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香壽
(貴州省湄潭縣魚泉街道完小 貴州 湄潭 564100)
在小學生學習中,科學教育尤為重要,主要目的就是將科學知識傳達給學生,并且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思維的方式,使得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意識,充分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小學生對科學有很強的求知欲,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基于科學事實,密切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生活實例中尋找科學,學生應該學會在生活中發現科學,進而使得學生的科學水平得到極大的提升。
1.1 符合小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科學原本就是來源于生活,因此,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小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找到科學。小學生在自己生活的環境中,去尋找科學,能夠使得他們對科學的感悟及理解更加深刻,科學相關的問題他們也能夠憑借自身的努力初步解決。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性就是由具體化思維漸漸轉變成抽象化思維,而學生就應該在生活中真正認識、掌握科學知識,進而降低學生學習科學的難度,進而使得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起來,有效強化科學教學的水平。
1.2 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小學科學課相對較為活躍,并且涉及各個領域的知識。生活化教學能夠促進科學和生活實際的結合。一般來說,科學知識及技能是來源于真實生活的,而生活化教學則是運用可以有效指導學生生活實踐的特點,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及技能,并且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觀能動性及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1 生活化的情境創設。小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或者創設一個情境,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
比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溫度與水的變化”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準備一個帶蓋的茶杯,熱水,在課前先將熱水倒入杯子里,不蓋杯蓋,然后教師在正式講解內容之前,將杯蓋蓋上,等一會將杯蓋打開,發現被蓋上會有很多的水珠。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為什么杯蓋上會有很多水珠,引發學生思考,另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舉一些其他的例子,如在洗澡時,浴室的天花板上也會有很多水珠,教師利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能夠跟住教師的步伐進行思考討論,教師最終將正確的解釋給學生宣布出來,學生就會輕松記住答案,同時也可以較好掌握教學內容。通過在教學中引入一些生活例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將課堂的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2.2 生活化探究活動的開展。生活化探究活動的開展主要是為了不斷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能,教師帶著學生對一些生活內容進行回顧分析,就可以發現其中存在的科學動力。可以說科學教學過程也是學生進行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是整個活動的指導者,學生是活動的執行者和體驗者,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用心體會,進而可以很好的理解掌握生活中蘊含的這些科學知識。
比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動物”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飼養小蚯蚓,然后讓學生自己觀察小蚯蚓,并且總結其運動特點及生長規律。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幾個主要觀察點:第一個,小蚯蚓在被觸碰之后,產生的反應,不同的東西,產生的反應一樣嘛?第二個,將小蚯蚓裝在一個黑色盒子里,不見陽光,之后在盒子上扎一個小孔,讓光透過,觀察小蚯蚓的行為變化;第三個,觀察小蚯蚓是依靠什么運動的?是腳還是其他什么?教師要求學生每次觀察之后,都要寫日記來進行記錄。
2.3 生活化的課文作業布置。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提倡打破課堂的約束開展科學教學,讓學生能夠從生活從課外獲得更多的知識,提高探索和發現的技能。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不斷發現并且總結生活中的一些科學現象,然后在開展實驗時,可以和實際生活相聯系,在充分理解科學知識的同時還可以較好的掌握生活技能。教師在實驗時,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素材來替代原本的實驗工具,讓學生根據實驗內容獨立設計生活中的一些素材,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比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重心”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制作一個不倒翁,先讓學生自己考慮需要使用的工具,然后教師在給學生提供雞蛋殼、硬紙板及顏料等材料。教師在學生做好不倒翁之后,可以讓學生在班級中進行展示,然后和學生一起分析不倒翁的原理,最終教師給學生進行總結:不倒翁上輕下重,其重心是在下方,所以其具有較好的平衡能力。
總之,科學教育能夠豐富小學生的知識結構,樹立科學思維,對其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茖W教育教學必須關注生活,用身邊事來講述科學道理。同時,要通過開展課外活動,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技術來彌補學生對生活認知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