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摘 要: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基于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總結了當前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6-0106-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07 ? ? ? ?文獻標志碼:A
生態農業是在生態學理論的指導下,將傳統農業與先進科學技術結合起來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該體系充分結合資源利用、環境保護、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發展。
1 ?生態農業對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1.1 ?促進農村經濟轉型
我國農村經濟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要求實現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當前在農業生產方面,應樹立生態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要注重保護農業生產環境,保護并充分利用農業資源,避免浪費,保護農村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可見,生態農業的宗旨和理念能滿足當前農村經濟轉型的要求[1]。
1.2 ?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國家政策大力支持農業、農村、農民發展,農村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農民的收入、生活水平、社會地位等都得到了提升。但是,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造成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再加上農村人口數量增長,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大壓力。農業生產所需的水資源和耕地資源是有限的,一旦被污染,很難以在短期內恢復。
2 ?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理論和政策體系不完善
當前,我國的生態農業缺乏完善的理論體系,其定義、發展目標及戰略定位等都不明確。雖然我國《農業法》包含了生態農業的內容,但關于生態農業發展的具體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政府文件、工作報告等有生態農業的相關規定,但這些規定缺乏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強制性。此外,由于生態農業缺乏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和標準體系,使生態農業容易出現污染現象,難以生產出真正的“綠色食品”,生態農業難以實現產業化發展。生態農業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難以提高相關管理者和農民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其進一步發展[2]。
2.2 ?經營方式分散化
以家庭為單位發展生態農業,由于農戶經營規模小、知識素質低等原因,導致經營的種植業、養殖業的生產鏈、產出等規模較小,缺乏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此外,這種經營模式難以與其他行業、部門等實現有效協作,其整體效益難以提高。在市場競爭中,生態農業要抵抗風險,就需要實現產業化經營[3]。
2.3 ?受到認知、資金、人才、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限制
雖然“三農”問題日益受到重視,但依然會存在輕視現象。在生態農業方面,有的決策者缺乏前瞻性,重視短期內提高農業產出,而忽視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雖然國家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但流入農村的資金仍然短缺,這不利于生態農業的建設和發展。
生態農業與常規農業相比更加復雜,發展模式的選擇需要考慮當地自然和社會狀況,任務艱巨,對相關人員有更高的要求。然而,當前我國農村教育還比較落后,農民文化素質不高,難以掌握生態農業的技術、管理知識等。提供生態農業技術服務的專業人才少,工作人員素質不高,難以向農戶提供優質的服務。在技術方面,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缺乏應用和創新,發展緩慢。農業技術研發不足,科研成果也很少應用到農業生產中,農業科學技術人才不足甚至流失,使生態農業的發展缺乏動力。
3 ?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3.1 ?完善生態農業的理論體系和政策體系
我國生態農業要符合國情和農業、農村的實際,在作生產決策時,要綜合考慮,以促進農業、農村、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使生態農業真正實現健康發展、綠色發展,政府部門還要建立并完善相關的政策體系。目前,我國針對有機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提出了比較完備的管理辦法和標準體系,但這些標準和規定都是針對產品生產的,而生態農業的管理辦法和標準體系不能以產品生產為唯一目標。因為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同,不同地區的生態農業模式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特色。構建生態標準體系時,要考慮其共性和個性。生態農業的政策體系,除了包括產品質量、生產環節、生產技術等方面,還應包括相關的激勵機制和管理機制,以提高相關管理者和農民的積極性,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生態農業的理念貫穿于農產品生產加工的全過程,不僅能生產出綠色食品,還能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有特色的農業模式,促進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
3.2 ?實現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
現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土地制度和農業經營模式,阻礙了生態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對此,可以通過立法的方式,保障農民權益,促進土地流轉,實現農業規模經營。建立“龍頭組織+農戶”的生態農業經營機制,通過入股或簽訂合同等方式,讓農戶與龍頭組織合作,兩者之間明確分工,共享利益,共擔風險,擴大生態農業的經營規模,實現生態農業布局、建設、生產、加工、經營、服務和管理的規模化和專業化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可以降低農民的生產風險,增強市場競爭力,對農業、農村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3.3 ?提高認知,加大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投入
當前環境質量已經成為衡量政府工作的一個重要指標,相關決策者在這種環境下,應認識到生態農業在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應當重視發展生態農業。
首先,加大資金的投入。資金不僅用于生態農業建設,還要用于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其次,完善體系建設。加強政府、企業、院校、科研機構等與農戶之間的聯系,促使農業科技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再次,提高相關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素質,使其掌握專業的技術知識,為農戶提供優質的宣傳、教育、服務等。最后,相關政府部門可以通過編寫、發行技術手冊,借助廣播、電視、網絡等公共媒體向農戶傳達先進的生產信息,使農戶掌握生態農業的知識和技術。
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改善環境,還可以優化農業、農村的管理方式,使農業、農村、農民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4 ?結束語
發展生態農業對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轉型和發展有重要意義。相關政府部門要認識到生態農業的重要性,不僅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還要加大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投入,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實現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予,林惠鳳,李文華.生態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J].農村經濟,2015(7):95-99.
[2]宮成龍.生態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J].飼料與畜牧,2017(20):3-4.
[3]陳金松.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解析[J].農業經濟,2013(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