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榮良
(廣東省云浮市云安區(qū)富林鎮(zhèn)中心小學 廣東 云浮 527300)
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們要面臨新的課程改革挑戰(zhàn)。教師們應該徹底轉變自己的教學形式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轉變自己在課堂當中的角色位置。在新形勢的小學課堂當中,教師的態(tài)度及適應能力等成為新課程改革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在新型的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當正確的看待小學德育課程。新的教育理念詮釋德育教育,并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成為兒童活動的合作者與支持者。筆者根據多年的德育教學經驗,得出以下幾點:
在新的教學形勢下教師首先應該樹立起新的德育觀和學生觀。教師應當轉變以往道德先知的角色,教師在德育的道路上與學生是親密的朋友,并不是德育的先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二者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是最具有活力的,一旦他們建立起自身的學習意識,能夠很快的接受新的事物,將新事物轉化為自身所需要的學習需求。他們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他們的這種意識甚至有比成年人更強大的道德觀念和意識。這些都是我們所不能輕視的。因此,在新形勢下教師應當樹立起與孩子一樣的成長理念,同學生一起去解決生活中所出現的道德問題。教師親身感受感情培養(yǎng)道德行為,并且成為學生德育路上的好伙伴。
教師履行直接實施德育教學課程的職能,是學生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決定者。教師是最了解學生的特點,學生個人愛好,學生個人能力,學習習慣等。相關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階段的課程教材并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的。教材是讓老師用于和兒童一起參與活動的相關道具,是活動進行過程中的一件道具。教材是以靜態(tài)的形式出現。它不能指引師生進行課程活動。教材本身是一個多元化與相異性的教學空間。教師應轉變以往的教學形勢,成為使用教材的決策者,成為新課程教材使用的實施者與創(chuàng)造者,將教材作為工具使用,教材可以根據教學情境不同。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的不同進行相應的修正與重新開發(fā)創(chuàng)造,發(fā)現和利用身邊的各種教學資源是每一位教師所必須關注的問題。教師將課堂進行無限的擴展,以整個社會作為兒童德育課程的教學場所,讓學生不僅能夠從教材上獲得知識,也能夠通過對于自然的感悟。理解道德的真正含義。教師則成為德育內容的創(chuàng)造者,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發(fā)揮出教師的主導性作用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價值。讓課程最大程度地接近學生的生活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應該極力的更正自己的位置。在新型的教學形式下,教師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發(fā)揮出自己的最大的潛能,為新課程教學的教學內容更新增磚添瓦。
構建起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德育任務,教師作為這些德育活動中的重要參與者。因此,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非常和睦的合作關系。教師是學生德育活動的主動參與者,是學生的玩伴。教師應該改變以往在課堂上高高在上的樣子,使得學生產生距離感。教師應該同學生平等對話,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努力的調整好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是知識傳播、知識生產、不斷更新的場所。教師在德育教學中不僅需要扎實的知識面,還應該吸收各種各樣的新型知識體系,擴展自身的文化底蘊,了解更多的教育形式,了解教育中的行為形式,并不斷地進行改進和完善。教師應該將自己設身處地的安置于活動當中,通過不斷的研究診斷來解決相關的問題,起到指引學生的作用,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觀察水平和教師的自身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成就感。教師應該善于同學生進行交流,搜集學生的相關信息,并將理論知識與實際互相綜合。感性的經驗與理性的認知相互結合,設計出符合生活實際的教學課程,制定出符合這些學生特點和水平的教學方案,讓這些學生在德育活動中實現自我的全面發(fā)展,從而獲得成就與體驗,從而感受個體存在的價值獲取心靈的愉悅和成就感。
綜上所述,隨著新教育形式的不斷更新,小學階段的教育形式有了新的要求。作為這一階段的教師對小學學生德育課程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明確自身作為德育教師的角色位置,努力的實現自己所在的位置將以往的教學形式轉化為適合當下大的教學思路。根據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以及新時代所賦予年輕一代的新要求,作為小學階段德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參考,以學生真實的生活寫照為依托,通過教師自身的知識底蘊為依據,同學生之間搭建起友誼的橋梁。積極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在愉悅的活動當中接受德育教育,提升自己的學生的德育水平,達到理想預期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