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巧玲
(濟南理工中等職業學校 山東 濟南 250002)
職業精神包括工作態度、責任感、思想道德品質、職業技能水平等方方面面與就業相關的個人素質。因此,為了學生職業生涯的順利開展,有必要對職業精神滲透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進行探究。
1.1 有利于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滲透職業精神,能夠為發展學生積極、健康的職業素養奠定良好基礎,促進學生高職業素質的養成。具體而言,職業精神主要包括敬業精神與合作態度,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這兩種精神,不僅有助于實現中職院校教學的目標,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1.2 有助于提高中職院校綜合競爭力。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有助于提高中職院校綜合競爭力。面對教育領域百花齊放的現狀,學校的辦學壓力日益增加,中職院校想要在高競爭性的教育環境中長遠發展,就必須提高自身競爭力。因此,應當在辦學過程中融入企業文化,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力度,為社會提供高素質人才,以促進自身競爭力的提高[1]。
2.1 在課文閱讀教學中應用職業精神滲透法。中職院校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加強對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一方面應當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應當激發學生戰勝困難與敢于拼搏的勇氣。經實踐表明,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將職業精神滲透法應用到課文閱讀教學環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例如,在對《項鏈》進行教學時培養學生誠信精神,在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進行教學時培養學生堅定意志力,在對《敬業與樂業》進行教學時培養學生敬業與服務精神等。具體而言,在教師在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課進行教學時,首先,可以應用多媒體投影設備讓學生先觀看影片《海倫·凱勒》,通過電影的視聽效果感染學生,提升課堂氛圍,向學生滲透海倫·凱勒身殘志堅的精神。之后在濃厚的課堂氛圍下,教師展開對課文的講解,教師可以在下述情節應用職業精神滲透法,另外,教師可以在講解完該篇文章后,再讓學生根據自身經驗,分享在生活中能夠體現自身頑強意志力的事例,教師對分享的同學予以鼓勵與表揚,并告訴學生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也應當具備像海倫·凱勒一樣的精神品質,加強職業精神的滲透[2]。
2.2 在課堂討論環節中應用職業精神滲透法。語文教學離不開課堂討論環節,課堂討論對于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增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認同感至關重要。當然在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討論并不能夠應用到對所有知識內容的教學過程中,一般而言,教師會讓學生對涉及到社會熱點或者有爭議的話題進行討論,例如,關于誠信的話題。誠實信用是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凝集的優秀傳統美德,有千金一諾、郭汲守信、宋江送瓜等諸多典故,然而當今社會生活中各個地區卻不同程度的出現了誠信問題。鑒于此,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并將職業精神滲透于其中,及時對學生有偏差的觀點予以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職業發展觀等。例如,對《項鏈》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對瑪蒂爾德這個人物的綜合評價,即在學生通讀課文后,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馬蒂爾德的看法,分析馬蒂爾德有哪些精神品質,比如,有的學生說馬蒂爾德勤勞堅強,滿對不幸的生活,她不怕苦、不怕累艱辛地工作;有的學生說馬蒂爾德純潔高尚,在金錢至上的社會她沒有利用自己的美貌改變命運;有的學生說馬蒂爾德誠實守信,即使生活可能因歸還項鏈而更加艱辛,但她依然決定賠償等等。教師最后可以對學生的觀點進行總結,將馬蒂爾德的精神品質與職業精神相聯。即馬蒂爾德處境困頓但仍不忘做人之本,一直恪守誠信、純潔、堅強,不論社會如何發展變遷,她高尚的道德情操永遠不會過時,同學們也應當學習其精神,培養自身道德情操,堅守良好的精神品質,并在未來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充分實踐應用。
總而言之,將職業精神培養與中職語文教學充分整合,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開展中職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向學生滲透職業精神,同時,對相關實踐教學經驗進行分析與總結,不斷探究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職業精神的有效策略,從而在語文教學環節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自身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