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梅
(甘肅省和政縣教育局 甘肅 臨夏 731200)
現行階段,國家更加重視學生的德育發展,學校德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德育生活化已初具規模。學校和家長非常重視德育生活化教育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學校通過制定各種規章制度,為德育生活化實施構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學校教師在德育課堂中不斷探索德育教育的新的教育策略,將德育生活化教學落實到實處并運用到日常教學中,使德育教學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日常行為,在道德規范中生活,在生活中規范道德。雖然德育生活化在學校常規教學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在實施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2.1 德育生活化概念界定不清。雖然學校德育工作形成了初步的實施細則,但對德育生活化教學仍然存在盲區,德育生活化是什么?德育生活化需要如何展開?學校和教育工作者也沒有達成一定的共識。有的人認為德育生活化是一種教育方式,對于德育生活化得認識停留在表象和描述性階段。學校在德育生活化教學中也沒有形成規范化的綱要和界定范圍。首先,德育生活化離不開現實生活,必須以生活為基石,從生活的點滴出發,在生活中接受德育培養。其次,德育生活化強調人的主體地位,是人在生活實際中的道德實踐和規范。
2.2 德育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在學校教育中,德育教育占據重要部分。但是小學德育的內容層次化意識較為嚴重,從學生的品德發展的規律看出,學生的品德發展也是具有階段性的,在不同階段學生的品德發展也具有著很多差異。因而,德育教育應該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切實有效地確立符合學段的教育內容,而不是脫離生活實際。從而保證德育教育內容的有效發展、深度和廣度逐步加深。但遺憾的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德育內容卻恰恰忽視學生品德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教學內容制是單向地培養,而沒有根據學生的學齡階段有效地開展德育教學,這樣就導致脫離學生的實際,忽視個性差異的德育教學,違背了學生發展的正常途徑,德語教學如同被抽去了教學的根基一般,變成了生硬的教學內容和學生難以接受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真正樂于接受的方式和教學內容沒有很好地展開。
2.3 德育培養忽略學生的主體發展地位。在德育生活化教學策略上,語言式強化仍然占據主要位置,班級管理中教師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久而久之,學學德育工作開展緩慢,只看重學生的接受效果,忽視學生在道德發展中的主體作用,以相同的道德標準量化學生的發展。德育教育忽視學生對真善美的本真追求。在被動的教育模式下接受書本的知識。很多時候,學校圍繞德育生活化開展的活動過于單一。歸根結底,徒有教師的課堂教學而無學生的親身實踐環節。學生的德語學習只是被動的參與和教條式的接受。完全沒有受教育者的領悟、反思、自省的內化過程,所以說,德育生活化也就不可能真正付諸于日常教學中。
3.1 德育教學應回歸生活本真。生活化的德育教學應回到生活當中,但它不全是完全依靠生活來引導學生的發展,而是通過身邊的生活實例要規范學生的一言一行,啟迪學生如何去辨別、去反省自己,它是對現實生活領悟能力的一種深度回歸,是一種知錯就改的自我意識洗禮。這種回歸生活本身也意味著一種道德態度和生活態度的再次升華,在生活化的德育教學過程中,是長久性影響的情感震撼,應重視對改造生活的意義思索;它喚醒學生對生活真實的、現實的主體性追求,展開學生的內在精神性過渡。觸及他們內心道德的自我問題,對學生觸及內心深處內心的真實所需,形成自我的道德理想與現實生活的張力,是學生思想的解放過程。從生活的本真出發,培養學生自主的道德意識,更是德育在其理應堅守的精神陣地。
3.2 德育教育應重視榜樣教育。“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可以看得出,一個人的德行修養離不開身邊人的傳播和影響,有道德的生活重在對生活的規范和反思,一切行為習慣源于生活又引導生活。德育生活化是學生真正地借助于主觀能動性改變自我的過程。德育生活化的教學是學生在對身邊的榜樣進行再次發掘并靈活運用于自身生活情境中的道德熏陶。所以,學校德育生活化是學生潛移默化的過程,來助推學生發現自身不足并借助于優秀人物的品質加以改正,從而激發學生人生發展的更高向往和積極探索。也只有在優秀人物的先進事跡當中,教育對象才會在自身主觀能動性下形成“樂取于人以為善”的生活態度去反思自我、突破自我和改觀自我。
3.3 德育教育應規范律己,做到知行統一。“道德的基本要求就是紀律精神”。因為“通過紀律這種無形的手段,我們可以學會對欲望進行克制,沒有這種控制,人類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足以可見紀律對于學生德育發展的重要性。在學生德育培養中通過紀律約束可以提高學生的遵守和服從意識,所以,學校要重視紀律規范來引導和啟迪學生。要落實紀律教育的有效性教學活動,就必須要在德育教育中充分灌輸紀律教育。同時,德育生活化是構建師生融洽環境強有力的支撐,同時仍需規范好學生的一言一行,這樣才能做到德育和生活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