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有
【摘要】毛澤東同志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從文化與政治和經濟的關系方面給“文化”一詞下了一個科學的定義。他對我黨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基本方針作了全面的、科學的闡述,為我黨文化建設方針的形成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保證了我黨領導的文化建設沿著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軌道前進。
【關鍵詞】毛澤東;文化建設;方針;貢獻
一
何謂“文化”?一般來說,“文化”就是一個區域族群人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食、住、行、衣、冠、文、物等。毛澤東同志不僅是深受中國人民愛戴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文化巨匠。他對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情感和很深的造詣。但是他又和專注研究文化的普通專家、學者不同,他更多的是以自己豐富的革命實踐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對文化的概念及現象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概括,并用以指導中國文化建設的實踐。
毛澤東在1940年1月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1]663-664在此,毛澤東首先從范圍上對文化作了限定,主要指人們觀念形態的文化;其次,深刻論述了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系。文化是政治和經濟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但又會對政治和經濟產生巨大的作用。毛澤東在此給文化下的定義言簡意賅,內涵豐富,深刻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質及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毛澤東是我黨最早認識到文化對于一個政黨、軍隊的重要作用。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上談道:“我們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槍的軍隊。但是僅僅有這種軍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2]847毛澤東這個論述可謂一語中的,醍醐灌頂。
新中國成立前后,在談到我們國家的任務時,毛澤東總是把文化和發展生產、實現現代化聯系起來講。新中國成立前的1949年7月1日,他在《中共中央給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的賀電》中指出:“我們中國是處在經濟落后和文化落后的情況中。在革命勝利以后,我們的任務主要地就是發展生產和發展文化教育。”[3]60年代,他還提出:“要安下心來,使我們可以建設我們國家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和現代化的國防。”[4]毛澤東的這些論述,對我們當時深刻認識文化的內涵、作用并大力發展我國的文化事業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
毛澤東經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的系統總結,不僅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的經濟,而且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1]708-709。這樣的文化的指導方針是什么呢?毛澤東1942年5月在《講話》中對全體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一切革命者都應該學習的科學,文藝工作者不能是例外。”[2]85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站在我們黨和國家事業興衰成敗的高度提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5]顯然,在毛澤東看來,無論是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文化,它們的指導方針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同時需要強調的是,毛澤東所說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活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而不是僵死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所要的是香的馬克思主義,不是臭的馬克思主義;是活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內有些人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生搬硬套,而不懂得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聯系,曾給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毛澤東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前還是成立后,都特別強調要求我們黨的干部一定要學會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革命實際相結合。就文化工作來說,廣大的知識分子除了學好馬克思主義以外,就是要聯系中國的工農大眾。他在1957年所寫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文章中指出:“我們希望我國的知識分子繼續前進,在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地樹立共產主義的世界觀,逐步地學好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步地同工人農民打成一片,而不要中途停頓,更不要向后倒退,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三
新中國成立前后,毛澤東不僅為我黨制定了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這些方針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兩用”方針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毋庸諱言,在這些豐厚的文化遺產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如何對待我們的文化遺產?為此,毛澤東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提出了科學的正確的方法:“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1]707-708在此,他提出了對待我國古代文化的兩個觀點:首先是系統清理,通過系統清理,分清糟粕和精華,然后剔除糟粕,吸收精華;其次是堅決反對不加區別地全盤接收。對待外國文化,他同樣持“兩點論”:第一,“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第二,“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過大虧的”。[1]706-707他特別強調,在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吸收西方外來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適合中國的實際,不能照抄照搬。他說:“繼承中國過去的思想和接受外來思想,并不意味著無條件地照搬,而必須根據具體條件加以采用,使之適合中國的實際。”1956年4月,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講話,在論述最后一個關系,即中國和外國的關系時,他說:“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在此,毛澤東就向外國學習什么、如何向外國學習作了精辟的闡述,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也證明他從來不反對向外國學習。
(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
1951年4月,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毛澤東給中國戲曲研究院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他認為,不管是京劇還是其他戲曲形式,都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繼承中不斷發展和創新。1956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討論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發言稿時提出,要把政治思想問題同學術性質的、藝術性質的、技術性質的問題區分開來,強調為了發展文化和科學,要貫徹毛澤東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兩個口號。這是黨中央和毛澤東首次提出“雙百”方針。
“百花齊放”是一個形象的比喻,“百家爭鳴”是借用了一個歷史典故。毛澤東在此借用這個典故,賦予其新的含義,就是希望我國的科學文化領域,凡是學術問題,要展開自由的競爭、充分的討論,黨和政府各級部門盡可能不介入,不作結論。正是基于此,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會議的總結講話中指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我看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
(三)“為人民服務”的方針
毛澤東認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2]857他認為人民大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文化的最終源泉是人民大眾的豐富生活實踐。他說:“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2]860毛澤東在這個地方談的雖是文學藝術,但筆者認為也適用于其他文化形式。基于此,他反復強調,一切文化工作者都要時刻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一切革命的文學藝術家只有聯系群眾,表現群眾,把自己當作群眾的忠實的代言人,他們的工作才有意義。”[2]864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領導下的一批優秀文化工作者,響應黨和毛澤東的號召,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奔赴抗戰前線,和廣大的官兵同吃同住同戰斗,體驗生活和感受戰爭,因而創作了一大批反映抗戰前線官兵戰斗生活、被廣大官兵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極大地鼓舞了官兵的戰斗士氣,為贏得抗戰的最后勝利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文化源于大眾,就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建設,根本目的都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1944年10月,毛澤東在《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中明確地說:“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系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2]1012
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毛澤東認為主要是文化的大眾化,即文化產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當然不限于大眾化,還有其他,這里面大有文章可作。他說:“許多同志愛說 ‘大眾化,但是什么叫作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2]851在此,毛澤東提出了要想創造出為群眾歡迎的作品,就必須首先向群眾學習,懂得他們所思所想。
總之,毛澤東同志關于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基本方針的論述,對新時代我國的文化建設將會起著長遠的指引作用。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毛澤東文藝論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129-130.
[4]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