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欣娜 李晨曦
【摘 要】 過敏性鼻炎和支氣管哮喘均為呼吸道常見的過敏性疾病, 兩者往往并存且相互影響。除了發病部位和臨床表現不同外, 兩病在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等方面均極為相似,所以兩者可能存在著相關性。近年來兩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 已成為全球性健康問題。本文主要在流行病學、機制和治療等方面闡述過敏性鼻炎和支氣管哮喘的關系。
【關鍵詞】 過敏性鼻炎 支氣管哮喘 關系
過敏性鼻炎是指機體接觸過敏原后主要由IgE介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從而表現出鼻部癥狀的一種疾患。哮喘是由多種細胞 (如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T淋巴細胞等) 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患。這種慢性炎癥導致氣道高反應性增加, 通常出現廣泛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限, 并引起反復發作性的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癥狀, 常在夜間或清晨發作、加劇, 多數患者可自行或經治療緩解[1]。
1.流行病學證據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哮喘和鼻炎經常共存于同一患者[2]。近20年來的國際研究顯示, 過敏性鼻炎是引起哮喘的重要危險因素,其中90%的哮喘患者至少存在1種鼻炎癥狀, 約85%的哮喘患者至少存在4種鼻炎癥狀;研究還調查了345例哮喘患者, 其中81%患者在哮喘發病前或哮喘發作過程中有上呼吸道疾病。伴有過敏性鼻炎的哮喘患兒比例高達80%以上,顯著高于一般人群的過敏性鼻炎發病率,即5%~20% , 這進一步證實了過敏性鼻炎與哮喘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兒童呼吸研究項目顯示,經醫生診斷的過敏性鼻炎的嬰兒于11歲發生哮喘的危險性增長了2倍[3]。國內的研究分析了北京、重慶和廣州三地24290例14歲以下兒童的變態反應性疾病的流行狀況, 其結果顯示這3個地區兒童的哮喘患病率分別為3.51%、7.45%和2.55%,過敏性鼻炎患病率的比率分別為14.46%、20.42%和7.22%。哮喘合并過敏性鼻炎的比例分別為49.54%、50.14%和34.83%和,這些調查數據不僅顯示了過敏性鼻炎合并哮喘在兒童中的患病率很高, 也提示了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1,4,5]。國外研究證實, 伴有氣道反應性增高的過敏性鼻炎患者, 若不進行正確的治療,大多數可發展成哮喘或隱匿性哮喘。對過敏性鼻炎患者進行特異性支氣管激發試驗, 證實了過敏性鼻炎患者在吸入過敏原后支氣管阻力可以增加, 提示過敏性鼻炎患者在吸入過敏原后可以誘發氣道阻塞,盡管過敏性鼻炎患者吸入過敏原后引起的氣道阻塞程度通常低于哮喘患者, 但是明顯高于正常人。過敏性鼻炎患者對過敏原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氣道高反應性, 為其易發哮喘提供了重要依據[6,7]。
2.過敏性鼻炎發展為哮喘的機制
最近美國變態反應、哮喘和免疫學會制定的《過敏性鼻炎診斷和管理指南》以及《過敏性鼻炎對哮喘的影響》 (ARIA) 的報告中更為詳細地討論了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的關系, 強調上下呼吸道炎癥反應的一致性, 提出兩者是“一個呼吸道, 一種疾病”的新概念。由于上、下呼吸道黏膜在解剖上存在連續性, 所以過敏性鼻炎的上呼吸道炎癥極易向下蔓延, 從而導致過敏性支氣管炎癥和哮喘。另外過敏性鼻炎的上呼吸道和哮喘的下呼吸道有著相同的免疫功能缺陷和相似的發病機制, 因此從病理生理上來說過敏性鼻炎也很容易伴發哮喘。過敏性鼻炎患者鼻內的炎性分泌物可以經鼻后孔流入咽部或吸入支氣管內,特別是在仰臥位睡眠時更加明顯, 極可能是過敏性鼻炎發展為哮喘 (特別是夜間哮喘) 的重要原因[8,9]。此外,從生理和解剖的角度來說,過敏性鼻炎可導致患者經鼻呼吸不暢,改用口呼吸,過敏原直接進入支氣管從而引起哮喘。
3.過敏性鼻炎和支氣管哮喘治療的關系
過敏性鼻炎和支氣管哮喘常同時發生,對其中一個疾病的治療可能會緩解并存的另一個疾病。若積極預防、措施得當,過敏性鼻炎可避免發展成哮喘,尤其是對于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的過敏性鼻炎患兒, 及時治療并預防,完全可以在青春期前控制病情進一步發展, 避免發生哮喘或腺樣體肥大[10]。這些措施包括特異性免疫治療、鼻腔吸入糖皮質激素、口服抗過敏藥物和免疫調節劑等,其中經鼻吸入糖皮質激素是目前認為治療過敏性鼻炎和預防哮喘的最有效藥物和最佳給藥方式。因此,對于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應該積極控制避免發展為哮喘,而對于哮喘并發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應該在治療過程中積極控制鼻炎,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1] 劉穎慧,付薔.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的聯合診斷和治療[J].中國醫刊,2008,43(4):12-14.
[2] Sears MR,Burrows B,Herbison GP. Atopy in childhood:Ⅱ. Relationship to airway? responsiveness,hay fever and asthma [J]. Clin Exp Allergy,1993,23(11):949-956.
[3] Wright AL,Holberg CJ,Martinez FD,etal.Epidemiology of physician-dianosed allergic rhinitis in childhood[J].Pediatrics, 1994,94(6 Pt l):895-901.
[4] 張田, 陳劍秋, 朱春生, 等.濟南市過敏性鼻炎患兒血清s Ig E檢測分析[J].中國臨床醫生, 2013, 41 (10) ∶55-56.
[5] 李明華, 殷凱生, 蔡映云, 等.哮喘病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150.
[6] Bousquet J, Van Cauwenberge P, Khaltaev N.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1, 108 (Suppl5) ∶147-334.
[7] Tobin MJ.Asthma, Airway Biology, and Allergic Rhinitis in AJRCCM 2000[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 (164)∶1559-1580.
[8] Custovic A, Simpson BM, Simpson A, et al.Manchester asthma and allergy study:low-allergen environment can be achieved and maintained during pregnancy and in early life[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0 (105) ∶252-258.
[9] Maas T, Dompeling E, Muris JW, et al.Prevention of asthma in genetically susceptible children:a multifaceted intervention trial focussed on feasibility in general practice[J].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11, 22 (8) ∶794-802.
[10] Bateman B, Matthews SM.Primary prevention of asthma and atopy during childhood by allergen avoidance in infanc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Thorax, 2003 (58):489-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