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岫 (菏澤學院外國語學院)
中國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許多地方存在著高等人才不足的問題。而地方高校是本地區高等人才的主要來源,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陣地,是否能夠擔當大任,培養出合格的優秀人才?
為了了解、掌握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創新創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山東省菏澤市2018年社科規劃課題組成員選取菏澤學院和菏澤職業學院兩所院校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取抽取行政班級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此次共發出問卷200 份,最后收回問卷196 份,回收率為98%。此外,為保證調查的信度和效度,課題組成員又隨機抽取兩所院校大學生各10 人、教師各5 人進行訪談,訪談所得的材料作為對調查問卷的有效補充。
研究發現:多數大學生(67.2%)對于創新創業的理解是“要開創一項事業”,大學生對于創新創業有基本理解,還需要進一步認識創新創業的意義和價值。通過調查問卷,也凸顯了許多問題。
首先,在校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很少,因此并不能深刻理解創新創業的意義,也不認可課本知識對創新創業所起的作用。其次,如菏澤學院設置了創新創業課程,但僅僅停留在課本知識的傳授上,達不到學生的預期。受訪者(81.1%)希望能夠多開展一些培養“領導能力、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判斷能力”等方面的課程,以此提高自己的創新創業能力。三是調查的兩所學校目前都沒有專職的“雙創”課教師。地方高校往往只重視老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仍然以學生“能否找到工作”作為教育之本,弱化了學生的雙創能力的提升。由輔導員上課的現象普遍存在,大學生為獲得學分而上課,并無太大的熱情,當然也談不上太大的收獲,這種學習方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大部分學生(74.6%)認為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方式“需改進”,這說明國內許多高校雙創教育存在不足。
目前,仍有很多大學生對創新創業存在著偏見,雙創意識不足。學生參與雙創的目的大致有兩種:一是迫于壓力不得不選擇創業;另一種是發展型創業,立為實現自我價值。對于雙創的誤解和偏見,其實與輿論導向和學校的思想引領密切相關。問卷中我們看到,對國家和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法律、政策,只有4.3%的大學生表示“經常關注,很清楚”,41.1%的學生表示“一點不知道”。對于“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簡稱“國創計劃”)、“助航計劃”“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項目和比賽,只有39.1%的學生對此“非常了解”,學生對于雙創的政策和基金認識度偏低,且缺乏主動了解的意愿。
在選聘教師時,地方高校沒有像國外高校一樣選擇有實踐經驗的導師,也很少邀請企業家、公司高層等作為兼職教師。教師經歷僅限于學校教學經歷,自身缺乏雙創經歷,雙創專業知識的了解不夠深入,因此不能在課程中有效地將雙創知識、專業知識相互結合。
雙創服務體系不完善的原因,一是資金不足,學校不夠重視,沒有撥款并派專人負責管理;二是雙創教育環境的缺失,支持雙創的政策不到位、不完善,可操作性差。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要政府、社會、學校等多方面聯合起來,共同完成培養雙創人才的目標。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平臺不足,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調查問卷中,在回答“是否參加過學校開展的各類雙創活動”時,75.2%的大學生選擇“沒參加過”。學校雙創活動的低效率和低參與度,不僅因為學生的積極性差,指導教師經驗匱乏、活動內容沒有吸引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學生參加雙創比賽,目光聚焦在能獲得什么獎勵、拿到多少學分,而不是在整個過程中有什么收獲,導致雙創比賽和項目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1 雙創活動的制度保障
根據調查得知,菏澤學院已成立創新創業學院,作為專門教學機構負責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教育活動。作為綜合服務平臺,它可以幫助大學生獲取創新創業學分,起著支持創新活動、培育創新企業、培養優秀畢業生的作用。從高校的教務處分立出來,創新創業學院的主要職能有:激勵教師進行創新創業課題的研究,創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負責“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組織大學生各類創新創業項目、創業技能大賽和創業實踐活動,為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成果的孵化與轉化提供服務等等。
以菏澤學院為例,學校對創新創業教育高度重視,下發了菏澤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文件指出了高校創新創業的指導思想,明確了工作思路和任務。全校統籌規劃,統一協調,明確項目,齊抓共管,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2 構建完整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比如菏澤學院就可以利用超星爾雅學習平臺,引進、建設創新創業的慕課課程和網絡公開課。構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可以根據不同專業、學科的特點,研發適合學生的創新創業課程。這是目前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水平的最重要的途徑。鼓勵高水平教師開設專家研討、學科前沿等專業的微課課程,使學校的科研平臺優勢、教師的科研項目轉化為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要源泉。
與有條件的企業、教育培訓機構等聯合開發創新創業培訓項目,針對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引導學生捕捉創新創業商機。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積極探索有效課堂,開設有用課程,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將創新創業教育落到實處。統籌課內、課外、校外、互聯網等四類課堂,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高校應積極營造“教師傾心指導、學生用心參與”的氛圍,鼓勵教師參與全過程,指導學生創新項目,帶領學生共同創業。建立健全導師制,創設創新創業導師庫。圍繞老師科研項目,設立創新項目資助基金,將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對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培養一支能夠勝任教學任務和課程開發的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可通過舉辦師資培訓班,邀請專家來校授課,講授創新創業基礎理論知識,促進教師們實踐指導能力提升。鼓勵教師獨立打造商業計劃,創設情景模擬、進行案例教學,讓師生對創新創業教育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地方高校正在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健全學生的實踐課程體系,提供大學生實習實訓平臺,有利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大學生社團是宣傳雙創教育很好的渠道,鼓勵發展雙創社團,通過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知曉”的良好氛圍。為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提高其創新能力,學校可以聯合社團一起開展創新創業大賽,鼓勵學生申報各級、各類“創新創業項目”。
創新創業活動是雙創教育的載體。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各類實習,為學生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提供更多實習的機會。讓大學生有機會到工作現場去,到企業去,體驗工作崗位的內涵,從而增加其創新創業的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點燃大學生的雙創熱情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任務。綜上,姜同松(2017)指出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包括一個目標:那就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兩個核心是指創新創業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三個層面包括創新創業的知識傳播、能力培養和素質養成;四個內容包括點燃創新創業的激情、傳授知識、實施訓練、參加實踐;五個保障則是指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師資保障、條件保障、資金保障。
地方高校要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大學生能力培養與素質養成的重要內容。要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引領人才培養改革,以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