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艷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八中學 寧夏 銀川 750023)
小說是中國文學作品四大體裁之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說賞讀與分析不僅在中考中頻繁出現,從更高層次上被認為是“生活的教科書”,給人以精神上的慰藉與思想上的啟蒙。小說故事情節闡述核心是塑造人物,部分學者提出“文學是人學”,讀文學作品就是讀自己、讀社會、讀人生,而小說作為“人學”,則須仔細揣摩作品濃厚的文化內涵、情感表達方式及語言特色。小說語言具有極強的表現力,三言兩語,便能寫活一個人物,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短短幾百字,便能折射一個時代,風云變幻,令人嗟嘆;然而在長期的小說課文教學過程中,傳統課堂閱讀教學方法把小說教學變成中心提煉、段落劃分、定向感悟等繁瑣分析,使學生缺乏對小說意境的心醉神往,領略不到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把握不住小說語言的美感靈性,從而產生厭惡、逃避情緒,閱讀水平提升不盡人意。葉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貼切的詮釋了小說教學的宗旨:小說課堂教學首先應增強學生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與共鳴,激發其對故事情節發展的好奇與學習興趣,其次才是引導學生去感受細節及深層次剖析,循序漸進地提升審美品位和鑒賞水平,升華心靈感知,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達到素質化教學目標。
小說閱讀教學關鍵是要拉近作品與學生情感體驗間的時空距離,讓學生走進時代與情節,讓人物故事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再現,使其在不同時代歷史交融中對情節產生共鳴,身臨其境。一般小說篇幅較長,在實際教學中,閱讀全文的任務常布置在課外時間完成,許多學生缺乏故事情節發生背景理解,閱讀過程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課堂上由于時間有限,老師常以略讀、跳讀或重點品讀的方式直接切入剖析人物特點,歸納大意,探究主題,從而使學生斷章取義,缺乏整體意識,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如果能夠在課堂教學前,給予充分背景切入引導,創設相應的故事氛圍,則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還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與作品的個性、氛圍、內涵相融合,更好的感悟作品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準確把握文章的起、承、轉、合。例如在《故鄉》一文中,最震撼人心的不應該是主人公閏土“多子、饑荒、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而是一聲“老爺”中所顯示出閏土精神意識上的麻木。
小說構思最主要的是故事情節,而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抓牢不斷變化的線索、梳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是鑒賞分析的基本內容,而問答設計對線索梳理起到提綱挈領作用。以《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為例,在初讀課文時,設計問題“小說的主人公是誰?”,“大家是如何判斷出于勒不是小說的主人公?”,經學生交流討論后歸納總結;請同學們思考“既然小說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那么小說為什么處處提到于勒?”,待學生討論交流后,歸納總結于勒在小說中的線索作用,貫穿全文,“圍繞于勒,小說寫了那幾件事?”,進一步梳理故事情節,最后“作者這樣安排故事情節有什么深意?”學生在由表及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輕松理清故事情節,由淺入深的理解了文章主題。課堂教學問題設計有利于激發、啟迪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問題設計應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小到大,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原則。學生對這樣的架構十分容易理解,當我們在引導學生分析故鄉變化的原因時,學生幾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來,從而印證了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小說作品中常常利用“留白”技法,給讀者留下思考和填補的空間,小說教學中則結合作者精心設計的這種審美空間,合理發揮學生想象,讓小說具有更加吸引人的魅力,同時升華主題思想。教師在小說閱讀教學中,應該適當引導學生關注這些“留白”,使學生多角度地解讀小說的人物形象和主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抓好“情感一質疑一想象”三個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學作品的情感性和形象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審美能力與培養智力熔于一體。在教授《變色龍》一課時,學生在分角色朗讀課文后,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初步了解了奧楚蔑洛夫對上謅媚,對下欺壓的性格特征,細讀課文之后,有學生質疑:“寫外貌時為什么突出一件始終伴隨他的軍大衣?”,隨即可引導學生以《奧楚蔑洛夫的軍大衣》為題,表達自己的想法。小說《窗》結尾只一句話“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戛然而止,顯然,學生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如能順勢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續寫結尾,則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滿意效果,有學生以《窗里窗外》為題,巧用對比,展現了道德品質上的崇高與卑下,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與污穢不堪,從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內涵。讀者在閱讀中很容易找到文本的許多“空白點”,這些空白點激發學生聯系自己的期待視野去想象、去“補白”,從而獲得獨特視角的審美體驗,激發了學生獨立思考、探究主題的積極性,并從思想意境方面升華超越小說本身。
在實踐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小說文本,應采用不同教學方法策略,精心設計,勤于總結,從課堂導入入手,創設情境,加強學生親身體驗與情感共鳴,從小說中獲取心靈慰藉,激發學生閱讀小說興趣和想象力,養成良好的小說閱讀習慣,不斷提升鑒賞分析水平與寫作能力,讓小說閱讀成為學生成才道路上的良師益友,提升課堂教學素質教育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