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理使用信息技術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幫助其他課程完成課堂結構優化,效率提高,最終實現信息技術課與其他科目的共同發展,是普及信息教育課程的目的之一。小學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中,有直觀演示、輔導交流、資源共享、合作探究幾種形式。在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中,要注意人與技術的主次地位,注意演示與實踐的真實效果,注意傳統和新潮的合理使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科學;有機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2-0145-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2.137
信息化時代下信息技術的運用將是我們推進教育模式改革,提升教學手段的有效方式和途徑。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可將教學內容與現代科技有機融合,就像指使手臂一樣圓融自然,這不僅是一種教學技術的革新,更是一種教學觀念的革新。
一、小學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的幾種形式
(一)直觀演示
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最低層次的融合便是演示了。教師在備課階段,充分利用相關軟件或者多媒體素材,通過合理的內容搭配,將課堂內容運用信息技術演示給學生,增加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這是原有的舊的諸如幻燈片、投影儀、粉筆、黑板等傳統手段無法做到的。
(二)輔導交流
一般而言,教師對學生進行輔導的方式不外乎作業檢查訂正,知識點的抽查鞏固。而在有了信息技術的參與后,教師可以合理使用學習練習型軟件,讓學生在掌握知識點后當即進行相關知識點的練習和鞏固,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和目標。另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完成對于存在個體差異的個別學生的個別輔導。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實現課后即學生回家以后與學生的直接交流。運用空間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在論壇上討論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等等。
(三)資源共享
隨著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普及,互聯網、局域網、校園網等的深入發展,學生的學習資源開始從原來的紙質文字教材向密集型、多樣性、開放性的資源庫轉變。豐富的學習資源將會極大地擴充教師教學的知識量和學生學習的接收量,開拓教師和學生的眼界。
(四)合作探究
這里所說的合作探究,既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相互合作,也指教師在教學教研過程中的合作探究。對于學生來說,有利于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有利于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對于教師來說,通過信息化的合作探究,將會打破閉門造車的弊端,通過同校合作、跨校探究、遠程探討等方式,不斷地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因為教育和學習一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二、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中的注意事項
首先,要注意人與技術的主次地位。無論信息技術擁有多少優秀的條件,但是教育的主體始終是學生,教育的主導始終是教師。信息技術始終是為教育教學服務的。信息技術所提供的生動活潑的氛圍、靈活多樣的形式、豐富寬廣的視界均是為教師上好一堂課,學生學好一堂課服務的。認識是有感情的,我們在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一定不能被機器,或者說是技術所奴役。不能使用信息技術就將整堂課都由信息技術控制,而沒有人的交流。人的能動性是機器不能取代的,所以,在上課的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這一關系,尤其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更應該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如果一堂課只是信息技術的展現,也就失去了教育教學本身的目的了。
其次,要注意演示與實踐的真實效果。對于知識的講解,一定要做到真實,信息技術的演示都只是虛擬的圖像文字,它只是為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服務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夠使用真實的現成的物品就不使用虛擬的圖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信息技術的內容再龐大,也不能代替學生的實踐活動。比如“肌肉”這一課,不能僅僅用圖片或者錄像代替學生的實踐,應該讓學生親自制作模型,在制作過程中感受骨骼、關節、肌肉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
再次,要注意傳統和新潮的合理使用。課堂教學過程,不能說有了信息技術就將所有的傳統的教學手段全部扔掉,而是在所有教學手段和模式中選擇對不課堂最為有利的一種來進行。新潮的教學思維和方法有自身的優點,傳統教學手段和過程也有自己的長處。合理選擇,有效使用,而不能用信息技術將科學課上成圖片展示課或者視頻觀看課。
總之,新課標,新思維,新方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是一種新嘗試。推行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有機融合,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幫助其他課程完成課堂結構優化,效率提高,最終實現信息技術課與其他科目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姚志明.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整合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19).
[2]杜紅梅.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8).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董承軍(1970.5— ),男,漢族,甘肅民勤人,小學高級,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