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雄亮
(湖南信息學院電子信息學院 湖南 長沙 510015)
專業建設是人才培養的藍圖,如何在培育高素質、高能力、高涵養技術人才的傳統專業目標上,融入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就成了“雙創”時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1 國外的“雙創”教育發展較早、學科體系的完整。美國在1919年就開設了創業類教育課程。經過近100年的發展,目前美國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一般由創業基礎理論課程、與專業結合的創業課程、創業實踐課程三個部分組成。其展現出來的特點是具有明確的人才培養方向,比較健全的科學體制,系統化的課程體系,雄厚的師資隊伍力量,豐富的實踐教學,同時還具備完善的科學評價體系。上世紀50年代,德國在國內的職業院校中創建的“模擬公司”,是當時創業教育中最早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創業實踐教學方法。日本在1994年開設了“綜合學科”的課程教學,將“雙創”教育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通過階段性、層次性的教育,保持整個創新創業教育的可持續性。澳大利亞也非常重視小企業創業教育,澳大利亞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TAFE)就是主要針對如何創立小企業的創業教育。
綜上所述,國外“雙創”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的融合全面而深入,不但有較成熟的配套課程為支撐,與相關專業課程也有深入的融合,為我國“雙創”教育改革深化提供了較好的借鑒。
1.2 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經過初步探索階段,已逐漸步入深入研究和發展的道路。我國的創業教育開始于1997年“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在國家制度的大力推動下,我國高校專業從多層面對創新創業教育和各專業特點的融合進行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
牛杰、李晴、朱敏針對高職電氣自動化專業提出一種“嵌入模式”融合雙創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思想[1]。開設創新創業指導、創業心理與技能、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融合“雙創”。職燕、張烈平在高校已經創建創新創業學院,提供專門創新創業教育,在創新創業教學過程中,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和考核模式[2]。何國鋒、樊曉虹,從理論教學和實踐環節改革兩個方面對專業課的改革方案進行了探索,通過“智能電網研究中心”和“風、光互補儲能一體化微網實驗平臺”為“雙創”基地[3]。何玉林,姚年春,徐敏運用TRIZ理論構建了高職“項目載體,技能遞進”創新創業能力人才培養模式[4]。
綜上所述,“雙創”教育在融入專業獲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做好第一課堂教育的同時,并向第二課堂延伸,形成兩者相結合的模式;二是加強創業知識理論學習和應用于實踐的教育模式;三是打好“雙創”教育的基礎,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四是在學校內部成立“雙創”活動中心,為培養提供運行基礎。
通過知網查詢包含“雙創、專業”關鍵詞的論文共399篇,其中多集中于高職類專業,對應用型本科自動化專業融入“雙創”教育的研究較少。
2.1 “雙創”培養理念認識欠充分。“雙創”教育在我國的時間不長,大量教育工作者習慣于以往的單純的傳授知識和技能,而對于教學中融入“雙創”的認識欠深入和充分。對教學中融入“雙創”還帶有抵觸、為難情緒。樹立注重素質教育、雙創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全新教學理念,是推動“雙創”落地的首要任務。
2.2 “雙創”教學研究欠深入。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雙創教育的理念、內涵、目標及意義,雙創教育的體系框架,雙創教育的具體構建等方面。在如何融入與專業、課程內容;采用什么樣的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培養“雙創”能力;如何考核“雙創”能力和素養等方面研究不足。
2.3 “雙創”師資不足。深入推進“雙創”教育,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現實是專職教師教學能力較強,但“雙創”能力較弱,企業外聘教師,專業“創新”能力較強,但教學能力較弱。既具有教學能力又同時具有“創新”能力的師資數量嚴重不足,無法支撐“雙創”教育的落實。
2.4 “雙創”教育配套機制不足。“雙創”教育是對傳統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勢必對傳統的課程要進行改革和創新。傳統的教學管理制度等配套機制勢必也要進行改革和創新,否則勢必會制約和束縛“雙創”教育的改革和創新。由此可以看出,應用型本科自動化專業與“雙創”人才培養的研究成果遠遠不足,需待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