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繁榮發展鄉村文化,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發展尚存在鄉村居民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鄉村文化發展尚未融入健康潮流等問題。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一要強化基層政府的鄉村文化建設職能,二要健全城鄉文化融合發展機制,三要弘揚主流文化,打造鄉村文化品牌。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文化;繁榮發展;融合發展
黨的十九大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作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要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本文擬以鄉村振興為背景,以鄉村文化振興為目標,就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作一粗淺探討。
一、鄉村文化研究綜述
源遠流長的鄉村文化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文化的研究從未中斷。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把鄉村文化定義為鄉土文化,認為鄉土文化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更要突出鄉村社會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王滬寧編寫的《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項探索》深刻剖析了中國的鄉村文化。他把鄉村文化初步定義為“村落家族文化”,并闡述了其中的四個顯著特征:一是打破傳統的封閉性和局限性,開始了與外界城市的接觸,在穩定的基礎上增加了創新意識;二是收入來源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耕種,打破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工業化開始在鄉村地區發展;三是傳統的男尊女卑逐步被平等觀取代,法制觀念開始在鄉村普及;四是血緣不再是群體交往的唯一紐帶,村民中逐步形成了非血緣關系的社會團體。黃樹民在《林村的故事》中主要研究了中國鄉村文化,他認為要研究中國鄉村文化就要從國家的意識形態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入手。司馬云杰的《文化社會學》認為文化是一代代人共同創造的,屬于每一個人,更屬于整個社會,作為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文化社會學是研究文化產生發展規律以及社會功能,因此鄉村文化在其中并沒有具體的表現,但是涉及文化的歷史演變、發展內外因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周期性和規律性都做了詳細的闡述。王國勝的《現代化過程中的鄉村文化變遷探微》指出農業文明和城鎮文明具有一定的沖突。但是農業文明是基礎、是源頭,是現代鄉村文化發展離不開的根,使廣大鄉村地區傳承著農耕文明特有的情節和精神。范大平的《矛盾·困惑·出路——對當代中國農民文化心理的探析與思考》指出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種國外的文化進入國門,進入農村,不斷沖擊著鄉村文化。因此在鄉村文化轉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中國村民的文化心理越來越復雜,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文化指導,村民在生活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浮躁、焦慮情緒,甚至會有極端行為,因此鄉村文化建設不僅僅停留在表面建設,更要注重村民的心理健康。
既有成果積累了鄉村文化研究的經驗,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但是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研究而言,仍然是一個薄弱的領域。大部分學者的研究局限與傳統鄉村文化的概括和梳理,著重強調了鄉村文化的某個層面或者是單一某個地區的鄉村文化,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的政策建議相對籠統,并且大多停留在宏觀層面敘述。正因如此,對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問題的研究還有較大的空間和價值。
二、鄉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居民文化教育水平偏低
承載鄉村文化繁榮發展的最重要主體是農民群眾,而農民的文化素質又是鄉村文化的基礎。隨著時代的進步,改開不斷深入,村民的文化水平相對于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和城市居民對比卻明顯不足,主要表現為:
第一,思想觀念陳舊落后。鄉村社會固有的保守性和封閉性,使村民長期保持著小農思想,許多村民的思想依然限制在等級思想、家族觀念以及官本位思想中,封建迷信思想依舊存在,大部分村民民主法治意識淡薄。
第二,科技文化素質低。鄉村人才機制不合理,缺乏相應的技術型人才,不僅人數減少而且原有的文化隊伍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難以注入年輕的力量。在文化治理方面,地方政府把重點放在了縣級以上的文化機構,村鎮的文化站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基本形同虛設。許多民間藝人由于缺少政府的扶持,發展空間狹小,靠藝術不能解決溫飽,因此紛紛選擇改行或者進城務工。
第三,農村教育水平偏低。農民文化水平低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良好的文化教育,沒有獲取文化知識的有效途徑。由于農村條件艱苦,教師待遇較差,對高學歷教師缺乏吸引力,農村優質教師相對于城市來說要少得多。
(二)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
在廣大的鄉村地區,科學的文化知識還嚴重缺位,封建迷信還在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很多村民相信算命,相信自己的或者家人的健康、工作、婚姻以及財富都可以通過算命提前預知;大興土木的修建寺廟、大修祖墳等活動也日漸頻繁,甚至還有地區存在“鬧婚”陋習,破壞了社會穩定,污染社會風氣,腐蝕農民心靈,危害百姓健康,嚴重制約著科學文化的正常傳播,阻礙鄉村精神文明的建設。另外,宗教還廣泛存在于廣大的鄉村地區,村民文化生活匱乏,宗教成了他們精神世界的依托,盡管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積極意義,倡導與人為善、以和為貴對道德規范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是不可否認,宗教也有其消極的一面,人們在信仰宗教的同時也難以辨別出宗教中所帶有的封建迷信,往往認為自己所信仰的教義能給自己帶來健康平安、快樂富裕,因而沉迷于祈禱。
(三)鄉村文化發展尚未融入健康潮流
一是鄉村文化市場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受了污染。一些素質較低的農民被金錢蠱惑一味的追求經濟利益,導致低文化現象盛行,甚至還出現了反文化現象,鄉村社會中一些休閑廳、游戲廳、網吧等娛樂場所發展畸形,不法分子利用這些場所進行黃賭毒的交易,此類娛樂場所的經營者大都缺乏必要的文化素質、法律意識淡薄、道德修養較低,不僅破壞正常的市場秩序,而且對淳樸的鄉土氣息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是鄉村文化市場發展不規范。首先,文化商品的種類繁多,魚龍混雜,不法商販橫行于市,比如在一些相對落后的鄉村集市經常出現一些盜版影像圖書。還有地區盛行“廟會”,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廟會進行封建迷信活動,比如算命、做道場、續家譜等等,嚴重破壞了正常的文化市場秩序。其次,文化服務市場也存在不規范,政府對文化市場的監管和引導不力、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再加上文化市場本身治理難度較大,使得許多不法分子鉆法律的空子,將一些“不良文化”向鄉村轉移。最后,文化信息也存在不規范。目前是互聯網時代,一些文化信息通過網絡和電視進行傳播,其中不乏一些垃圾信息、非法信息等肆意傳播,威脅網絡的安全運行。目前的鄉村呈現中各種文化魚龍混雜、相互膠著的狀態。
三是鄉村文化建設存在過于形式主義的情況。目前來看鄉村文化治理的重點還是放在了縣級以上地區,鄉村一級的文化建設多是按照城市的標準來統一確立,由于缺乏與鄉村文化相配套的內容,導致文化的建設沒有從農村實際出發,與村民的精神需求產生脫節,甚至制造形象工程,影響了村民參與文化治理的積極性。目前的鄉村經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恩格爾系數依舊很高,因為鄉村生活中,文化對于廣大農民來說一直都是奢侈品,文化的消費遠遠低于衣食住行等日用品,村民對于文化的觀點普遍就是華而不實,可有可無,相比來說看電視、打牌下棋要更加簡單便利。
三、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的路徑思考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于在新時代煥發出鄉風文明的新氣象,進一步豐富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強化基層政府的鄉村文化建設職能
落實基層政府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責任。基層黨委政府要帶頭落實主體責任,種好鄉村文化建設的“責任田”,要牽頭成立由鄉鎮分管領導和鄉鎮包村干部作為主要成員的鄉村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分解責任到人,層層落實,傳導壓力到村,促進鄉村文化建設工作實現突破。鄉鎮主要領導要親自抓鄉村文化建設規劃,親自過問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持續推進鄉村的文化建設工作,及時解決妨礙鄉村文化發展的“絆腳石”,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工作的監督和管理。只有鄉鎮領導班子從思想上重視鄉村文化建設工作,從分工上明確自身鄉村文化建設的職責,明確相關責任主體,從行動上落實鄉村文化建設,才能有力地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工作。
將鄉村文化建設納入政績考核。制定鄉村文化建設目標管理責任書并嚴格履行,將鄉村文化建設納入政績考核,出臺硬性指標考核體系,實現鄉鎮領導班子“一崗雙責制,從而將鄉村文化建設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一級抓一級,抓好抓實鄉村文化建設,使鄉村文化建設工作步入制度化和規范化的階段。鄉村文化建設的政績考核應充分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注重培育生態文化觀念,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優化生態環境資源配置,推崇科學合理的消費方式。
落實鄉村文化建設的資金保障。建國至今,各級政府傾向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鄉村文化建設的投資力度不夠,鄉村文化建設總體上落后于經濟建設與發展,從而影響鄉村的健康穩定發展。當前已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求,要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可見,鄉村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應加大資金投入并堅決落實,在財政預算上給予一定的傾斜。一方面,保障鄉村文化工作者的收入待遇。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鄉村文化工作隊伍的穩定性和鄉村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鄉村文化工作者的經濟收入和福利保障。建議將鄉村文化工作者的收入和福利保障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由財政統發。另一方面,加大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娛樂活動的資金投入,隨著財政總支出的增加而增加,并做好財政資金的管理、監督和使用,做到不挪用、不截留、不擠占,服務于鄉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切實為鄉村居民辦實事辦好事。
(二)健全城鄉文化融合發展機制
促進城鄉文化融合發展。城鄉一體化是我們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到了“七個必須”,第一條必須就是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小康就在眼前,在這關鍵時期,要進一步加快城鄉融合的速度,使城鄉差距越來越小。城鄉文化一體化的關鍵就在與加快城市和鄉村文化的碰撞,使各自的文化能夠在融合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形成全新的城鄉文化。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樹立統籌發展理念,制定出協調城鄉發展的相關文件政策。城鄉二元文化格局長期存在,原因就在于城鄉的文化配置不均衡,因此首先必須要平衡城鄉之間文化資源的分配,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告文化供給與服務方面做到城鄉兼顧,并且適當的加大鄉村文化建設的扶持力度;其次可以實施“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措施,城市在文化技術、文化產品以及專業人才等方面加大對鄉村的帶動作用。擴大城市文明的影響范圍,發揮城市文化的輻射效應,使城市中的娛樂傳媒、文化設施以及文化產品逐漸向鄉村覆蓋,使廣大鄉村地區實現互聯網的覆蓋,讓村民感受到互聯網時代的新型文明。最后,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是鄉村文化治理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農民工是城鄉文化交流的傳遞者,農民工的素質提升也能直接帶動鄉村文化的提升,因此要加強對農民工群體的再教育,一方面提升他們自身對城市文明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發揮他們的傳播功能,從而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
(三)弘揚主流文化,打造鄉村文化品牌
大力弘揚主流文化。中國的鄉村數量多,分布廣,鄉村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地區性,再加上“全球化”影響下外來文化的引入以及社會轉型時期的各種新型文化層出不窮,使鄉村文化紛繁復雜。鄉村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必須要發揚主流文化的核心作用才能使廣大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消除心理困惑和封建迷信。弘揚主流文化,關鍵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孔子誕辰學術研討會上提出:“銘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學會繼承才會懂得創新。丟掉了中國傳統文化,那精神發展的命脈也就被割斷了。”習主席通過對文化發展的論斷讓我們在鄉村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找到方向,要發展鄉村文化就要繼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弘揚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在實踐中培育我們的時代精神,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農村黨員的思想,使他們成為鄉村文化治理的排頭兵。帶領鄉村農民學習先進文化,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打造鄉村文化品牌。鄉村的文化產業要立足于鄉村的實際,與城市的文化不同,鄉村的文化產業要有鄉村固有的特色。鄉村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帶動文化模式的變革,轉變以往文化發展過程中被動接受的形式,尋求更加適合的文化發展模式。一方面,要主動挖掘鄉村有代表性的文化資源,發揮鄉村文化底蘊深厚淳樸的優勢,并適當灌輸現代文明理念和科學技術,要注重對原生態文化的保護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要啟動文化創新機制,在鄉村中注入主動、開放和競爭的新觀念,打破鄉村文化保守封建的思想,融入市場體制中。鄉村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決定了鄉村文化的異質性和多樣性,我國文化的發展要注重文化特色,不能自我否定,也不能全盤接收外來文化。對于歷史悠久的鄉村文化要努力創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將中國鄉村文化與外國文化相融合,為其注入科技和網絡的元素,以原有文化為基礎,不斷的創新出屬于自己的優秀文化,既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又能繼承和發揚鄉村特色文化。
【參考文獻】
[1]王彤暉.當代鄉村文化治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2]林勇.鄉村文化需求與鄉村文化建設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8.
[3]高文倩.美麗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以鄧州市張村鎮臺灣村為例[N].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07.
[4]武星.關于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思考[N].中共銅仁市委黨校學報,2013.04.
[5]范建華.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EB/OL].人民網,2018-2-27.
作者簡介:謝向陽(1972—),男,漢族,湖南益陽人,中共益陽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
基金項目:益陽市哲學社會科學立項課題,項目編號:2019YS116。