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炳彩
品格是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礎,初中生階段應該從生活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細節來培養孩子的品行。為了能夠讓初中生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熏陶對孩子們學會遵守各種規矩,形成基本的認同歸屬感,孩子的健康成長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德育工作認識不足。由于教育評價體系的滯后,有些學校認為德育是一項軟指標,智育是一項硬指標,德育工作是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任課教師認為自己的任務是教書,對德育工作不主動、怕麻煩、不耐煩,這樣對學生的德育工作只有學校德育處和班主任在做,工作的力度跟不上,德育的實效性不夠。
2.德育內容有失偏頗。有些學校對德育的管理只停留在對德育檔案資料的收集上,對德育常規是否落實,德育內容是否科學則不太關心;有些學校把校園衛生清掃是否及時徹底、保持是否良好,寢室衛生內務是否合格等作為德育主要內容;有些學校把對上級部門的德育活動的落實情況作為本學校的德育內容,缺乏校本化、系列化的德育內容,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較差。
3.德育工作方法單一。學校缺乏對德育對象新思潮的預見性,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德育工作缺乏規劃,方法單一,缺乏“與生俱進”的有效德育手段,導致德育工作走過場;對學生的管理,以管代導,采取高壓式教育,以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獎懲條例和老師的威嚴使學生服服帖帖;簡單地把學生作為教育對象進行說教,學生存在排斥心理,德育工作缺乏實效性。
4.德育工作途徑不暢。專門的德育課教學在一些中學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往往成為其他主課的犧牲品,教學時間得不到保障。同時,其他各科教學未能做到寓品德教育于教學之中,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只顧教書,忘了育人,有的教師則游離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簡單聯系學生實際,使學生反感,導致德育教學途徑不暢通,沒有發揮主渠道的作用,讓學校德育的實施喪失了主陣地。
學校德育應促進學生有靈性、有人性、有個性地發展。然而,冷靜審視學校德育陷入尷尬境地的現狀,探其原因有:
1.觀念轉變困難。近年來,“效益”一詞,已成為各行各業追逐的目標,學校也不例外。由于教育評價機制還不健全,學校教育唯分數論,育人觀念淡化。在應試教育體制下,一切教育評價的著眼點都聚焦在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學教育工作中,學生“一俊遮百丑”的現象比較普遍。部分教師只顧教書不管育人,將“教書”和“育人”分割開來,忽視了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
2.工作后勁不足。目前,各中學都設置和配備了專門的德育機構及工作人員,如政教處、團組織,專門負責全校德育工作。但在唯分數論的指揮棒下,這些機構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提醒自己把握好“度”,盡量減少了活動時間,充當起了可有可無的和聲的角色,生怕他們過多的德育活動會沖撞了應試教育這個主旋律,以免招致“不務正業”的非議,引來任課教師和學生的反感。有些學校為了提高教學成績,甚至把應有的班團隊會時間也擠占了。學校的德育工作部門只能把工作計劃掛在墻上,落實步驟留在心里,年底總結編在紙上,發揮德育網絡的作用成了一句空話。
3.重大節輕小德。由于德育內容滯后,在當前的中學德育內容中,極多地注重政治立場、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熱愛祖國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養,而較少地重視行為習慣、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等細節品行的養成。如教師對學生不愛勞動、不講誠信等問題采取淡化甚至逃避的處理態度。
教育的宗旨是促進人的發展。新時期中學德育工作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其生命發展需要出發,真抓實干,創新機制,不斷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使其主動構建自己的德育大廈,促進讓德育工作健康協調發展。
合理、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是各項德育措施、各種德育活動得以落實的重要基礎和保證,管理體制不理順、不合理,工作中就易發生相互推諉、拈輕怕重等不利于工作落實的現象;工作制度不健全就會出現想起什么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工作隨意性現象。這些由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造成的現象給德育工作的落實埋下隱患。
1.明確德育管理主體。建立以“德管辦”為管理窗口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德育工作主要是學生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個性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建立以學校“校長、分管副校長、德育處、年級辦、班主任(科任教師)”的德育管理責任體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傳統德育管理體制中的職責不明、落實不利等弊端,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一是完善德育規劃與調整制度,充分發揮學生代表、教職工代表、家長代表在德育規劃與調整中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德育規劃中的針對性、前瞻性。二是制定、完善“德育辦”的工作制度、對“德育辦”的考評制度等。三是各年級制定和完善“教學工作”和“德育工作”時間分配比例制度,為德育工作的落實提供時間保障。四是完善班主任家訪制度、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班主任例會制度、班主任培訓制度、優秀德育工作者表彰制度等。五是班團會檢查評比制度。六是建立“優秀學生”“優秀團員”等考察、表彰制度。七是建立“困難學生”教育幫扶制度,例如德困生的結對幫扶制度、留守生幫扶制度等。八是建立學生心理疏導制度。成立心理咨詢室,及時排解學生成長中的困惑。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生的信念和生命的境界,就是要通過營造和諧溝通、寬容理解、積極向上、其樂融融的學習生活氛圍和環境,使師生獲得富足的精神生活和厚重的文化底蘊。
1.優化學校環境。學校是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對他們進行德育的“德育場”,學校環境的優化對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與培養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在這一方面應做到:一是校園環境美化、文明、衛生、清潔,各項設施和布置具有教育性、知識性,讓青少年在整潔、優美、富有教育意義和時代氣息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二是加強學校德育工作隊伍建設,提高德育師資的整體素質,做到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三結合,使青少年德育工作滲透到青少年的生活、學習、活動的各個方面。
2.優化家庭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應給中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環境和氛圍,家長要學會道德教育的藝術,明白言傳身教的道理,要塑造家庭的民主氛圍和文化氣息,杜絕家庭道德中精神垃圾的產生及對孩子的侵害,拓寬家庭道德教育優美的人文環境。
3.優化校外環境。社會各部門要大力協同、配合,凈化校園周邊環境,減少青少年學生道德教育滑坡的環境誘因,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校外道德教育監護和督導系統,使學生在校外的環境得到凈化,使之走上健康文明的陽光大道。
要真正使中學德育取得實效,還是得從根本上改變目前中學德育中唯分數論的狀況,切實實施素質教育,建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德育評價制度,以發揮評價的激勵、教育、導向功能,有利于學生主體的終身發展。
1.評價過程要多元化。在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中,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再是優秀與否的唯一依據,更應注重學生成長中的收獲、綜合素質的提高及發展潛力,把學生綜合素質中的品質與素養、實踐與探究、科技與創新、審美與表現、運動與健康等五方面要求結合起來,對學生做出貼切的綜合評價。比如,學校實施“學生成長檔案”舉措中,“成長足跡欄”應幫助學生明確學期目標、學年目標、學段目標,并記錄各階段目標的達成情況,而“收獲園”欄則記錄學生每一個階段的進步,除了獲獎證書等榮譽外,更多地應反映學生成長的作品樣本,比如優秀作文、繪畫作品等。
2.評價主體要多元化。構筑包括學生自己、家長、教師、同伴(同學)在內的多元、互動評價結構,使評價更能發揮激勵、促進的作用。如開展“我眼中的自己”評價活動,讓學生分析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得出自我的總體評價,能體現學生對自己的德育行為擁有的自主發言權。還可以開展“心靈留聲”活動,由“老師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同伴眼中的我”三部分構成,讓教師,家長,同伴分別做出評價。通過多角度的綜合評價,能使每個學生更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
總之,德育是一項博大精深而富有藝術性的陽光工程,需要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新理念引領學校德育創新,用心和智慧去經營,真正落實德育為首的教育方針,凸顯學生在學校德育中的主人翁地位,增強中學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體悟人生的真正意義,張揚生命之力,煥發生命之美,快樂地生活、學習,享受成長的喜悅,促進中學德育工作健康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