學生的畢業設計與鄉村建設有效結合。針對鄉村建設中突出的問題予以設計,以實際項目檢驗學生的設計水平和指導教師的能力。
(2)項目考察。將項目考察的地點與鄉村建設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項目考察的過程中全方位體驗并參與到鄉村建設中去。
(3)創新創業。鼓勵學生在鄉村的廣闊天地有所作為,鼓勵學生多參與農業項目與鄉村建設,在政策和措施上給予支持。
(4)學科競賽。高校應多舉辦有影響力的學科競賽,競賽內容盡量以展現新農村、新鄉建為主題,鼓勵學生多出成果、多出精品,進而參加有影響力的國家級競賽。
(5)實習實訓。多組織學生參與鄉村建設,多為學生提供參與鄉建景觀設計和室內設計項目的實習實訓機會。
2.2 優化課程設置,完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上根據需要開設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鄉土材料與植物、鄉村民宿設計等課程,進一步完善與之相對應的實踐教學環節,把鄉村建設與環境設計結合在一起。
2.3 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鄉村是文化創意產業青睞的福地。好的設計需要好的創意,好的創意源自學生平時的實踐訓練。因此,我們務必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讓學生反客為主,教師為輔。
2.4 強化實戰能力,建設校園產業化實訓基地
鄉村建設需要大量有實戰經驗的設計人才,這就要求高校建設一批集項目策劃、設計、施工于一體的具有一定規模和水準的校內產業化實訓基地。在服務鄉村和地方的同時,帶領學生參與實際項目,在實戰中讓學生的設計能力和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2.5 完善校外實踐教學平臺,打造“精準定制”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必須完善校外實踐教學平臺,與地方政府、設計公司、企業等達成長效合作機制,進行“精準定制”培養,加強與企業的產學合作,實現專業實踐教學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2.6 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培養
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加強環境設計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培養。同時制定相關獎懲制度,建立起一支能適應鄉村戰略需要、經驗豐富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2.7 改革實踐考評機制
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評分比率,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考核??荚囎罱K成績=理論部分×20%+實際操作(基礎、專業、創新)×60%+課程總結匯報×20%。結合課程總結匯報、田野調查、實施效果測評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力求做到全面、客觀、公平。
3 結語
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環境設計人才。只有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與創新,培養出具有獨立自主和創新意識的實戰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才能更好地適應鄉村建設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胡議丹.應用型本科院校環境設計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探析[J].現代裝飾,2015(11).
[2] 胡穎.高校室內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J].藝術教育,2010(5):57.
[3] 劉宏利,等.淺析地方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戲劇之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