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竹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一直以來就是一個相對綜合復雜的社會問題,其涉及到政府、學校、企業和家庭等眾多方面,需要社會各個部門的統一協調,共同作為。本文筆者以農村留守兒童人際交往能力為研究對象,分析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人際交往能力。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環境
前言
農村留守兒童一詞大家并不陌生,但也并未真正了解。筆者在多年教學中發現,當前農村留守兒童有一個特別明顯的問題就是內向、沉默寡言、不善言談、不喜交際。顯然,這與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背道而馳。所以,如何讓農村留守兒童善于交談,敢于交際就成為了我們農村教育工作者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以環境為依托,創設和諧學習環境讓學生想表達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無形的動力,當孩子興致勃勃去干某一件事情時,才會有良好的情趣。所以要想培養農村留守兒童人際交往能力,我們首先得讓學生開口說,主動說,大膽地說,對交往這件事感興趣。那么,問題的核心就落在的學習環境的創設和優化。對此筆者綜合前人的經驗總結了如下方法:
一是創建“心理護師工作室”。兒童心理教育是比較重要的教育方法,主要是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設置的。“心理護師工作室”主要是由專業的心理護師組成,定期為留守兒童開設課程,給予心理指導和輔導。心理護師會根據兒童性格特點準備各式各樣的設備,比如心理沙盤、涂鴉墻、玩偶、各種小人書、玩具等,和兒童邊游戲邊交流,讓兒童在玩樂中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心理話。心理護師一般每周開設3-5次談心談話活動,第一時間了解兒童的學習、生活、情緒、交友、身體等方面的情況,交流感情,培養兒童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
二是創建愛心小屋。設立專項資金,創建愛心小屋,為留守兒童撐起“保護傘”?!傲羰貎和瘣坌闹摇笔覂葓龅亟ㄔO標準要大于50平方米,配備課桌椅、水、電、暖、通訊、網絡等設施,分區域進行特色布置,包括通話區、游戲區、學習區、檔案區等等,打造出一個具有“家”氛圍的場所。學校還可以通過提供親情連線、學業輔導及動員組織義工開展各種形式的幫扶活動,讓孩子們得到溫暖和關懷。
三是創建親子基地。親子閱讀是家長與孩子作為同伴一同閱讀的形式,可以引導孩子與家長分享閱讀體驗,讓家長幫助孩子培養起閱讀習慣,在此過程中建立密切的親子關系。創建留守兒童親子書閱讀體驗基地,將基地打造成為溫馨、舒適、有愛的場所。學校定期組織教師、愛心志愿者參與到親子閱讀中去,幫助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讀書中培養自信、自立、樂觀的人生信仰。
二、以主題活動,指導留守兒童學習交往
3-13歲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面臨自我意識、情緒管理、人際溝通、社會適應等多方面的成長問題。針對兒童這一身心發展規律,我們認為開展多樣化主題活動也是培養留守兒童人際交往能力的關鍵策略。
首先可以舉辦“親子運動會”,組織全校兒童及家長開展了“親子運動會”,以學校會為組織,向留守兒童捐贈運動服;以縣婦聯為組織,向巾幗志愿者征聘“愛心爸媽”志愿者,在親子運動會中,讓“愛心爸媽”志愿者與留守兒童結對,模擬家庭親子運動會,一起參加各種親子運動項目,零距離的接觸增加他們之間交流的機會,在留守兒童和。愛心爸媽”之間架起濃濃的親情橋梁,指導兒童學習與“愛心父母”的交往,讓留守兒童們充分感受到社會的關愛。
其次是開展“家庭故事”比賽活動。家庭,是兒童首先接觸的環境。家庭,是兒童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講述家庭故事,是兒童打開心扉,讓老師和同學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家庭的過程。教師要為全體兒童樹立一個理念:不管家長在不在身邊,家庭永遠是最溫暖的地方。通過一次面對面的講述交流,給兒童相互認識和了解的機會,開展講故事比賽,講述自己的家庭故事,發展兒童的口語表達能力,為兒童友誼加深提供活動基礎,為留守兒童學習交往奠定基礎。
家園同步,強化留守兒童的交往能力
留守兒童的交往能力需要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幫助和共同努力。一是學校要建立“有效鏈接”。充分發揮學校先進網絡設備的優勢,由心理護師通過專用微信和QQ賬號,定期組織留守兒童與遠在他鄉的父母進行視頻通話,以“親情熱線”的方式讓父母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撫慰留守兒童孤寂的心靈,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從而促進他們健康快樂成長;同時也給在外的父母帶去了溫暖,進一步增進家長與留守兒童之間的情感。同時,還要建立“家長微信交流群”,為留守兒童及父母提供在線咨詢、平時家園溝通等服務。二是學校要建立“成長檔案”。為每位留守兒童建立一個“個人成長電子檔案”,將兒童的成長足跡以豐富多彩的文字、照片、錄像、聲音等形式,形象、直觀地記錄在上,呈現在留守兒童與家長面前。為家長與孩子之間創設優質的溝通平臺。通過錄制VCR的形式將“留守兒童”的點滴與家長的期盼記錄下來,存入“檔案”,在孩子與家長傾聽各自心聲的過程中,拉近彼此的距離,進一步發展兒童的交往與表達能力。三是學校要提供“理論基礎”。學校要邀請專家為“留守兒童”監護人開展家教知識講座。廣泛宣傳正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力促祖輩家長的教育意識產生變化,能正確區分愛和溺愛的界限,懂得愛要適度,給孩子們開創一個嶄新的心理安全教育的氛圍和環境,讓他們健康成長。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培養農村留守兒童人際交往能力立足點在學校,但共力卻是家庭和社會。作為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不斷拓寬教育渠道,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多元教學模式,號召社會力量,積極得到家庭支持,從全方位角度落實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促進兒童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佚名.國外共情訓練理論與實踐對我國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8,45(9):106-117.
[2]張娜娜.農村留守兒童言語交際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兒童言語交際能力的發展結構[J].特立學刊,2013(6):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