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實
《朝鮮文學史》課程是朝鮮語專業的必修課程,本課程是朝鮮語(韓國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朝鮮文學史》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學生學習處于被動狀態。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對文學不感興趣,文學知識儲備相對薄弱,對朝鮮文學作品的閱讀能力不高。學生又缺乏訓詁等方面的知識,對古今作品在語言及表達方式上的巨大反差難以把捉,對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內涵也感覺比較疏遠,難以做到兼收并蓄,為我所用。一些同學無法理解學習文學的意義,在學習中產生畏難或厭學的情緒,影響教學工作的開展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是文學史課程講授的內容都是老師來調整和講解,未能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不同興趣訴求,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很多情況下仍是基于教師的一廂情愿,實際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五位一體”多維教學模式是指運用多媒體和網絡平臺等多種手段進行“聽、說、讀、寫、譯”五項語言技能與文學課程相結合的一種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多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并鍛煉朝鮮語(韓國語)“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語言技能。通過這種教學模式,既能提高學生的基本文學素養,又可以提高基本語言技能,是一項雙贏的教學模式。那么《朝鮮文學史》課程如何巧妙地與語言技能相結合,又不失文學課程的特性,是一項重要的課題。下面將針對《朝鮮文學史》課程從“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進行探索。
“聽”主要是指學生能夠聽懂相關的文學知識內容的講解。因為文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難度,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聽力基礎,在原有的聽力基礎之上,再講解相關的專業術語和專業詞語,對于學生能夠聽懂文學相關知識具有很大的幫助。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準備相關的音頻和視頻等內容,輔以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進行授課。制作朝鮮文學教學課件時,盡可能搜集相關的音頻和視頻資料,在相關知識點中進行利用。在講授到相應的文學知識點時,可以播放相關動畫。但是不能喧賓奪主,只顧鍛煉聽力而忽略知識點,因此在播放相關動畫視頻學之前,教師需要用韓國語講授相關的文學背景知識、文學體裁等,引導學習對相關內容的預知,然后播放動畫,在播放結束后,根據動畫內容進行文學問題設計,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動畫視頻的時間需要短小,在5-10分鐘左右適宜,不能大量地穿插動畫,而失去文學課程的特色。對于某一個文學知識的介紹或對作品的講解,可以搜集韓國相關教授專家的點評和采訪內容的音頻和視頻,讓學生多角度去理解作品。另外,一些時間較長的影視作品,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教師把相關小說制作成的影視作品《春香傳》《沈青傳》《洪吉童傳》《興夫傳》等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以登入教學平臺進行觀影。
這些動畫視頻和影視作品對話內容皆用朝鮮語、韓國語,學生在觀影的同時,既可以鍛煉朝鮮語(韓國語)聽力,又可以了解相關的文學作品內容,又不失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說”主要是指學生運用朝鮮語(韓國語)“說”相關文學知識內容。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設計一些相關文學知識,引發學生思考,并要求學生運用朝鮮語(韓國語)來回答。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語言技能之一“說”得到進一步鍛煉。具體的“說”主要從下三個方面進行。
“說”之“復述”,要求學生閱讀神話、民間故事、小說等敘事文學作品后運用朝鮮語(韓國語)進行復述。比如在講解檀君神話故事時,學生根據《檀君神話》動畫視頻內容和教材《檀君神話》內容的描寫,進行《檀君神話》的故事復述。在復述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口述過程的出現的錯誤進行糾正。
“說”之“回答問題”,要求學生根據教師講授的知識內容,運用朝鮮語(韓國語)回答老師設置的相關問題。比如一些基本概念的思考,何謂神話,何謂歌謠等。也有一些根據文學作品內容的思考問題,比如朱蒙神話中反應的思想,朝鮮神話中體現的民族精神等等。
“說”之“唱”,朝鮮文學作品中很多歌謠,高麗俗謠等,可以教學生“唱”,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并且能夠使學生快速記住歌謠、俗謠內容。比如《黃鶯歌》《井邑詞》《公無渡河歌》《歸乎曲》《青山別曲》等等。
“讀”主要指學生閱讀運用朝鮮語(韓國語)撰寫的相關文學教材內容和朝鮮文學作品原文。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高,文學知識面有所擴展,學生的語言技能之“讀”得到進一步的鍛煉和提升。“讀”主要從以下面三個方面進行。
“讀”教材。在授課過程中,根據教學環節需要,學生需要閱讀教材內容,又因文學課程不同于閱讀課程,不能停留在教材書面字句和簡單閱讀理解的層面上,而是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掌握文學知識。閱讀要求較高,對于閱讀的時間也有限制,學生需要在短時間內默讀和理解相關的文學知識,在一些專有名詞和特定的文學詞匯教師應予以解釋,幫助學生快速理解。
默“讀”作品。學生不僅要閱讀教材內容,內容較長的小說等敘事文學作品需要學生在課前、課外進行閱讀,教師根據課程需要進行布置。學生在閱讀作品原文的過程中,會增強語感,對文品內容會形成自己的認知。朝鮮文學中的古典文學部分,很多作品原文是古漢語創作,學生閱讀過程中,又需要具備一定的訓詁知識,此時,可以結合古典文學作品原文和朝鮮語(韓國語)翻譯版本進行對照閱讀,而此時的閱讀則是需要泛讀和快讀。
朗“讀”作品。朝鮮文學作品中詩歌、歌謠、鄉歌等抒情文學體裁作品進行有感情朗讀,在朗讀過程中,能夠體會朝鮮抒情文學作品的含義。
“寫”主要是指學生運用朝鮮語(韓國語)進行仿寫、概寫、改寫等寫作訓練,旨在培養學生固化讀寫一體化習慣和意識。而這種寫作訓練有別于作文寫作,學生通過論文寫作、文學作品讀后感寫作,小說結尾改寫等在這種寫作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和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并會在不自覺中領會文學概念,加強文學專業術語的理解和應用。這種“寫”的訓練是本門課程的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中常用的考核形式。“寫”具體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寫”論文。學生在經過初級、中級階段的寫作訓練中,已經具備基本的寫作能力。教師引導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從所學的文學作品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學生首次撰寫論文,難免會出現摸不著頭腦的情況,此時,教師根據進度進展,適時為學生提供一些優秀論文,引導學生閱讀和模仿論文的基本撰寫要素,并根據提供優秀論文模板進行論文縮寫訓練,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逐了解論文寫作的基本要素,論文撰寫能力得到鍛煉與提升。
“寫”讀后感。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后,可以運用朝鮮語(韓國語)進行讀后感的寫作。讀后感的寫作重點在于“感”,這部分要求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進行寫作,以提高寫作水平,同時能夠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改“寫”小說。學生進行小說改寫的嘗試,既可以鍛煉寫作,又可以使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于作品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幫助。
“譯”主要是指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朝(韓)漢互譯,包括筆譯和口譯。這種翻譯訓練,對于學生能夠精準把握文學內容有較大的益處。具體的“譯”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筆“譯”文學作品。教師可以根據課堂需要進行課前預習布置或課后作業布置翻譯歌謠、俗謠、小說等。比如《歸乎曲》《動動》《青山別曲》等俗謠,要求學生高水平翻譯,符合俗謠特點。學生也可以翻譯現當代小說節選,鍛煉學生文筆。
口“譯”文學教材。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根據授課需要,要求學生口頭翻譯文學教材上需要重點了解的內容。通過翻譯可以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文學史課程定位區別于傳統的語言教學課程,不能過分夸大“聽、說、讀、寫、譯”的五項語言技能,而弱化文學知識的講授,且由于文學知識晦澀,難度較大,教師需輔以多媒體、網絡等多維技術手段完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多方面多角度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