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如今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一個越來越明顯的現象是人們經常將“景觀美學”這一概念引入如今的設計建造之中。但在實際的理論研究中,依舊很少將設計與人或藝術界的相關領域所緊密結合,更多探討研究的則是所用的材料、技術、施工等方面的問題。雖然科技的發展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但技術在某一程度上對設計和創作起著制約作用。目前,西方設計界已經深刻地認識到在科技的迅猛發展下,反省關于人文思想的缺失,觀景設計應更加注重與人與環境的關系以及與藝術進行融合。這種融合使得設計越來越偏向藝術化、人性化,從而設計超越了過分重視技術的時代,設計師們開始從人、美學、環境的角度思考問題。
關鍵詞:人;觀景;環境;藝術性
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不斷調和自然界,以獲得生存的權利,這些經驗是關于人與土地的和諧關系,是我國景觀設計學的源頭,是一種生存的學問,也是一種生存的藝術。而如今,我國環境隨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失去了平衡,古代農耕社會的結束,國內主要探討的是關于綠色生態的設計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提及國外的設計,其理論與實踐相對來說已經比較成熟,他們認為設計已經超出了當時工業社會的初級階段,成為一種“無目的性,不可預料和無法準確測量的抒情價值”。
1 觀景臺設計的相關概念
觀景臺是人們選擇進行觀景活動的場所,它既可以是未經任何人為加工的天然場地,也可以經過現場考察、選定某一地點為觀察而設置的人工觀測點。
第一,“觀”。何謂觀?觀是一個視覺印象與心理體驗的綜合過程,不僅僅是指觀看,更有欣賞的意思,所以對風景的評價會因人,因不同歷史條件而異。 “觀”在角度上分為平視、仰視、俯視。
第二,“景”。景,所指的含義分成兩類,一是指觀的對象,大自然的風光美景,一般能夠喚起人們美感的那部分自然景觀或是人工景物;二是指觀的主體,觀的主體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景”。
第三,“臺”。臺分為平臺式、退臺式、高臺式、挑臺式。
2 觀景臺的視覺語言
2.1 視覺形態的基本要素
第一,點。點是力的中心,是視線集中的趣味中心。如俄國著名藝術家康定斯基,抽象界的先驅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黃紅藍》,試圖把感情與幾何形體相結合起來,結合的方式是把幾何造型與絢麗的色彩相結合,使得繪畫富有沖擊力以及可以讓觀賞者產生不斷的聯想,使得不同的觀賞者對畫面產生不同的感受力。
第二,線。線具有表現形體、確定邊際、指示方向等的作用。并且線條是物體抽象化表現的有力手段,線分為直線、曲線、實線、虛線。實線與虛線也會給人帶來一種不一樣的感受,粗細的結合可以產生立體感。
第三,面,即線的移動。面包含長度和寬度,無厚度。
2.2 觀景臺的空間構成
立體構成和平面構成是空間造型構成的一部分,屬于最基本的空間創作手法。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廣泛性和伸張性的表現,平面構成運用二維平面,即點、線、面的組成形式以及變化。
2.3 觀景臺的視覺空間——景框
第一,尺度。一般常見的景框為長方形,如同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的“新建筑五要素”里的橫向長窗的概念。長方形景框中長與寬的比例應該是適宜人觀賞對象的一個合適的角度。這樣營造的就是如同橫向長窗的概念,也如同一幅古代畫卷,對面的環境也融入其中,起到一個非常舒適的框景效果。
第二,形狀。當框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形狀時,給人的感受也會變得不一樣。若框景的形狀形成豎向的長方形時,會給人一種閉塞狹窄之感,并且會與對面的景物形成距離感、陌生感,以及若即若離的感覺,就如同一張小照片一樣存在。
第三,遮擋。觀景臺造型設計中經常運用的一種設計手法,一般是在景框前運用格柵,支架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遮擋,但不會完全毫無縫隙地遮擋。對于遮擋物進行不斷重復的排列方式,如同把景框剪切成了無數個小小的景觀片段,像是打造一種馬賽克的裝飾效果一般。這樣可以增加人們對于欣賞對象的趣味性,更加想看清楚外面的景象,這已經涉及人類心理學的范疇了。
第四,色彩。色彩在設計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元素,色彩又劃分為物理色彩和光學色彩。物理色彩是依靠光線照射,再反射出部分光線刺激視覺形成的;而光學色彩,則是通過三棱鏡分離白色光。利用色彩來塑造觀景臺的形象,也是目前常運用的設計手法。
3 鄂州市佳緣村改造項目實踐
3.1 改造項目的地理位置及場地分析
佳緣村位于湖北省鄂州市涂家垴鎮,位于區境西部,東北梁子湖距區28公里,地理位置優越,現用地面積1500畝,合計10萬平方米。由于該村落生態環境良好,村內有白鷺棲息地,一到春天就有大量白鷺飛經此地棲息,形成了一道優美的風景線。所以我們打算建造一座白鷺觀景平臺,不僅可以觀看對面的美景,還可以親臨體驗觀看白鷺飛翔的形態。
觀景臺選址于一個小山坡上,我們和村長談到這座小山坡,村長告訴我們,為了吸引當地的游客來觀賞,所以打算打造一片油菜花海,以供游客來欣賞美景,于是我們決定把這片種滿油菜花的山坡選為建造觀景臺的區域。對面的山坡則為白鷺的主要聚集地,一方面游客可以置身于花海之中,另一方面又可以觀賞對面的白鷺棲息地。著名詩人卞之琳《斷章》曾寫到“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置身于油菜花海之中觀景,而你自然而然也成了一道風景。
3.2 觀賞對象——白鷺
白鷺是白鷺屬鳥類的統稱。白鷺屬共有13種鳥類,白鷺體長約56cm,全身為白色羽毛,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期后消失。我國擁有鷺科鳥禽20種,其中以白鷺屬的最為珍貴。根據鄂州市佳緣村內的白鷺的棲息地,我們分析了白鷺的主要活動、白鷺在鄂州的時間、白鷺的活動范圍、白鷺的存活情況。
3.3 觀景臺設計分析
在觀景臺的設計之中,我們采用的是“自由飛翔”這一主題,通過紙飛機的演變,形成了觀景臺的主要造型;由于當地有較多的松樹,所以我們就地取材地選取了松木這一材料進行建造。在造型上,采用大的松木桁架進行相應的遮擋。觀景臺指向觀景的那一方,觀景臺前方微微翹起,體現出一種輕盈感,讓觀景臺獨立于花海而指向白鷺棲息地的方向。
觀景臺的承重支架則是由樹的形態演變出來的,并且三角形為穩定的圖形,更加適合于作承重支架,盡可能地與地面少接觸,保證土地的原先的生態環境不會大幅度地被破壞。佳緣村的白鷺觀景平臺,利用了原有的白鷺棲息地這一道風景線,建造出供游客觀賞、游樂、休憩的景觀構架,形成了村內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3.4 觀景臺設計總結
通過上述的討論可見,“觀景”“藝術化”對于觀景臺設計的重要性,景觀一詞本身就包含“觀”和“景”,只有兩者都參與其中,才產生了景觀。在觀景臺設計之中,觀景臺的選址和景框的處理十分重要,選址決定了“觀”的場地以及對象,這是決定觀景臺設計十分重要的一點。決定了觀景的對象,就可以讓觀者產生不同的體驗感。
4 結語
藝術的發展和演變是一個不斷否定,不斷超越,又不斷回歸的過程。在藝術的視野之中,藝術的形式與觀景臺的設計互動是多方面的。通過對觀景臺設計的總結,對觀景臺藝術表現元素與藝術創作手法的描述,可以看出,藝術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藝術不僅在形式方面豐富著觀景臺設計的形態,也在觀念和意義的層面開拓觀景臺的表現空間。
參考文獻:
[1] 黃居正,龔凱.建筑師ARCHITECT.NO.101[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56-60.
[2] 任麗莎.藝術視野中的人行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20-50.
[3] 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10-20.
作者簡介:師瑞(1995—),女,湖南長沙人,藝術碩士,湖北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研究方向:建筑與環境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