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美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烏江中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分層教學法是對班級學生進行資質分層,依照個人的學習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是一種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學習策略。傳統教學發展到今天,自然有其優勢所在,但是其弊端也是十分明顯的,通常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而分層教學法尊重學生的教學地位,使英語教學告別了“一言堂”時代,通過師生、生生的積極討論、表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確保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為了有效地開展分層教學,教師首先要對教學對象進行合理分層,讓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與英語的教學方法達到統一。例如,教師可以綜合考慮學生學習英語的思維靈活度、學生的學習能力高低及學生的英語成績等情況,把學生分為“甲”、“乙”、“丙”三個層次。其中“甲”是綜合方面都比較優秀的學生,“乙”是某一方面相對較為優秀的學生,“丙”是各個方面都比較差的學生。英語教師在對初中學生進行教學時,把初中學生進行分組,每一組都需要包含“甲”、“乙”、“丙”這三種層次的學生,“甲”類學生有很強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乙”類學生對英語某一個方面表現突出,有著一定的學習興趣,而“丙”學生英語綜合情況普遍都比較差,基礎過于薄弱[1]。英語教師就需要根據這三種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比如,對“丙”類學生重點抓其英語基礎。
不同的學生個體發展的情況不同,這就造成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同,所要學習的目標要就不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將教學的目標進行分層,進而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計劃,使每位學生都可以得到發展。例如,初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層次各不相同,初中英語教師也就依照著初中學生英語綜合水平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根據初中學生英語水平的高低制定出與之對應高低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于英語成績較好、吸收能力較強、理解能力較高的學生,就對其設置較高的教學目標。英語教師對初中學生分層的具體情況目標,要與教學總體目標緊密聯系,使二者實現和諧統一,從而更好地體現出教學目標分層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的科學應用。
通常狀況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知識接受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成績好的學生知識接受的能力較強,教師對這部分學生能夠提升學習進度。反之,成績后進學生英語學習基礎不強、學習接受能力一般。所以,英語教師安排教學任務應該按照學生的學習的實際狀況來進行,使得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在科學合理教學狀態下高效地進行學習。例如,英語教師應安排組建課外學習小組,區分三個學習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別的學習指導,并對英語的聽力、口語、朗讀、寫作等四個方面進行練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使得所有學習小組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協作學習。在明確教學進度時,英語教師需要顧及到所有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盡可能地使得全部學生和學習進度同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2]。在每個班級中,學習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數量最多,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此類學生。采用中等教學進度,同時也要顧及其他兩組學生的學習狀況,按照其實際學習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因此,教師在授課時的進度和深度也會各不相同,學生掌握知識程度也會存在差異性。通過明確的考核標準,可以促進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提升初中英語的教學成效。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按照所有學習小組的實際狀況,作為制定具有差異性考核評價體系的依據。例如,對于英語成績優秀的學習小組,其成員英語成績優異,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度學習,所以其所學的知識較多,并能夠深入地理解知識點。因此,教師可以嚴格地要求此小組,制定較高的考核標準,要求達到80分以上的書面考試成績。對于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習小組,其成員英語基礎不佳,接受知識的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教師應該降低教學難度、減緩教學的進度,進而引導這些學生學生英語基礎知識,在學習的練習方面,應該以提升單詞、語法、句型為重點,讓其在實際考核當中能夠更好地解答問題,并促進其英語成績的提升,增加其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其樹立良好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英語教學成果,并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不同,所以在初中實際英語教學中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學生學習水平的不同控制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并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作為根本教學出發點,著重于學生的“整體性”和“個體性”發展,適當地對初中生進行層次劃分,并對初中英語教材進行科學的選擇。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充分發揮分層教學法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