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如玉 揚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就目前現狀而言,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強化,企業在人才需求方面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各企業對綜合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在較高的理論知識水平的基礎上,人才需要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和道德標準。中職院校在我國教育中,有著向企業輸送人才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中職院校的學生年紀尚小,進入社會時的年齡較低,做好職業素養教育的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職業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廣義地說,它是指一個社會人在一個特定的活動中應該具有的品質和成就。從商業需求的角度看,職業素養包括五個方面:職業規范、職業形象、職業技能、職業心理和職業道德。筆者認為,要培養中職學生的專業素質,必須從企業發展對員工專業素質的要求入手。因此,中職學生的職業素質可以概括為兩類:第一類是道德素質,即行為習慣、心理素質、職業道德。第二類即語言表達能力、專業知識、思維能力、專業能力。其中,道德水平通常被認為是公司成為合格員工的首要條件,是公司的基礎。人才是中職學生最終成為優秀員工的保證。它們相輔相成,同等重要。它們構成了中職學生的職業必修素質。
中職院校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的是對專項的崗位進行人才的定崗培養。在我國的新課改意見中,明確了對中職院校教學培養的目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生產、服務、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發展。要求學生具有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和綜合業務能力。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發展需求的驅使下,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已經很難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這符合中職學生就業問題和社會對專業人員的更高要求。國家、社會、商業對中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的人才已成為新時代的要求。許多研究者認為,專業素養的培養應納入課程體系。這有利于專業素養的標準化和制度化,也有利于促進教師和學生對專業精神的重視。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許多職業學校仍然沒有系統的專業素質課程。在現實條件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是教育。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教育部認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職業理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健康教育,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和加強學習。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和法律素質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經營能力的形成。德育的原則應該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從學生的法制健康發展和中職教育的實際需要出發,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實現統一的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與行為,有效提高時代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意識。作為一門選修課,心理健康被納入了德育課程體系。由此可見,教育部對德育課程和職業素質培訓提出了要求非常一致。因此,如何實現德育課程目標,實現職業素質培養目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方向。
美國的著名學者斯賓塞在著作中曾經提及將質量看做是冰山的理論,把專業人士比作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把專業素養分為潛在的水下部分。因此,職業技能和職業知識可以分為水的一部分,水的表層是職業素養的分界線,在這一分界線的下面,包含著職業意識、道德和職業態度等等多方面因素,這些都被看做是隱形因素。德育的作用是改變學生思想道德和價值觀等良好的教育,也是學校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職業意識是對職業勞動的評價、態度、理解等綜合方面的反應,它是管理者,控制和管理所有的行為和職業方面的活動,其中主要的表現是體現在了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方面,在合作意識和奉獻意識中也有涉及。德育課程教學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的經濟發展情況,政治變化狀況和我國在國際中的地位,不僅僅能夠讓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同時也能增加責任感和榮辱感,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和協作意識和奉獻精神。
職業道德主要是指在工作中,遵循自身職業特點的“專業人員”的道德規范和規范。道德規范、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質的總和,與人們的職業活動密切相關,符合職業特征的要求。在思想和行為上表現出相對穩定環境的傾向。職業道德、法律、哲學和生活課程是發展職業道德的重要途徑。職業道德與法律從內部引導和外部制約兩方面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引導學生強化職業道德和法治觀念,理解和實踐職業道德,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實現職業道德。哲學與生活強調自私與利他主義的關系,強調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強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強調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職業學校學生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有利于社會的發展。
職業態度是一個人對職業生涯方面存在問題的觀點,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有了良好的職業態度才能進一步進行職業生涯的有效規劃。所以,想要加強對職業態度的培養,需要從職業生涯的各方面進行,加強中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和素養的培養,不斷提升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其中主要包含了對職業生涯的設計,目標的確定、職業條件的估量、職業發展的方向和職業生涯規劃在一段時期內的管理內容和方法等等,中職院校的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現有的條件,進行職業和理想的規劃確定,找對方向,正確發展。
目前,我國企業對中職院校的職業培訓滿意度較低,其主要的原因是職業培訓內容與企業的實際需求不符。德育課程教學是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主要方式,但多數的中職院校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專業技能方面,在德育教學方面的投入很少,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也沒有明確的定位,這樣就直接導致了教學內容缺乏。所以,加強對學生未來職業規劃的專業性和正確的認識是提高職業素養的基礎,對職業需求進行專業素養的培養,加強隊伍未來職業生養的規劃。
教師繁瑣的理論解釋和指導性的教育對學生而言并沒有什么實質上的效果。專業素養的培養不只是在教師的日常教學中就能夠實現的,更需要將這種培養回歸到職業工作中,讓學生在真正的職場中體會到職業素養的重要性。通過德育課程教學,讓學生主動的進行職業素養知識的學習,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來提升學生的興趣,在情境模擬和真實的實習中感受工作中所需要的職業素養,正面認識到職業素養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
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改變教育事業中的教學方式。在網絡發達的現代社會中,德育課程教學需要走出課堂,將學生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學習。大數據、AR、CR的快速發展,不僅對職業素養教育的內容和方式產生了新的要求,同時,也能將職業素養教學內容不斷進行豐富。綜上,德育課程教學需要與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加強對學生專業素質進行培養。中職院校的教師需要不斷的提升學生的顯性職業素養,同時注重隱形職業素養的培養,從而,加強對德育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優化,為我國培養更多專業的技術性人才。
綜上所述,本文對中職院校德育課程教學中滲透職業素養培養策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于職業素養的培養不僅對學生制定科學的職業發展方向有良好的作用,同時,也能夠為學生提供科學的導向,在自由選擇職業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培養。避免由于職業素養低導致的就業率低,質量差等問題,加強學生就業質量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