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婉波
摘 要: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實現全面落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文章對加強品德與社會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進行探討,并提出具體措施:轉變教學模式,向學生滲透情感體驗方法;聯系生活實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借助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小組匯報學習方法,多樣化提高學生匯報質量。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創新能力;實踐活動;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1;G4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30-0017-02
新課改要求要創新教學方法,全面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德育工作的主要陣地之一就是品德與社會課程,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前提就是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與社會責任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升。下面,本文對加強品德與社會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進行探討。
一、轉變教學模式,向學生滲透情感體驗方法
新課改倡導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新的教學方式與手段,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綜合性特點,旨在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且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受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制約。因此,教師在授課前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況,以便設置精準的課堂教學目標。常用的方法較多,如問卷調查、訪談法等。這就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讓學生獲得完整的道德情感體驗,并在整個過程中提升自我情感認知。
例如,教學“不同的環境,不一樣的生活”這一內容時,教學資源非常豐富。在課前,教師可結合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習性等,大致掌握學生對哪一個地區的環境與生活充滿興趣。然后,教師利用調查的方式掌握學生興趣點所在,并提出針對性的問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利用這些豐富的教學資源,能讓學生掌握本節知識點的核心: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從事著各種不同的工作,他們選擇各種生活方式來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這也是人類智慧的體現。這樣,學生就理解了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懂得了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視野。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轉變教學模式,滲透情感體驗方法,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情和理互相滲透,能更加高效地推動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聯系生活實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教師成為教學的主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師生共同發展。在教學中,師生要做到相互溝通交流,向對方分享自己的課堂感受和想法,一起進步,以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品德與社會課程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同時,這門課程更容易讓學生探索與反思,在生活的基礎上對自我有一個正確認識,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行。
例如,對于“誠信”這一主題,任何一個教師在解讀時都會蘊含自己的理解,不會簡單地遵循教材進行講解。而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可以回顧真實的生活經歷,并對“如何講誠信”進行反思。這是學生基于生活經驗進行反思而形成的問題,既反映了這門課程的魅力所在,也是新課標培養學生品格與能力的要求。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師要不斷拓寬他們的視野,讓他們感受到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進而更加渴望獲得新的知識,提高創新能力。又如,在講解關于“誠信”方面的故事時,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差異選擇不同的故事。對于一二年級學生,考慮到他們的理解能力等因素,教師可以給他們講一些童話故事如《狼來了》《匹諾曹》等,讓他們明白生活中不能撒謊,不然會付出代價的;對于中高年級學生,教師則要講一些誠信方面的故事,讓學生明白誠信是一種美德,即使撒謊時沒有懲罰也不能撒謊。但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借助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品德與社會課程并不是簡單的理論學科,新課改要求教師打破單一教學模式的限制,提高教學活動效率及推動學生能力發展。因此,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簡單地對教材上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通常不會考慮學生是否掌握這些理論知識并利用其去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后果就是理論與實踐相互脫節,雖然部分學生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無法在實際的生活中應用,也不能妥善解決多樣化的生活實踐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要明白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實踐性的特點,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凸顯教學活動的特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體驗,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與創新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生活小能手之類的競賽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更多的生活小技巧如掃地、整理房間等,主動承擔起家庭責任,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逐步成長為合格的家庭成員。再如,教學“假如我是人民代表”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法治實踐。在前面的內容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憲法中關于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內容,也明白自己成年后擁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如果觸犯法律就會被剝奪政治權利。因為學生已經儲備了相關的知識,在學習新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開展模擬活動。教師要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重視國家的發展,并在課堂上對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現象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依托自己的知識給出改進意見。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理性思考,不要脫離實際給出無法執行的建議,要提出具有實踐性與合理性的解決方法。
四、小組匯報學習方法,多樣化提高學生匯報質量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小組學習是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學習,培養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識的途徑,提供了開展探究學習所必需的交流平臺。小組學習成績最直接的呈現方式就是課堂上的小組匯報,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交流為基礎,選擇各種不同的匯報方法,利用不同的學習方法提高小組匯報的質量。在小組匯報開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不同的匯報方法,如文字講述、角色表演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并選擇自己喜歡的匯報方式。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切實發揮不同匯報方法的優勢,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進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例如,教學“漫步神奇的非洲熱土”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選擇不同的匯報方式展現自己學習的收獲。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文字與圖片,感受到非洲土地的美好,如撒哈拉沙漠、乞力馬扎羅山、東非大裂谷等,促使學生對非洲有更加真實的印象。教師也可讓學生利用表演的方式演繹相關知識點,并通過觀看表演感受這些知識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除此之外,學生也可以提前搜集資料,通過網絡查詢等方式,了解非洲的資源儲量與分布點,知道非洲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等。這樣,學生通過各式各樣的小組匯報方式,能激發學習興趣,將自己的學習收獲分享給其他同學,并從其他小組匯報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點與信息,最終了解非洲這一片神奇的大陸。
五、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與社會認知能力,能不斷促進自己健康成長。因此,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轉變教學模式、聯系生活實際、借助實踐活動、小組匯報學習方法等策略,多樣化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使他們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朱麗.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方法淺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06).
[2]鄭文華.略論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無痕藝術[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3(12).
[3]劉鳳存,張孝林.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J].中國教師,2014(06).
[4]邵雪如.寓情境教學于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中[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7(01).
[5]王巧玲.“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五自”能力[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02).
[6]邱凱祥.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