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全面了解和準確把握遷移現象,科學運用遷移規律,對促進學生語言學習中的認識和記憶,對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鍵詞:英語教學;正遷移;負遷移;母語
任何一門語言都是人們在社會中進行交際的工具,大學英語的學習是培養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主要途徑。語言教學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科學,也是一門十分復雜的藝術。同時,語言教學與教育學和心理學規律有著密切聯系。在英語學習中,遷移的影響與作用,是一個常見問題,它涉及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眾多領域。遷移(Transfer),作為一個認知心理學的概念,是指在學習新知識時,學習者將以前所掌握的知識、經驗遷移運用于新知識的學習、掌握的一種過程。遷移又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凡對新知識的學習和新技能的掌握起積極、促進作用的,叫正遷移;如果起消極的、干擾作用的叫負遷移。遷移屬于一種非智力因素范疇,在英語教學中,全面了解和準確把握遷移現象,科學運用遷移規律,對促進學生語言學習中的認識和記憶,對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母語(即漢語)對英語學習的遷移作用
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學生在用英語進行交際時,總在某個或某些方面受到母語的影響,或試圖借助于母語的知識來表達思想,這是不言而喻的。德國英語教學法教授Butzkamm曾經比喻:“母語不是一件外衣,學習者在踏進外語教室之前可以將其脫下,棄之門外。”(郭銘華,2002)這時就會產生語言遷移現象。日常英語教學中,當我們的母語與英語有相同的表達形式時,這種相同的表達形式帶來的遷移必將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讓學生學起來輕松,記起來省力。
在英語教學中,母語遷移現象影響著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
(一)語音遷移
一種已掌握的知識對另一種新知識學習的影響,并非只有正遷移或只有負遷移,實際上常常是在某一方面起正遷移作用,在另一方面又起負遷移作用。漢語和英語在語音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在漢語中母語輔音結尾的現象,在學習英語語音時往往受母語影響,常出現詞尾加元音或拖音的情況。產生語音遷移以及遷移程度大小與這幾個方面有關:(1)發音相似;(2)發音差別較大;(3)漢語中有而英語中無的音;(4)漢語中無而英語中有的音。
(二)詞匯遷移
由于歷史背景不同,漢語中的詞匯與英語中詞匯不可能是一一對應的,即使大體對應的詞匯,在具體的使用中,受到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在詞匯、詞義以及用法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這種差異還存在于場合、語氣等方面。英語中一詞多義,一詞多性的現象極為普遍,這往往成了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難點。學生在學習和運用方面局限于英漢單一對應的詞義上,犯了許多嚴重的表達錯誤,這也是詞匯負遷移的體現。
詞匯負遷移存在于許多方面。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1)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的混用;(2)冠詞、連詞、介詞的多用、少有或誤用;(3)動詞不同形式的誤用;(4)形容詞與副詞的混用、不同種類代詞間的混用;(5)單復數詞混用;(6)詞義的誤用。
(三)句法遷移
英漢兩種語言在句法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一個細心的教師在學生的作業中不難發現按漢語結構套譯出的英語句子。這種漢語式的不得體英語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小的危害,這也是句法負遷移造成的后果。具體說來,這種英語和漢語的句法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表達結構不同;(2)語序不同;(3)問法、答法與說法不同;(4)適用場合與范圍,語氣的緩急程度不同。
二、已經建立起來的英語知識結構對后續繼學習的遷移左右
如果新學的內容與原有的知識結構達成共性,那么能對進一步學習產生促進作用,產生正遷移。但是,英語語法規則常常有特殊性,所以學生往往會根據已獲得的、有限的、不完整的英語知識和經驗,對新的內容做出不正確的假設,有時會根據所學到的結構形式。
三、漢語的文化背景對英語學習的遷移作用
由于文化背景,民族習慣不同,在不同的場合,相同的環境、對象和條件下,英漢兩種語言卻有著不同的語義表達。中國自古以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為美德,因此有了大量的謙詞謙語,英語人喜歡得到別人賞識與認可,因此有了大量的客套和致謝用語。這種差異具體表現在口語中。
在英語教學中,應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生活禮儀和思維方式,排除文化交際中的干擾,促進英語教學。
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充分發揮正遷移的效力,努力遏制負遷移的發生。
(一)充分發揮語言正負遷移的效力。
大量的國外研究表明,完全排斥母語來學習外語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恰當的運用母語,發揮母語的正面影響,有效促進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語言正遷移。
(二)創設適宜情景,遏制負面遷移。
教師要花費一定功夫,做好事前的啟發誘導工作,創設適宜的實際或虛擬情景,讓學生產生豐富聯想。借助于各種現代化教具,通過教師的形象描述,使學生進入英語環境中,把想象于思考交融在一起。
(三)認真分析比較,實現正面遷移。
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語言知識的本質特征,辨別語言差異,尋找實現正面遷移的主體關聯內容,促進新知識的學習于掌握。引導學生將新知識納入語言系統之中,弄清它的正確歸屬點,避免已有知識對新知識的干擾。通過實現語言正遷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認識節能和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文宇.語言遷移現象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外語教學,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