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川
摘 ?要:自從2015年我國成功申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冰雪運動在社會與學校中的開展。如今我國各個地區也開始漸漸將冰雪運動引入學校體育中,以不斷豐富我國學校體育課程內容結構。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作為新興體育運動項目的冰雪運動,在我國學校中的開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本文通過對當前我國學校冰雪體育運動開展狀況的分析,尋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以期為我國學校體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學校 ?冰雪體育運動 ?開展困境 ?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0(a)-0169-02
雖然我國具有比較豐富的冰雪運動資源,且在我國冰雪運動也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但是與世界體育強國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冬奧會這一契機,盡可能地排除一切不利因素,通過在學校中對冰雪體育運動的大力開展,通過對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利用,促進學校冰雪體育運動的廣泛開展,提高學生對冰雪體育運動的認識與了解,提高學生冰雪運動技能,以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從而為我國冰雪運動競技后備人才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 ?我國學校冰雪體育運動開展的主要困境分析
我國傳播與發展體育項目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學校體育教育來進行。然而冰雪運動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對運動場地、運動設施與運動環境也有著特殊的要求,因此,在我國學校中,并沒有得到非常廣泛的開展,即使是在氣候寒冷的東北地區,也只是極其少數的學校將其納入學校體育教育中。總之,如今我國學校在開展冰雪體育運動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因素的限制。
1.1 冰雪運動場地建設不足
由于冰雪運動通常需要在寒冷的環境中進行,具有季節局限性,并對場地設施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今我國學校開展冰雪體育運動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阻礙便是場地的限制。因此,多數學校在開展冰雪運動的過程中,也只能遵循因地制宜、就近而為的原則,以盡可能地降低場地因素所產生的影響。如今,我國學校很少在內部開設冰雪運動場地,而主要是在校外的專業盈利場所進行冰雪運動教學。因為,學校內部所建設的冰雪運動場地面積十分有限,遠遠無法滿足本校學生的冰雪運動訓練需求,難以保證冰雪運動教學的順利開展,同時在對外開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傮w上講,當前我國學校冰雪體育運動開展的主要困境之一在于場地建設嚴重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學校冰雪體育運動的廣泛開展,難以充分滿足學生對于冰雪運動的訓練需求,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生參與冰雪運動的積極性。
1.2 學生群體參與度低
由于冰雪運動本身具有一些高難度與高危險性的技術動作,再加上學生對冰雪運動知識缺乏足夠深入的了解與認識,很容易在運動過程中受傷,從而使得很多學生對冰雪運動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這在很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從而使得很少有學生愿意真正參與到冰雪運動中。另外,過去人們對冰雪運動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認為冰雪運動是一種純消費的活動,經常參加冰雪運動,是不務正業的表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于冰雪運動的參與度。
1.3 安全因素的制約
無論是什么樣的體育項目,都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學生在體育課中,總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定的運動損傷,只有當學生在體育教師的正確指導與示范之下,通過科學的鍛煉方法,并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狀況與運動水平,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體育運動損傷的發生幾率。冰雪運動中的滑雪運動是一項廣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體育項目,但是學生在該項目的學習過程中也很容易產生運動損傷,這主要是由于外在因素所導致的。對于滑雪運動的初學者而言,學生很難對滑雪板的方向與速度進行很好的控制,同時也難以正確掌握減速技術,因而很容易由于雪坡落差的原因而產生運動損傷。因此,學生在滑雪運動的訓練過程中,也應該嚴格按照老師的指導,根據自己的運動能力,選擇恰當的方式進行循序漸進的練習,從而盡可能地降低運動損傷的發生幾率。
1.4 冰雪運動知識尚未普及
如今盡管我國學生數量較多,但是能夠真正參與到冰雪運動的人數仍然十分有限。如今我國學校冰雪運動的參與主體主要包括體育教師、冰雪運動社團以及體育愛好者等。但是對于那些沒有經過專業的冰雪運動訓練的人群而言,他們對冰雪運動的特點、規律以及訓練方法等的認識不夠,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因而具有較大的安全隱患,很容易產生運動損傷。盡管學校中存在一些對冰雪運動了解得比較多,且具有一定冰雪運動基礎的群體,但是他們對冰雪運動的優勢資源沒有進行深度有效的整合與利用,沒有形成合力對其他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因而也難以促進學校冰雪體育運動的廣泛開展。
2 ?學校冰雪體育運動開展困境的解決措施
2.1 增加冰雪運動知識宣傳力度
應該增加冰雪運動相關知識在校園內的宣傳力度。首先,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多媒體技術也得以迅速發展,同時作為多媒體技術中的核心內容,傳媒技術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冰雪運動的宣傳與推廣工作中,應該充分利用傳媒技術,并借助冬奧會的輻射作用,大力宣傳冰雪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其中的重要價值,以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并為學生廣泛參加冰雪運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其次,也可以加強與學校相關體育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增加學校對冰雪運動的重視程度,借助學校與社團機構的多種力量對冰雪運動知識進行大力宣傳,并在學校相關部門的指導下,積極組織并開展與冰雪運動相關的大型集體運動。再次,媒體在對冰雪運動進行宣傳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削減冰雪運動的競技性,注重對冰雪運動的大眾性、健身性與娛樂性功能特征的宣傳。同時,媒體在宣傳冰雪運動相關知識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對人們對于冰雪運動的偏頗認識進行糾正,以使人們對冰雪運動形成正確的認識,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冰雪運動不僅能夠強身健體,同時也不會耽誤人們的“正業”。另外通過對冰雪運動的宣傳與推廣,使人們充分認識到冰雪運動的健身性與娛樂性,并且使人們在參加冰雪運動的過程中,既使身體素質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也可以充分享受參與過程中的美好體驗。最后,學校還應該積極開設冰雪運動課程,對學生進行冰雪運動理論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增加學生對冰雪運動相關知識的了解與認識,以不斷豐富學生冰雪運動文化知識。通過上述方式,可以提高人們對冰雪運動知識的正確認識,增加人們的參與度,從而形成良好的冰雪運動風氣。
2.2 加大冰雪運動專業人才培養
如今我國冰雪運動相關專業人才嚴重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學校與社會機構對于冰雪運動專業人才的培養缺乏足夠的重視。因此,我國中小學校以及高校應該充分認識冰雪運動的重要價值,加大對冰雪運動的重視,并將其列入學校體育教學行列中。特別是對于青少年而言,通過對冰雪運動的有組織、有針對性的開展,一方面有利于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從而為社會培養出大量冰雪運動相關專業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我國冰雪運動相關專業人才數量少、質量不高的問題,從而為我國冰雪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定的基礎。不僅如此,這些具有一定冰雪運動理論與實踐基礎的人才,也對其周圍的人群產生一定的指導作用,能夠帶動身邊的群眾積極參與到冰雪運動中,從而進一步推動冰雪運動在我國的廣泛開展。
2.3 增加冰雪運動場地建設
隨著冰雪運動參與人數的增多,不管是公共體育館,還是其他冰雪運動場地,都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冰雪運動需求。如今我國學校所建設的冰雪運動場地,一般只能滿足日常的教學需求,別說對外開放了,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冰雪運動在學校中的進一步發展?;诖耍瑢W校應該增加對冰雪運動的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對冰雪運動場地的建設,以為學生參加冰雪運動提供良好的運動平臺,充分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以吸引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冰雪運動中,從而有效推動冰雪運動在學校中的廣泛開展。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實現與社會滑雪場的聯動,積極與相關社會冰雪運動機構進行溝通與協調,使學生能夠享受更多的公共資源,從而進一步滿足學生對于冰雪運動的場地需求,這樣一來,一方面使得公共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校冰雪運動場地不足的問題。
2.4 積極組織開展冰雪運動賽事
為了進一步促進冰雪運動的大眾化發展,學校應該積極組織并開展形式多樣的冰雪運動比賽。一方面,可以通過舉辦賽事的方式來增加對冰雪運動的輿論宣傳。學校相關部門應該積極發揮網絡宣傳的優勢作用,加大對冰雪運動賽事的宣傳與推廣,以增加冰雪運動賽事的知名度,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踴躍參與到比賽及其賽事的觀賞中。同時也可以通過對冰雪運動賽事進行直播的方式,來讓更多學生對賽事進行關注與觀賞,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冰雪運動的積極性,同時也能使對冰雪運動了解不足的學生更好地認識冰雪運動的魅力;另一方面,通過對冰雪運動賽事的舉辦,能夠有效提高冰雪運動員的技戰術能力,通過比賽的方式發現其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并針對其不足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進一步促進其技戰術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還能通過比賽的方式,挖掘出更多具有冰雪運動潛力的人才,并漸漸形成良好的冰雪運動人才選拔機制,以為專業冰雪運動俱樂部或者國家輸送更多專業的冰雪運動人才。
參考文獻
[1] 苗秀麗.黑龍江省高校冰雪運動推廣普及的探索[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3,34(1):111-112.
[2] 朱立斌,劉麗輝.東北地區高校冰雪運動推廣的理性思考[J].冰雪運動,2015,37(3):43-45.
[3] 張智敏,王志強.冬奧會背景下冰雪運動進校園策略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9(2):111-112.
[4] 劉利新,成鈺.新時代高校冰雪運動發展的價值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9,37(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