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利麗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持久性。教師應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溝通師生情感。此外,還應合理利用直觀教具,積極創設教學情景,努力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關鍵詞】興趣;情感;實踐
課堂是實施教育的主戰場、主渠道,要想在初中三年把學生培養成一名合格的掌握一定英語技能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學生學習任務重、時間緊,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所學內容,就要求教師利用好課堂上的每一分鐘,有效地為學生創造條件、挖掘潛力,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一、培養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特別大。如果學生對所學學科感興趣,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想要掌握這方面的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否則,學生可只是形式地、勉強地學習知識,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和質量。學生剛接觸英語時,容易產生好奇心和新鮮感,教師要緊緊抓住這個時機,采用各種手段,擴大和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可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為學生講解英語在生活中的應用,如大到外交,小到產品說明書等,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教師應調節師生關系,使學生從喜歡老師到喜歡老師所教的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滿腔熱情地用自身的愛去感染學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深入了解學生對所學科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況和情緒狀態,及時為他們排除學習上的心理障礙。學生一旦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即可產生良性的雙向反饋,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效率
新課標要求教師更新教學觀念,轉變角色,準確把握教材,樹立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觀念。教師要徹底廢除“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作為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行為主體。學生是發展的,因此,他身上必然會有諸多問題,如上課好動、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如果教師以傳統的觀點看待他們,則是對創造性的一種漠視甚至是扼殺。學生是有主見、有思考的人,教師應尊重他們的選擇,允許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們的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還要讓他們學會動手、動腦,學會收集、分析和總結知識,學會加工知識,也就是把所學知識轉化為基本素養和實踐能力,這也是教育要達到的最終目標。
三、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參與和實踐意識
新大綱不僅要求英語教師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還須掌握聽、說、讀、寫、演、唱、畫等多項教學技能,努力創造逼真的教學環境,營造良好的英語課堂氛圍。比如,我在教 Can I help you?句型時,分別設計了這樣的幾則對話:
1.A: Can I help you?
B:I'm looking for a coat for my daughter.
2.A: Can I help you?
B:I'd like to read something for fun.
3.A: Can I help you?
B:Just two eggs and a glass of milk.
然后讓學生分角色表演。通過角色扮演,學生明白了“Can I help you?”在具體語言環境下的不同意義。我認為,教學內容、語言點的理解運用都必須落實在學生具體的語言實踐活動安排中。在情景中聽說讀寫,在語言交際活動中培養語言交際能力。
英語是一種情景語言,同一個單詞或短語,有時甚至是一個句子或者一小段文章,在不同的情景中都有不同的含義。比如,對“Would like(to)”句型,我是這樣教的:
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do you wan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What do you want to do?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cup of tea?
Would you like a story book? Would you like to read a story book?
Well, I would like a cup of tea, I would like a story book.
I would like to have a cup of tea, I would like to read a story book.
稍作停頓,接著說
I want a cup of tea, I want a story book
I want to have a cup of tea, I want to read a story book.
通過以上簡短的提問和陳述,學生一下子就明白并掌握了“would like(to)”的用法及其與want(to)一詞的聯系,再適當配以幾個含有 would like(to)和want(to)的口譯題,學生就會在輕松愉快的英語情景中感知并掌握這一句型。
教師在課堂上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比如,利用 Pair Work分組練習一段對話,由兩人分角色來讀,效果會比一個人讀要好。在背誦課文時,為他們假設一個和課文有關的環境,允許他們即興發揮。這時會看到他們在精心表演的過程中一絲不茍,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大大提高。
另外,實物、圖片等直觀性強的教具都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比如,在教“Whats it made of?”這個句型時,教師可利用大量實物、圖片進行教學,反復操練,這樣既可以使學生熟練掌握這一句型,又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引出許多新單詞。上課時,老師拿出一條領帶,問學生:“What's this in English?"學生回答:“ It is a tie.”然后問下一個學生:“Whats it made of?”學生回答“Its made of silk.”然后要求學生兩人一組根據自己的衣著服裝操練這兩個句型。這種效果肯定比直接打開課本念單詞、讀課文要好得多。直觀性強,學生有興趣,都愿意積極參與,能將學習英語當成一種興趣而不是負擔,這樣我們的教學就能達到一個良好的效果。
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積極參與英語實踐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不少學生單詞不會讀,課堂上不知老師所云,參與不了課堂上各種聽讀寫活動。這樣一來,不管教師如何精心備課,課堂教學如何生動,要真正提高教學質量還是一句空話。要改變現狀,必須對癥下藥。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學不得法,其中包括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治的方法就是在英語教學中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會學。
? 1.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預習有利于學生發現疑難問題,積極思考,可減少聽課的盲目性,能夠提高聽課效率。
2.指導學生養成朗讀、背誦的習慣
英語是一門有聲語言,首先要過好語音關,清楚發音,繼而進行朗讀、背誦。讀背的過程中,應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這樣能在不知不覺增強語感,也是提高英語水平的根本方法。
3.指導學生養成書寫規范的習慣
教師板書時,筆順、大小寫、標點符號和詞距等一定要一絲不茍,力求規范、美觀,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英語的書寫美,潛移默化地促進他們書寫的規范化,使學生養成書寫規范的習慣。
4.培養學生善于歸納、總結的好習慣
有些教師講得又細又多,學生不但易忘,而且更易混淆概念。教師應通過指示、指點,培養學生發現異同處、歸納要點、總結語言含義的能力。因為經過自己動腦得來的知識才會印象深刻。
總之,課堂教學是學生求知、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結合學生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新教材的優勢,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交際的能力,完成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