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薇 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由于學前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和幼兒接觸較少,在幼兒操的編排過程中,沒有從幼兒角度出發,以致所創編出的幼兒操不適應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在做操過程中會出現成人化的現象,無法展現幼兒活潑、天真等天性。甚至有些動作難度過大,幼兒無法做出相應動作。
雖然幼兒舞蹈和幼兒操有相似之處,但都是由動作和音樂節奏兩要素構成,但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則是藝術化的,甚至稍許夸張的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來呈現幼兒的生活及情感,思維和狀態,是一種藝術展演。后者能促進幼兒的生長發育,通過練習,促進身體機能和器官系統等全面發育、可以培養優美的形體姿態、提高幼兒運動水平和能力。要真正發揮幼兒操的價值,需要創編過程中,合理的安排運動強度,不能單從舞蹈形式方面進行考慮,忽視了鍛煉效果,要均衡的發展幼兒身體機能。
通過了解發現,在幼兒操的創編過程中,學生缺乏熱情,不夠重視,常常從網上學習幾段動作后隨意進行組合,導致動作單一、重復較多且不科學,幼兒對于這種幼兒操興趣不高,無法提高幼兒操的教學質量。
部分學前專業學生的傳統教學思想根深蒂固,把自己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讓幼兒模仿自己的動作進行學習,不利于幼兒展現個性,甚至讓幼兒產生抗拒心理[1]。
幼兒操的主要面向年齡為3~6歲的幼兒園孩子進行教學,操的本身不僅能夠促進幼兒身體各方面均衡的發育,有利于身體健康,使幼兒形成良好的身姿;也利于發展幼兒的柔韌、平衡、協調、力量等運動素質。同時因對運動方位、體位、幅度、力度和節奏都有一定的要求,幼兒還能夠培養幼兒的觀察、模仿、想象、遷移和創造能力等。除此之外,幼兒操是一項集體活動,教師可以在做操過程中培養幼兒遵守紀律的習慣,使其形成集體意識和協同意識。創編出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能體現出學前兒童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的幼兒操,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只有熟練掌握了創編方法和技能,將來才能適應幼兒園工作和教學,才能不斷提升工作水平,實現自身價值。三、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幼兒操創編能力的有效手段
近幾年大量教育學家意識到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各地學前教育機構也開始加大幼兒的培養力度,不僅能提高幼兒的智力水平,而且能培養他們的運動協調能力,使其綜合發展。幼兒操是幼兒的一項關鍵活動,既能提高藝術審美能力,又能培養自我展示能力。在幼兒操的創編過程中,隊形創編極為重要,因為整齊是做操的基本要求。教學上需要重點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隊形創編能力,并教授相關幼兒操組合內容,讓學生感受動作組合和隊形創編的關系,同時教師可以采用團隊學習的模式,讓學生體會隊形對幼兒操的重要性。此外,在學生創編幼兒操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相應指導和點評,提高學生創編的自信心。將小組合作形式應用到幼兒操的編排中后,教師向學生闡述隊形對于幼兒操編排的意義,并且為學生示范用隊形改變幼兒操動作的方法,以此解決幼兒在做操過程中動作和音樂不同步的問題。
幼兒操的動作相對比較簡單,成套幼兒操的動作結構由四肢的運動、軀干部分運動、全身運動、跳躍運動和放松整理運動五個基本部分組成。學前教育教師應該以這些簡單的動作為基礎創編適合幼兒的體操,創新幼兒操的編排方式,讓學生在教師的編排過程中感受幼兒操的魅力和內涵。幼兒操可以分為徒手操和輕器械操,前者是根據人體部位的特點,按照一定的順序,由屈、舉、伸、振、轉等徒手動作組成練習,在做操過程中不需要借助外界器械。拍響操、模仿操、律動操、武術操和游戲操等都屬于徒手操,大多數幼兒園都開展徒手操訓練。
教師可以根據徒手操改編動作訓練,例如:在模仿操教學中,教師可以啟發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想象,聯想動物的動作,對動物的某一行為進行模仿,然后編排到幼兒操中。以小貓的動作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小貓走路的形態和發聲的姿勢,然后讓學生想象其它動作,以此豐富幼兒操的內容,提高幼兒操的趣味性。幼兒操的動作較少,難度也比較低,學生在隊形編排好的基礎上,可以適當改變幼兒操的動作結構,根據音樂和教學要求提高幼兒的參與感[2]。
以往的幼兒操創編順序是先創編好動作,再挑選幼兒歌曲,然后將動作硬套入音樂里。這樣會導致幼兒操動作和音樂不合拍。可以變換一下模式,先進行選曲再根據音樂創作動作,這樣,能夠讓動作與音樂配合更加合拍,能表現得更充分。
音樂是成套操的靈魂,選曲尤為關鍵。好的幼兒操音樂,從響起的那一秒開始,就會把幼兒帶入到情境中,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選擇一首適合的樂曲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曲目要適合幼兒的特點,要被他們所喜愛,要能充分調動積極性、且速度不能過快或過慢。如果選擇速度過快的樂曲,因幼兒節奏感、控制力和平衡力都比較弱,他們跟不上節奏;選擇速度過慢的樂曲同樣也不可以,幼兒做停留較久或較慢的動作相對困難。因此幼兒操的音樂要選取曲度適宜,節奏歡快、節拍鮮明的樂曲。
音樂選好后,就要結合音樂的節拍節奏對幼兒操的動作進行科學合理的創編,這樣才能提高整套操的質量和效果。首先不斷重復地聽音樂,掌握音樂的結構,尋找節奏與旋律的變化點,將相同的節奏旋律標記出來,與不同節奏旋律以示區分。在充分掌握整首曲子的音樂結構之后,仔細聽每個不同旋律的節拍,把一個完整的音樂分成組塊,相同的旋律,用相同的符號標志出來,同時數清每個不同結構旋律的節拍。節拍掌握準確之后就可以把適合幼兒的操化動作融入音樂當中[3]。這樣創編出的幼兒操才具有一定的內在靈魂,才是屬于幼兒、適合幼兒的幼兒操作品。
知行合一是指,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緊密結合。尤其對于幼兒操的講授,教師以教材為主,不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自身對幼兒操教學的認識不足,導致教學缺少主動性和創新性,學生也無法提高創編幼兒操的能力。針對這種情況,學前教育教師在教授幼兒操方面應該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定位幼師所具備的能力,根據教學、編創、表演和幼兒基本知識等多方面內容,讓學生進行編排展示,這樣才能達到授之以漁的教育效果,在教授幼兒操動作的基礎上使學生懂得如何用“元素”在不同教學場景下進行創造。通過這種形式,使幼兒操教學不再停留在基礎層面,以此提高學生對幼兒操的創新能力[4]。
首先,學前教育教師可以開展幼兒操創編展示比賽,并選定幼兒操的主題,圍繞當下環保、健康等熱門話題。同時限定學生對幼兒操的編排時間,以此提高創編效率。其次,由于幼兒操具有特定的模式和規律,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創編過程中發現幼兒操和傳統廣播操的不同點,并對其進行引導,指出幼兒操的操化動作要符合幼兒的心理特征和運動特點,以此消除幼兒操成人化的問題。最后,教師在幼兒操的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注重幼兒操動作的構思,在主體選材、形象塑造和情節設定上要符合幼兒操的構思規律、音樂特點,尤其要迎合幼兒的身體特征,以此提升學生創編幼兒操的專業程度。在學生創編幼兒操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即興創編的能力。教師可以借助音樂、道具等,使學生感受不同的幼兒操創編環境,同時以三人或多人為一組形式讓學生進行表演展示,以此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1.要創編出貼近幼兒生活、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操,就要讓學生走進幼兒園,接觸幼兒,觀察幼兒,了解他們身體素質、動作發展、能力接受等情況。通過觀摩、見習等活動,讓學生清楚幼兒在課間做操的基本情況:幼兒是如何完成動作的?動作的完成度有多少?完成的質量有多高?等等,“感同身受”是學生創編幼兒操的前置條件。
2.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將不同類型的素材進行積累。除了大量學習幼兒韻律操、模仿操、徒手操、輕器械操等不同類型的幼兒操之外,還可以增加健美操、啦啦操、有氧舞蹈、街舞的學習,甚至日常的生活動作的學習:如交警的交通指揮手勢、海軍的旗語(手勢代替)、中國的傳統武術動作等。在學操的過程中,讓學生知曉本套操的創編背景和意義,了解每個動作的設計意圖和作用以及掌握整套操的鍛煉效果。通過對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成套學習,形成量變,再經質變,日積月累,為今后的創編打下必要的導向基礎。
3.進行幼兒操創編基礎理論的學習,感性認識還需回歸的理性認識。通過對幼兒操的基本特點、創編原則、創編方法、創編步驟等基本理論進行全面系統的深入學習,再結合先期的幼兒園實踐感受,學生能更快更準的對幼兒操創編進行定位并掌握編排要領。
4.將理論充分運用到操作中,挖掘、選編動作,進行組合動作創編。在完成實踐體驗、素材積累、理論學習后,對于幼兒操創編學生有了系統的認識,已經可以嘗試幼兒操組合動作的創編。要敢于進行創編,善于進行創編,在動作設計時能做到幼兒化、形象化,教師要適時給予學生專業性指導和綜合性評價,對動作編排的順序及鍛煉價值做出明確指引,讓學生能有的放矢。
5.組織學生入園進行教學實踐。聆聽幼兒園里有教學經驗的老師講解幼兒在學習和練習幼兒操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困難,讓學生將自己創編的組合動作在幼兒教學到中去檢驗。理論終究要通過實踐來證明其正確性,哪些動作是適合幼兒的,哪些是不適合的,并就適合的動作再一次進行歸納、整理、提煉,從而更好地從幼兒身心特點、動作發展規律的角度進行創編,不斷提高優化創編能力。
6.細化優化成套創編動作。成套操初步成型之后,對動作進行加工、美化,使得成套動作趨之完美,真正發揮它的鍛煉價值,為幼兒所喜愛,為幼兒所樂為。
當前的幼兒教育不僅注重幼兒智力的開發,而且逐漸開始培養幼兒音、體、美、舞等綜合能力,幼兒操恰好符合這一教學要求,熟練掌握幼兒操創編是作為幼兒教師后備力量的學前教育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本文作者結合教學工作經驗,總結歸納了一系列有效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幼兒操創編能力的手段、方法及策略,為相關專家學者對幼兒操的研究提供經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