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丹
在2018年“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強調要“以本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前沿地位。筆者認為,要推進本科人才培養的優化,首先要做好總體設計,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特色、培養要求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多下功夫。作為高校本科人才培養的指導性文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是加強本科教育、提升整體質量的重要環節。
筆者查閱邱均平等《2017-2018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的《中國一般大學競爭力排行榜(100強)》[1]26-27,發現入榜的13所綜合類高校中有3所學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4星專業。這3所學校分別是揚州大學、濟南大學和南通大學。我們知道,專業星級評定是對專業建設的客觀評價,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參考價值。以這三所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例,進行細致研究,將有利于我們借鑒學習,取長補短,進一步推進一般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建設和發展。
從調查情況看,三所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歸屬的學院存在一定差異。揚州大學和南通大學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放在文學院。而濟南大學則將該專業放在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并且分別制定了面向中國學生和外國留學生的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本文只討論前者。
彭秋發、孫占學(2005)指出,“一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總是與其在高等教育系統內所處的層次和地位密切相關的。”[2]揚州大學和南通大學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使用的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的表述,強調漢語基礎、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和跨文化交際等知識和能力的儲備以及人文素養的提高。濟南大學的表述則較為宏觀,在專業特征方面不如其他兩所學校那么細化和突出。在人才類型定位方面,三所學校都認為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生應該屬于應用型專門人才。在就業范圍方面,三所學校都沒有將學生的就業面局限在對外漢語教學,而是既包括國內外漢語教學,也包括語言文化傳播交流等相關工作。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屬于中國語言文學類。教育部2018年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后簡稱《國標》)中《中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將該學科的修讀總學分設定為130-140 學分。從我們所調查的情況看,揚州大學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行四年學制,需修滿160學分。濟南大學基本學制為四年,彈性修業年限為3至8年,需修滿150學分。南通大學學制為4年,最長修業年限為8年,需修滿180學分。各高校開課學分總數均高于國家130-140的標準。我們再來看看《國標》中其他文科門類的學分規定:外國語言文學類150-180學分,新聞傳播類140-160學分,歷史學類150學分左右,教育類140-160學分,馬克思主義理論類140-160學分,社會學類150學分左右,法學類160學分左右。學分要求均高于中國語言文學類。因此,不論是從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際發展情況看,還是從其他文科類專業的學分規定看,《國標》對中國語言文學類的學分要求是過低的,需要上調。同時,合理上調《國標》總學分要求,也符合教育部所提出的“大學生要合理增負”的政策導向。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課程可根據其修讀性質分為必修和選修,根據其教學內容和形式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下面將主要從這兩方面展開具體分析。
因為三所學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對修讀總學分的要求存在一定差異,最大差值達到了30學分,所以我們在對課程情況進行比較研究時,主要以在總學分中的所占百分比作為依據,以保證分析的科學性。
1.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占比情況
從統計數據看,三所大學的專業必修課程學分數均超過了總學分的一半,彼此之間差距不大,分別為揚州大學55.3%、濟南大學52.7%、南通大學53.9%。而選修課的占比情況則出現了兩類分化。揚州大學要求學生專業選修達到14學分,占總學分的8.8%。南通大學要求達到16 學分,占總學分的8.9%。而濟南大學的專業選修學分遠遠超過了其他兩所學校,要求達到30 學分,占總學分的20%,并且在備注中強調學校鼓勵各專業多開設專業拓展選修課程。從濟南大學的人才培養方案來看,其專業必修課程的比例與其他高校接近,選修課比例高,是因為通識教育課程的比例較其他學校低。筆者認為,在高等教育中通識課程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專業課。所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通識課程占據了其中的四個方面,專業課程則主要與“智”有關,當然也和其他方面存在一定關聯。因此,如何合理安排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比例,如何確定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之間的恰當權重,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的問題。
2.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占比情況
從數據統計的情況看,揚州大學、濟南大學和南通大學三所高校專業理論課程的學分數在總學分中的比例分別為:50.3%、49.3%和53.3%,彼此之間的差別不大,均為總學分的一半左右。而專業集中性實踐課程的比例分別為12.5%、21.3%和9.4%,彼此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其中,濟南大學的實踐課程比例最大,南通大學的最小,前者為后者的2倍多。前文分析培養目標時,我們曾提到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高級人才。因此,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我們應在確保學生掌握較為系統全面的專業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提高實踐課程的比例,讓學生嘗試將所學理論運用于實踐,同時通過實踐發現自身知識和能力儲備的不足,進而激發學習主動性,進一步優化知識結構。濟南大學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此處的課程內容是依據人才培養方案中所開課程的性質和名稱來確定的。下面將從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方面分別探討。
1.理論課程
根據課程內容,我們將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分為四類:語言學課程、文學與文化課程、外語課程、教學及素養課程。揚州大學共開設57門專業理論課,合計132.5學分。其中語言學課程10門,共27學分;文學與文化課程27門,共67學分;外語課程3 門,共6學分;教學及素養課程17門,共32.5學分。濟南大學共開設49 門專業理論課,合計116學分。其中語言學課程10門,共28學分;文學與文化課程14門,共31學分;外語課程7門,共28學分;教學及素養課程18門,共29學分。南通大學共開設39門專業理論課,合計107學分。其中語言學課程8門,共24學分;文學與文化課程10門,共38學分;外語課程5門,共13學分;教學及素養課程16門,共32學分。
從理論課程的開課總門數看,揚州大學最多,而南通大學最少。從具體分布來看,三所學校語言學課程的門數比較接近;文學與文化課程,揚州大學的開課門數最多,且遠遠超過了其他兩所高校,約為濟南大學的2倍、南通大學的2.7倍;外語、教學與素養課程,都是濟南大學相對較多,但與其他高校的差距不大。
從理論課程的開課總學分看,仍是揚州大學最多,南通大學最少。從具體分布來看,語言學課程的學分,三所學校較為接近;文學與文化課程仍是揚州大學占絕對優勢;外語類課程仍是濟南大學最多,學分總量約是揚州大學的4.7倍、南通大學的2倍;但教學與素養課程,濟南大學門數最多,卻學分最少,三所學校的整體差距較小。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三所學校在語言學、教學與素養課程的開設方面思路較為統一,而對待文學與文化、外語課程的態度存在差異。陸儉明(2014)指出“母語語文素養和能力是漢語教師的‘內功’,而外語能力有助于漢語教師進行必要的漢外對比,有助于適應海外的生活、教學環境”。[3]漢語國際教育作為從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獨立出來的新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需要與漢語言文學有所區別,適當增加英語及第二語言課程的比例,將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推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另外,從三所學校所開的二外情況看,主要是韓語、日語和法語。如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加其他小語種供學生選修,則會更符合當前“一帶一路”倡議下漢語國際推廣的需求。
2.集中性實踐課程
從統計數據來看,三所學校開設集中性實踐課程的門數相差不大,但學分存在較大區別。濟南大學開課最多,學分也最多,除了常規的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以外,還增設了微格教學、畢業實習。從開課內容看,濟南大學和南通大學的集中性實踐課程全部圍繞教學展開,而揚州大學不僅考慮到了教學能力的訓練,還考慮到了漢語國際推廣中文化傳播的問題,開設了中華才藝訓練課程。
筆者認為,集中性實踐課程的設置應綜合考慮語言教學與文化推廣兩個方面,同時教學實踐課程的設置需循序漸進,符合學生能力發展的規律,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因此,教育見習、微格教學、中華才藝訓練、教育實習、畢業論文五門課程按先后順序依次開設,是比較理想的開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